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现代教育要塑造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塑造一个人格健全的人,首先要使这个人做到自觉。自觉就是自我觉悟。人能做到有自我觉悟,非常不容易。
一个社会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如果人没有现代化,那这个社会经济再发达,科技再进步,它依然是一个不合格的现代社会,或者说,它是有缺失的、有待提升的现代社会。只有当更多人成为了现代化的人,即便没有那么多高楼大厦,没有那么有钱,这个社会依然有可能是文明的、进步的,人在这个社会里就会感到非常舒服。
在现代化的社会里,更多的人首先应该变成自觉的人。现代社会,要培养一个自觉的人,最重要的就是靠现代教育。有现代的教育才有可能教育出现代的人。现代教学不是老师在课堂上的满堂灌,而是学生自觉地学,老师作为辅助者、引导者,而不是作为学生的上帝。多年以来,我就在课堂上贯彻这个原则:让学生自讲、自评、互评,教师小结点评(不单点评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还要点评学生的气质风度、言谈举止);老师的分值占30%,学生的分值占70%。教师把学习权、学习方法和过程,基本都交给学生,辅导学生自觉学习。只有当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时,学习才是有效的。否则学生哪里学了哪里丢,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读的都是望天书,没有效果甚至是有反效果,这种教训实在是太多太多。
“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以本为本”这些年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科学中最想要达到的目标和目的。但在现实中,应试教育让这种通过自觉的教学方法塑造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的目标受到制约,尤其是在传统课堂和各种培训课堂的教学中。
教与学的动态过程才是教育中最根本的课堂教学支点。没有教学方法的教学实际上达不成完人的教学目的,它会成为满堂灌,会为了打造某一个成绩或分数的目标而不得不牺牲人的自觉学习方法。所以这些年,我都在呼吁,把教与学的动态过程更多地交还给学生,教师做好辅助和引导。当然,我身边也有很多年轻人开始愿意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这让人倍感欣慰。
让学生通过自觉变成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教师一旦掌握住这个方法,就会发现你的教学成效斐然,学生的劲头比老师还大。当学生对知识充满渴望,当这种人本能的求知欲望和潜能一旦被调动,学生的自我觉悟就会被点燃,老师也就不需要过多地费心了。拥有自觉意识的孩子通过我们在声音、形体和扮演上的训练,无论在生活中、班级里还是在舞台上,他们都会是一个充满自信的、光彩的人,未来不管在哪里他们都会是一个具有领导能力、有吸引力的人。这样的人,一开口说话,就会成为中心。所以一个人需要对自己的气质风度、谈吐、声音、眼神、手势和形体进行训练。这些训练不仅仅能把学生训练成为一个好演员,更能通过训练帮助学生克服和消除诸多心理障碍。
人是有人格面具的。这个人格面具是个体的“本我”和社会的“大我”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阀门。人格面具有缺陷的人,很难融入社会,很难与他人产生相互之间的信任和交流。这样的人往往会在社会上或集体中被边缘化。由于应试教育的问题,很多艺考生在很小的时候,人格面具就已经有了缺失。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因为缺失人格面具引发心理机制的恶性循环,他们甚至干脆不扮演自己应该担当的角色,也不愿意与社会与他人进行更多交流。这些孩子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有些障碍和问题。
如何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障碍和问题,恢复他们人格面具的完整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作为艺术教育教师,要特别予以关注。当教师掌握一些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科学的常识后,再来看别人的或自己的教学,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只有教师们先产生这样的自觉,才可能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自觉,才能够在一个相对成体系、成建制的教学过程中完成这一套教学法,解决好现在不少教师的不自觉——没有方法,缺失真正的教育目的的教学。
教书是为了育人。而我们往往颠倒了过来,育人变成教书。在这样颠倒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实际上难以成为一个自觉的人,更难以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这样没有自觉的人,怎么教都没有用,因为在根上就错了。
对于通常的戏剧教育来说,戏剧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教育是戏剧的目的。教育已经在戏剧里了,而不是戏剧变成教育,戏剧跑到教育里去了——那样会适得其反,把戏剧又变成一种教育手段,又变成教化手段,那戏剧就不成其为戏剧了。这种辨识很重要,因为它牵扯到我们戏剧教育的基本理念,我们的戏剧观。
再说一遍,对正常的普通的孩子,戏剧教育就足够了。戏剧是目的,教育是手段;而不是反过来,教育是目的,戏剧是手段。不要把戏剧教育做成道德教育,公德教育,人品教育,不是的,那些都在戏剧里面,都在卡塔西斯里面,不需要再刻意地拿出来。让孩子们时时刻刻被教育戏剧教育化,而不是被戏剧教育戏剧化——寓教于乐,不是寓乐于教。
这是关键点。
以上是这套《戏剧教育教学法及实用教程》中最重要一些核心理念。只有抓住了这些理念,这套教学法和教程才有应用的价值和意义。
陈 珂
2021.4.4清明节于成都
2021.9.1修改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