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自身演剧之路的不断追求

三、锲而不舍——自身演剧之路的不断追求

“保存这些传统,就是要使它们得到发展,因为天才的东西所要求的是进步,而不是墨守成规,停滞不前。……旧事物的拥护者们一下子就永远否认了我们这行艺术中一切新生事物,顽固地停在原地,不肯前进一步。”[9]这些文字出自斯氏在1912—1913年发表的一篇名为《探索》的文章,文章鼓励青年演员继承和发扬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唯有锐意进取才是创作之路,墨守成规必将死路一条。这是斯氏对青年演员的忠告,也是自己一生创作的真实写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部创作经验的体系,是在他一生不断地追求与探索中形成的。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年1月18日出生在莫斯科一个富商的家庭中,原名康士坦丁·阿列克赛耶夫。富裕的家庭让康士坦丁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接受了全面的艺术熏陶和浸染。康士坦丁的外祖母是法国喜剧演员,阿列克赛耶夫家庭的十个孩子有七个走上了戏剧之路,骨子里的演戏爱好,斯氏自己称为是“剧场血统”。斯氏从家庭剧团起步,1877年他14岁时成立了阿力克赛耶夫剧团,全家业余演出近四十个剧目,孩提时代起斯氏便展露出表演艺术的天分和对于创作的执着探索,为了能深入理解角色,康士坦丁“所谓钻进角色的皮肤,我们认为需要养成习惯,进行经常的练习。练习的方法是在指定的某一天里,我们必须不以自己本人自己的名义,而以角色的名义,在剧本所规定的情境中生活;……必须受剧中情境的支配,都必须按照每一个剧中人的性格来动作。”[10]虽然在青年时代体验角色还显稚嫩,但对于戏剧的热爱,对于角色反复的揣摩,对于创作的反复思索,逐渐引导他开始分析钻研表演法则。

而后,1888年,25岁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同著名导演费多托夫、歌唱家科密萨尔日夫、舞台美术家索洛古布在莫斯科成立了艺术文学协会,协会的成立让斯氏走上了职业的戏剧之路,却一刻也没有停止在创作中的求索。《乔治·唐璜》探索着如何真诚地相信和严肃地对待舞台上所发生的一切;《苦命》探索着如何有效掌握舞台控制的能力;《没有陪嫁的新娘》探索着如何不去模仿别人而靠自己的身心创造新角色;《斯切潘奇科沃村》探索着如何抓住角色的心灵,等等。从艺术文学协会到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成立这十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步步走向了未来的戏剧事业。1898年,随着契诃夫《海鸥》的成功上演,斯氏进入创作的成熟期,探索也由演员转变到导演工作方法的多元化,在一系列的演出中,莫斯科艺术剧院以全新的创作方法诠释创造出不可分割的整体和统一的艺术形象,给予俄国剧坛新的生机。1905年前后,随着“反写实主义浪潮”,斯氏本人也不得不转向象征主义大师梅特林克的剧本,尝试同戈登克雷、梅耶荷德等人合作,进行了不同风格的题材创作,创作上的危机让斯氏更清醒地认识到,唯有内心的现实主义才是创造出鲜活生动人物形象的根本,演剧艺术必须回归到心理现实主义。1906年,斯氏在芬兰度假期间,他认真地回忆、思考、总结了三十多年的舞台实践经验,成为体系真正的起点和开端,他所提出的演员内部技巧诸元素是戏剧史上关于演员创作和培养的第一次,开辟了演员创作的全新领域。在《我的艺术生活》里,他真实、具体、详尽地记录了大半生不同寻常的艺术经历,在追求与探索、成功与失败、沮丧与进取的反复磨炼中,在漫长的舞台实践的检验中,最终形成了今天为世界所公认的科学的表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