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疗
(一)控制急性发作
痛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原则是快速控制关节炎的症状和疼痛。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最好在发作12~24 h内开始应用控制急性炎症的药物。一线治疗药物有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当存在治疗禁忌或治疗效果不佳时,也可考虑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炎治疗。若单药治疗效果不佳,可选择上述药物联合治疗(但不包括激素和NSAIDs联合)。目前无证据支持弱阿片类、阿片类止痛药物对痛风急性发作有效。
1.秋水仙碱:建议应用低剂量秋水仙碱,首剂1 mg,此后每次0.5 mg,一日两次。最宜在痛风急性发作12 h内开始用药,超过36 h疗效明显下降。
2.非甾体抗炎药:痛风急性发作应尽早应用足量非甾体抗炎药的速效剂型,主要包括传统NSAIDs和COX-2抑制剂。
3.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急性痛风发作伴有全身症状,或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无效或使用禁忌,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推荐为二线镇痛药物,仅当痛风急性发作累及多关节、大关节或合并全身症状时,才推荐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建议口服强的松0.5 mg/(kg·d),3~5 d停药;其他激素(如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的用法按照等效抗炎剂量交换。当痛风急性发作累及1~2个大关节时,建议有条件者可抽吸关节液后,行关节腔糖皮质激素治疗。
(二)降尿酸药物治疗
常用的降尿酸药物包括抑制尿酸合成(别嘌醇和非布司他)和促进尿酸排泄(苯溴马隆)两类。别嘌醇和非布司他均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减少尿酸合成从而降低血尿酸水平;苯溴马隆则通过抑制肾小管尿酸转运蛋白-1、抑制肾小管尿酸重吸收而促进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
降尿酸药物应从小剂量起始,监测血尿酸,逐渐增加剂量至维持血尿酸的目标值<360μmol/L。若单药最大剂量不能达标,可以联用不同机制药物。
降尿酸药物的选择需个体化,要注意患者的并发症。并发尿路结石和严重肾功能不全者禁用苯溴马隆;并发心血管疾病者慎用非布司他;并发肾功能不全者使用别嘌醇需从50~100 mg/d起始,并且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既往有别嘌醇过敏史或HLA-B*5801基因阳性者则禁用别嘌醇。
(三)预防痛风发作
预防痛风发作很重要,往往能减轻患者许多痛苦。
1.坚持改善生活方式
首先提倡均衡饮食,限制每日总热量摄入,控制饮食中嘌呤含量。大量饮水可缩短痛风发作的持续时间,减轻症状。水果因富含钾元素及维生素C,可降低痛风发作风险,可食用含果糖较少的水果,如樱桃、草莓、菠萝、西瓜、桃子等。酒精摄入增加痛风发作风险,应限饮黄酒、啤酒和白酒。控制体重,适度运动。注意避免剧烈运动或突然受凉诱发痛风发作,规律饮食和作息,避免疲劳。吸烟或被动吸烟可增加痛风的发病风险,应当戒烟、避免被动吸烟。
2.坚持将血尿酸控制在适宜水平
将血尿酸长期控制在适宜水平,并且监测血清尿酸值。一般建议血尿酸终生控制在持续低于360μmol/L的水平。对于严重(有痛风石、慢性关节病或经常发作)的痛风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应低于300μmol/L,有助于加速晶体溶解。长期治疗的过程中,不建议血清尿酸低于180μmol/L。
3.坚持必要的药物预防
痛风降尿酸治疗宜遵循“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的原则,尽量避免血尿酸下降过快诱发痛风发作。由于血尿酸水平波动易诱发痛风急性发作,痛风患者初始降尿酸治疗时应使用药物预防痛风发作。
(四)中医治疗
中医将痛风归属为“痹证”“历节”等范畴。中医认为外邪侵袭、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是主要病因。如感受湿热之邪,或寒湿之邪化热,闭阻经络关节而致病。脾胃虚弱,则运化失司,湿浊内生,日久化热,流注经脉为病。长期恣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脾虚生湿化热,湿热之邪痹阻脉络则为病。
痛风在急性期治疗以祛邪为主,用清热利湿、祛风除湿等法;慢性期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用补益肝肾、健脾益气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