在事件、冲突中把握行动的本质
对于形体行动方法的研究和把握,我们要从戏剧艺术的本体着手,在事件、冲突、行动三者蕴含的戏剧性相互关系中去理解行动的本质作用。克涅别尔在《在动作中分析剧本和角色》一书中谈道:“所以康斯坦丁·塞尔盖耶维奇建议演员从研究作为情节基础的生活史中的重大事件着手来研究剧本。这样可以使演员一开始便初具规模地在冲突发展中抓住自己角色的本质,教导演员分析剧本的动作和反动作,使得演员接近角色的具体的最高任务。”[21]
(一)舞台事件
戏剧结构的基本单位是戏剧场面,场面由人物的行动构成,而推动人物行动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逻辑是戏剧中的事实和事件。事件,也就是剧本中所包含的、能够影响剧中人物关系的重大事实,它是剧中人物行动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剧中矛盾冲突的导火索,是人物内在动机所蕴藏的载体。在规定情境中,事件是外部规定情境的一部分。克涅别尔在《在动作中分析剧本和角色》一书中谈道:“没有事件、没有事件的连锁反应,就不会有戏剧。”他告诉我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年经常向演员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发生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办?”克涅别尔说,要回答这个问题,演员必须弄明白剧本中发生的事情,也就是促使他行动的事件究竟是怎么回事。她认为:“演员应该理解某一事件,以及某一事件在人的生活中起到怎样的作用,使他产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如此重视事件,正是因为事件是人物行动的来源,是激发人物产生某种思想感情的条件,甚至往往成为人物一生的转折点。
从导演学的角度来看,徐晓钟曾形象地将导演处理“舞台事件”比喻为“抓准衣服的领子和袖口”。这就说明了,处理舞台事件与导演创作中的所有课题都密切相关,所以导演处理好舞台事件,就是抓住了“领子”,抓住了全剧的纲。因此,在形体行动方法中,导演认识事件、处理事件、梳理引起事件的人物内心动机,体验由事件对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所产生的影响等事件课题,对全剧贯串行动、最高任务乃至主要矛盾冲突和主题思想的深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戏剧冲突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对戏剧冲突的解释:“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的艺术形式。……戏剧冲突在作品中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①可能表现为某一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有人把这种方式称之为外部冲突。②也可能表现为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有人把它称为内部冲突。戏剧冲突的这两种方式,有时各自单独展开,有时则交错在一起,相互作用,互为因果。③还可能表现为人同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也需要戏剧化。”[22]
从戏剧诞生时起,剧作家就用多种方式表现人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作品中的冲突和表现方式都有所不同,但无论何种矛盾冲突,剧作家都是通过主人公内心的斗争、角色与角色的斗争,来揭示人物思想和情感的变化,完成人物命运的转变,可以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剧中的矛盾冲突和全剧主题思想总是密切相关的,戏剧的主题思想也就是作者对他所揭示的社会矛盾与冲突的主要内容的态度和总结。一部剧作中会有很多不同性质的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就是剧本中所发生的主要事件,可以说在导演艺术的二度创作中,导演确定什么是主要矛盾冲突,将直接决定全剧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总的贯串行动。例如,笔者在上海戏剧学院访学时,韩雪松老师讲授古希腊戏剧课时,研究生们就《俄狄浦斯王》进行了全剧基本矛盾冲突的研讨,这也恰恰是导演二度创作中展现主题思想之所在。有的学生在俄狄浦斯顽强的摆脱自身命运的行动中,看到的是人的意志和注定的命运之间展开的强烈冲突;有的学生在俄狄浦斯与克瑞昂的争执中,看到了权力的欲望和法律的尊崇之间展开的强烈冲突;也有的学生在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行动中,看到了伦理道德与人性潜意识之间展开的强烈冲突。可见,不同的矛盾冲突所展现的人物行动的方向是不同的,主要矛盾冲突之下人物行动的贯串行动线也就形成了全剧所要奔向的最高任务和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三)在事件、冲突中把握行动的本质
第一,从戏剧艺术的特性来看,戏剧要求事件和冲突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典型性,这必然要求人物的行动具有集中性、典型性,不同人物之间的行动必须首尾相连,前后呼应,贯串统一,最终为奔向全剧的最高任务而服务。
戏剧艺术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戏剧结构具有完整性、统一性,这就要求人物的行动目的明确,集中统一,因果相承,不断发展。在一出戏剧中,要想塑造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行动就应该丰富,但是每个人物不管有多少的动作,必须具有统一性,戏剧艺术的集中,不仅是人物集中、场景集中,更是要求所要引爆人物行动的事件、冲突集中统一。《日出》第四幕潘月亭解雇李石清那场戏,两个人的心理活动都十分丰富,李石清紧咬潘月亭,想通过抵押房产这一把柄步步高升。潘月亭明为退,实为进,不动声色掩饰日益坍塌的危机,等待时机除掉李石清。行动与行动之间发展迅速,层层递进,节奏紧凑,人物都是踩在自己命运的悬崖边一步步向前走,人物的每一句台词都把他们的性格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使得我们在语言动作所体现的心理冲突中深刻地感受到了两个人物在相互争斗,在和厄运搏斗,正如作者曹禺先生所说,两个人物都是“沿着自己的命运的阶梯向前走”。这一场戏之所以精彩,正是因为冲突的集中使李石清和潘月亭两个人物能够迅速地展开行动,一方的态度由另一方的态度所引起,一方的行动以另一方的行动为前提,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可见,冲突不仅决定着行动的内容和方向,更是让行动在冲突中得以集中、统一。只有冲突充分展开,才能使得参与冲突的每个人物的行动不断地发展下去。事件、冲突的集中使得人物的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行动使得事件和冲突的具体进程直观地呈现出来,事件、冲突、行动共同构成戏剧艺术特有的魅力。
第二,从事件、冲突、行动三者关系的角度来看,事件的产生是人物行动不断发展的结果,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中蕴藏着矛盾冲突,而矛盾冲突使得人物的行动有了充分展开的可能,在人物的相互行动的作用下,不断推动着事件的向前发展。
让我们通过《命运的拨弄》第一幕来看看事件、冲突、行动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进而推进情节的发展变化来揭示人物心理和情感的转变。全剧的第一个重要事件是女主人娜佳在新年之夜回到家中,却意外发现陌生男人卢卡申睡在自己的床上。这一事件(果)的形成,是人物卢卡申的行动(因)的结果。外科医生卢卡申由于性格腼腆怯懦,36岁一直未婚。这一年除夕,他终于鼓起勇气向年轻貌美的加利亚表白了。在准备与未婚妻共度良宵之前,他与几位同窗好友一起庆贺,本不会喝酒的卢卡申被朋友们一再劝酒,喝得酩酊大醉,几个朋友也不例外。在神智不甚清醒的情况下,朋友们误把卢卡申当作准备去列宁格勒与妻子共度除夕之夜的帕维尔塞,因而卢卡申上了飞往列宁格勒的班机,来到建设者第三街25号楼。一样的街道,一样的房屋,让卢卡申浑然不知自己已经来到另一个城市的另一个房间,第一个事件就这样发生了。在第一个事件发生后,双方矛盾迅速展开,一方面娜佳想尽快赶走这个不速之客,她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吸了一口烟喷到卢卡申的脸上,而后又拿茶壶里的水倒在卢卡申的脸上;而另一方面,卢卡申醒后,并没有察觉自己走错了房间,他认为娜佳是“女土匪”,闯进了自己的房间,也要赶走娜佳。随着行动的不断展开,冲突也在不断酝酿。当娜佳拿出护照给卢卡申时,卢卡申的心理发生了转变,他意识到自己上错了飞机。就在他心理转变的同时,全剧的第二个事件发生了:娜佳的男朋友伊波利特来到家中向娜佳求婚,却发现了卢卡申在娜佳的床上这一事实。这一事件的产生使人物的关系发生了转变,新的矛盾冲突迅速展开:伊波利特怀疑娜佳有外遇,而娜佳解释自己刚刚经历的一切,原本还在争辩的卢卡申不得不迅速离开女主人的家。此时伊波利特和娜佳的人物关系在第二个事件中已经悄然发生转变,当伊波利特鼓足勇气求婚时,卢卡申因没有任何费用不得不再次来到娜佳的家中求助,第三个事件爆发了:伊波利特夺门而去,而卢卡申和娜佳留在了家中,两人在积极挽回自己爱人的行动中,心理悄然发生了转变。戏剧家弗莱塔克在谈到事件时说过,“戏剧艺术的任务并非表现一个事件本身,而是表现事件对人们心灵的影响”[23],这种心灵的影响正是在事件的引爆下,通过双方的相互行动而产生的,在人物的行动中,我们看到一幅人物性格和心理逐渐展开的画面。
第三,“人”是事件、行动、冲突中最活跃的因素,事件、行动、冲突起源于情境中人的性格,其事件的结果也必然是作用于人的性格,事件、行动、冲突的本质都是为了塑造人物而服务的。
在第一节“行动的三要素”中,我们谈到,行动的要素“为什么”,即角色的动机,是产生行动的内在原因,而动机的产生恰恰在于具体环境中人物性格的展现。德国戏剧家史雷格尔在谈到性格与动机时说:“一出没有性格的戏,就是一出没有一切真实性的戏,因为人之所以这样或者那样行动的动机,都归结于他的性格,性格不确定,行动便没有动机,因而也是不真实的。”[24]可见,事件的引爆,是人物典型的性格在具体情境下的产物,人物的性格与情境相契合,凝结成具体的动机,进而导致具体的行动,行动产生事件和冲突,从而构成全剧发展的情节,脱离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谈事件和冲突,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
特定情境下的具体的人,永远是把握事件、行动、冲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存在主义戏剧家萨特认为人是行动的总和,而行动乃是人物在情境中的选择,而事件就是选择的结果。因此他用情境做实验,把不同性格的人放进不同的情境中进行选择,正因为如此,在《死无葬身之地》中,当昂立为了保住革命党人不得不杀死弗朗索瓦这个事件爆发时,姐姐吕丝做出了选择,并没有保护弗朗索瓦,这个事件发生的背后是在极端的情境下人物性格所引发的行动。“当叛徒还是当英雄,当懦夫还是当胜者”是剧中革命党人挥之不去的内心观念,事件的产生过程中内心矛盾冲突的过程,恰恰就是人物内心性格显现的过程。北京人艺的老演员张福元在谈到创作时讲道:“我们有一句老话——会演戏的演人,不会演戏的演事。”任何的事件、冲突都是为了体现人物的性格而服务的,古里叶夫在《导演学基础》中谈道:“情节中最重要的是人物的命运,导演在分析剧本时从抓事件入手,就可以抓住一部戏的冲突和行动,从而认清一部戏的情节线索。又因为情势的发展,造成事件出现的真正原因是人物性格,所以说导演认识事件、冲突、行动与情节,也就是认识人;在艺术创作中处理这些课题,也就是在舞台上揭示人物的内心,塑造人物的性格。”因此,在导演艺术的创作中,对于引发事件产生的人的行为,重点要放在情境中人的内在性格的研究和把握中,事件由人物的性格所引起,在事件、冲突、行动三者的相互作用下,新的事件又促进人物的性格和具体的情境发生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