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体行动方法对于演员创作矛盾的意义

第一节 形体行动方法对于演员创作矛盾的意义

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戏剧界展开过一次关于“演员创作矛盾”的大讨论,讨论的内容以报刊和专题座谈会的形式,围绕演员与角色来展开,内容收集在《“演员的矛盾”讨论集》中。这次争论的源头便是1961年2月2日,法国狄德罗大学的校友朱光潜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狄德罗的〈谈演员的矛盾〉》。狄德罗的文章原名为《Le Paradoxe sur le Comédien》,其中“Paradoxe”一词最初由朱光潜译为“矛盾”,后来,李建吾译为“是非谈”,钱钟书译为“诡论”等。在这篇文章中,一方面,狄德罗提出了演员创作所需要的“理想范本”,即演员理想的演出形式;另一方面,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演员创作矛盾”这一概念。

“演员创作矛盾”,也就是创作者、创作的材料和工具、创作的艺术作品集于演员一身的意思。“演员创作矛盾”从表演艺术诞生之日起千百年来便存在,也会随着表演艺术的发展而永恒存在。从根本上讲,它是指演员如何处理自己与角色的关系,即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辩证关系,它包含了创作者主体的创作审美、创作意向、创作方法和创作目标,等等。第一章第四节详细地阐述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追求的心理现实主义的创作目标,即通过演员的内外部的创作技巧,最终达到揭示角色的精神生活。斯氏不仅提出了表演的美学追求,也提供了实现这一方法的具体途径。那么这一节会从创作者、创作的材料和工具以及创作的目标来看形体行动方法对于“演员创作矛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