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疗
1.长期用药
(1)对于高血压、尿ACR<30 mg/mmol的成人CKD患者,需启动药物治疗。
(2)对于尿ACR>30mg/mmol的成人、儿童、青少年CKD患者,需接受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治疗,剂量逐步调整至患者可耐受的最高许可剂量;如果尿蛋白完全缓解,血压达标,可以不用最大剂量。
(3)对于尿ACR≥30mg/mmol且并发糖尿病的成人、儿童、青少年CKD患者,需接受ARB或ACEI治疗,剂量逐步调整至患者可耐受的最高许可剂量。
(4)对于并发2型糖尿病的CKD患者,有以下情况则推荐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与ACEI/ARB联合治疗。
(5)尿ACR>30mg/mmol和符合药品说明书(eGFR阈值)。
(6)根据患者机体情况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情况进行相关剂量调整。
(7)对于未并发糖尿病(1型或2型)的患者而言,若尿ACR≥70 mg/mmol,请参考肾脏学评估,并提供ARB或ACEI,剂量滴定至患者可耐受的最高许可剂量。
(8)若30mg/mmol<尿ACR<70mg/mmol的CKD患者出现了eGFR下降或尿ACR值增高,则需进行专家会诊。
(9)对于特殊患者(如孕妇)的用药方案,需开展专家会诊。
2.免疫治疗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肾脏病病因之一,病理类型包括IgA肾病、膜性肾病等。若需要进行免疫治疗,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对于肾小球肾炎,免疫抑制剂治疗取决于其蛋白尿的程度、持续时间以及肾功能的状态。IgA肾病患者如果尿蛋白定量>1 g/d,肾功能允许时,需启动免疫抑制治疗;膜性肾病可根据患者肾功能状态,考虑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
3.营养治疗
(1)蛋白质及热量摄入:非糖尿病肾病G1~G2期原则上宜减少饮食蛋白质,推荐蛋白质摄入量0.6~0.8 g/(kg·d)。从G3期起即应开始低蛋白质饮食治疗,推荐蛋白质摄入量0.6 g/(kg·d)。实施低蛋白质饮食治疗时,能量摄入需维持在147 kJ/(kg·d),60岁以上患者活动量较小、营养状态良好者可减少至126~147 kJ/(kg·d)。糖尿病肾病患者,从出现微量(A2级)蛋白尿起即应减少饮食蛋白质,推荐蛋白质摄入量0.8 g/(kg·d),从GFR下降开始,即应实施低蛋白质饮食,推荐蛋白质摄入量0.6 g/(kg·d)。实施低蛋白质饮食治疗时,患者的能量摄入应基本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相似,但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适当限制能量摄入(总能量摄入可比上述推荐量减少1050~2100 kJ/d),直至达到标准体重。
(2)盐摄入:慢性肾脏病成人患者低钠饮食,钠摄入量宜<90 mmol/d(氯化钠5 g/d)。
(3)其他营养物质摄入:鼓励慢性肾脏病患者参加健康教育,包括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病情加重因素,钙、磷、钾、蛋白质及尿酸摄入量方面的健康指导等,接受专家的饮食指导和其他相关建议。
4.高钾血症的防治
当GFR<25 ml/min时,即应限制钾的摄入(一般为1500~2000mg/d)。
当GFR<10ml/min或血清钾水平>5.5mmol/L时,应严格限制钾摄入(一般低于1000 mg/d)。在限制钾摄入的同时,还应及时纠正酸中毒,并适当应用襻利尿剂(速尿、丁尿胺等),增加尿钾排出。
对已有高钾血症的患者,应采取积极的降钾措施。
(1)及时纠正酸中毒,除口服碳酸氢钠外,必要时(血钾>6 mmol/L)可静滴碳酸氢钠10~25 g。
(2)给予袢利尿剂:最好静脉注射呋塞米40~80mg(或布美他尼2~4 mg)或托拉塞米,必要时将剂量增至100~200 mg/次。
(3)静脉滴注葡萄糖+胰岛素溶液(葡萄糖4~6g中加胰岛素1单位)。
(4)口服降钾树脂,一般每次5~20 g,每日3次,增加肠道钾排出,目前较好的有聚苯乙烯磺酸钙、环硅酸锆钠等,在离子交换过程中只释放离子钙,不致增加钠负荷。
(5)对严重高钾血症(血钾>6.5 mmol/L)且伴有少尿、利尿效果欠佳者,应及时给予血液透析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