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导论

艺术普及教育要从“美育”开始。为什么?因为只有美育才能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安静与美好,提高赏析力,解放天性,回到自然,开掘潜能。

近几年,从幼儿园大学,我国的教育有些浮躁,有些“闹”。最深层的原因,就是家长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对于学生教育的急功近利,目的性过强,不断地想要去得到,而不是思考应该舍弃什么。教育的真正主体是学生。而前面的这些思想把学生变成了各种功利心态的承载体。一个“闹”字,让教育疲惫不堪。

美育中的戏剧教育更是这样。这些年不论是社会的还是公办的、民营的机构和学校,戏剧教育这一版块都太闹、太功利,都想要以戏剧教育作为一种手段来解决很多功利的问题。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出现,都是因这种功利目的产生了异化,由此破坏了戏剧教育的真正宗旨。

其实戏剧教育的宗旨很简单,就是回到人,回到学生,回到以育人为中心。一个人美的赏析力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安静的内心去自省,用安静的内心去欣赏崇高、纯净的那些超越功利的东西。某些事物之所以称之为“美”,正是因为它们挣脱了功利物化的桎梏,达到了一种升华的净化境界。这种境界是安静的,是博大的,是有襟怀的;有这种境界的学生,他们的眼睛是明亮的而不是混浊的,心态是开放、沉着的而不是喧嚣、焦虑的。戏剧教育要让学生重新回到一种宁静的心态,让他们的灵魂通过戏剧教育得到安宁。宁静才能致远,才能真正发现美、欣赏美,让自己变成一个更美的人。

《戏剧教育教学法及实用教程》历时三年(2018)完成初稿;又历时三年(2021)完成出版稿。其目的,就是希望结合中国的教育实际,将编著者这些年的一些实践和理论,通过这样一套成建制、有理念、有系统的教材,得以贯彻。下面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为有兴趣使用本套教材的老师和学生提供参考。

让学生有一个美的状态,首先就要使其拥有一个美的心态。美的心态是安静的、内省的。本书教学法中第一版块为“假装”。这个版块就是要让学生回到“我是我”的状态。假装的状态一定要先审视自己,回到自己,我是我。比如装睡,让自己安静下来处在一个似睡非睡的状态,安安静静,体会自己的呼吸,自己的心跳,自己的精神——我是我。

心态安静,眼睛就能看出去,看得仔细,看得深入。本书教学法第二个版块是“模仿”。一个人要去模仿,就要找到“他是他”的状态。比如模仿一个小动物,一只青蛙,一定先要观察青蛙;模仿爸爸,模仿妈妈,模仿银行职员,模仿列车乘务员……首先要去观察那些模仿的对象——他是他。观察,是同学们融入这个社会和世界最基本的方法。观察到了,就会模仿。模仿是同学们和小动物们的天性和本能。解放天性,就是通过观察与模仿来打开我们的天性和本能。这一步至关重要:从“我是我”,变成“他是他”,从自己,走向世界。正如《周易·系辞》所云:仰观天象,俯察地法;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很多人把解放天性理解为放纵,那真是亵渎。以自然为师,其实就是“解放天性”的最好注脚。戏剧教育说到底,就是解放天性,以自然为师。天性泯灭的学生,很难成才,就算变成了一件犀利工具,最后也很容易走偏自毁。这种教训实在太多。

表演教学法到了这一步,还没有完成,还需要把“我”与“他”合二而一。这就是本书教学法第三个版块“扮演”。我是我,他是他,我与他,不一样,但又有重叠——我是他,我又不是他。因为我们都是这个宇宙的生物。从一只小青蛙到一个老太太,学生经过这样一种熏陶,最后要把“我”与“他”结合起来,“我”与“他”合二而一。体验与表现,表现与体验,交织和合。比如扮演一个角色,扮演哈姆雷特,我不是哈姆雷特但我又是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我”与“他”的合二而一。达到这第三步,就如《道德经》所云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了。

通过这样三大版块教学法练习,让同学们安静下来,将内省和外观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心态、精神和行为,再辅之以呼吸、声音和形体,之后才能够去扮演。这样熏陶养育出来的学生,才会有赏析力,知道什么表演是对的,什么表演是差一截的,他们能够赏析出没有体验的表现、没有表现的体验的表演,分辨得了表演中那些矫揉造作、张牙舞爪、硬憋硬挤的扮演。这对提高全民族的审美情趣都是有益的、有价值的。多一些内行的观众,演艺才能更上一层楼。戏剧教育虽然面对的是业余戏剧活动和普通教学课堂,但依然需要师生有正确的三观,有一定的审美赏析力,这就需要一套有方法、有步骤、成建制的基础戏剧教育体系。

有了以上这三大步,我们已经基本有了一定的戏剧教育基础。但还要更上一层楼,才能创制出有效有益的戏剧教育水准。这就还需要三个进一步的配套版块:编剧、导演与管理

求真、创造、至美。创造是真与美的连接点。人类失去了创造力,就会既不真也不美。创造力是我们人类被造物主赋予的最高能力。戏剧教育教学法中的后三大件:编剧、导演和管理中,都包含了创造的成分,都有创造力的培养内涵。

在中、高级部分会逐步引入编剧、导演和管理。除了内心的“我”、外化的“他”,以及“我”与“他”在“我”身体上的结合后,还要去创造一个行动,去寻找一个事件,进一步将它们变成一个具有戏剧性的场面展现出来,进而独立创制出一台剧目的演出。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还要涉及舞台设计、灯光设计、音响设计,以及服、化、道等演出制作方面的创制,以及推广、运营、观众反馈、发布会、研讨会、校园戏剧节等诸多方面的事务。

导演的“二度创作”说,其实就是意指导演具有无限改写剧本(原作者一度创作)的权利。经典的例子如黑泽明改编莎士比亚《李尔王》为《乱》,其中原著的三个女儿变成了三个儿子;《狮子王》改编自《哈姆雷特》,也是剧本改编的好案例。这种改编其特点是保留原著的戏核和主题。但是还有极端的例子是彻底玩自己的,只涉及原著的少许元素,改编后不容易看到原著的影子。这种极端的例子如姜文的《让子弹飞》《邪不压正》,前者改编自四川作家马识途的长篇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后者改编自张北海小说《侠隐》。

可以这么说,“二度创作”尺度从有限到无限,从保持原著风貌到借酒浇自己心中块垒,没有标准。一副禅宗的楹联特别能说明这个二度创作的特点:“世上法,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没有定法就是法。但是,非标准化不等于没有标准。这个度,这个底线,在哪里?欧阳予倩先生说,就是“人情事理”——赞同。人情事理,就是法,就是标准。不然一定出问题。

从戏剧管理角度看,赞助人中心,表演中心,编剧中心,导演中心,制作人中心……从古希腊到现代,戏剧发展过程中各种专职工作的权重中心都交替混杂出现过。这个过程有复杂的社会发展大背景。这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管理的基本理念问题:是服务型管理,还是控制型管理?

服务谁,管理谁?从戏剧管理内部来讲是演职员(包括剧团和剧场),对外来讲是观众。人类的观演关系基本是自由的、开放的,这是人类演出管理史的基调。一般说来,服务型管理是常态,控制型管理是非常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时甚至是压制型、灌输型管理,那是变态。戏剧教育中的戏剧管理理念,是要贯彻常态的服务型管理,让学生们明白在一个戏剧团队中,彼此服务,彼此照应,替他人着想,替观众着想,才能让一个剧目的演出熠熠生辉。

在这六大版块教学法体系的基础上,还要配合培养学生的个人基本艺术素养。这样,就形成了本教材的另一个部分——声音与形体版块。欧阳予倩先生说过,戏剧表演要有两个支柱——台词、形体,发展到今天就是戏剧表演专业常说的四大支柱课程——声、台、形、表。

学会呼吸,学会发声,学会一些基本的形体,学会怎样在舞台上不懈怠,不矫揉造作,自信自主,配合协调,融入团队,从而表现出自己的美。一举手一投足,一呼一吸都需要通过训练才能更好完成戏剧教育的活动与课程,包括学习一些中国传统戏曲的手、眼、身、法、步,都要有小章法,像回事。不一定特别专业,但要有基础的对路子的小训练,其内核内涵一定是专业的正确的。

呼吸训练,本书特别推出“后腰式呼吸”。这是我在福建泉州做南音考察时,一位咏春拳师傅教给我的。过去都说要气沉丹田,在声乐教学中很多老师也这么说。但这位师傅说:气沉丹田,其实只是一个意思,真正用气的劲在后腰。我理解为:横膈膜用劲的肌肉群就在后腰与前腹,即中医所说的带脉,而不是肚脐下三寸的丹田。咏春拳是中国式散打,实战型,不是花架子,李小龙的功夫就跟咏春拳有关。我们采用这种“后腰式呼吸法”在教学上收效较大,学生容易理解,老师教学轻松,比气沉丹田实效好得多。尤其是结合发声练习,同学们很容易掌握这种后腰用劲的呼吸法,经过一个短时间的练习,气息和声音都有明显进步。

形体课上,加入气质训练。教学实践中,让同学们安静下来的方法之一,就是盘坐,10分钟左右,再闹的学生身体也能放松。这说明盘坐也是一种人的天性和本能。需要说明的是,真正的教育,一定不仅仅是单一模式的教学,而是让一个学生全身心都得到训练和学习的教育。性相近,习相远。习,调动天性和本能,才能使之远;泯灭天性和本能,那会走火入魔,得不偿失。

压腿以及一些基础形体练习,都涵盖在这个体系的整体配套教学中。尤其是压腿拉筋,手眼身法步,很有作用,实效性强。现在很多初中学生没有基本的身体素质,坐得太久太多,筋都坐缩了,一个个身体都是抠抠缩缩的,压个腿歪歪扭扭,咿哇哇喊疼。走没个走相,站没个站相,上台人都是懈怠的,软塌塌的,没个形。这样的初级生演什么不是什么,玩什么都玩不起来。

“晨功晨功,不练就松。”很多现在的戏剧教育课堂和小学初中生的演出,或多或少都有这种毛病,一举手一投足,一点劲道一点范儿都没有。我考察过一些学生们的游戏活动,满地都是一群松松垮垮的小肉球,老师在一边就像个保姆,哪有戏剧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呢?我参加过一个在圣彼得堡举办的国际青少年艺术节,中国学生上台除了受过训练的个别学生,大多都是歪歪扭扭,形体懈怠,没有范儿,看起来很不像样。而那些俄罗斯小朋友,从小运动量大,多多少少都有点肢体训练,加上大大方方,敢出众,所以看着就比我们的孩子们舒服得多。这种状况,应该得到改善。

戏剧教育,一定不仅仅是内在的人格完善和自信自律。学生对自己的身体都没有自信,美好的气质难道能从一个歪歪扭扭、浑身懈怠的学生身上散发出来?

声音课上,发声练习还配合《诗经》合唱或表演唱。这些《诗经》合唱或表演唱的旋律、和声,以及诗经的译文,都是原创的。为什么要加入这个?因为合唱是最容易上手、最能组织团队参与、最好出成果的方法。在呼吸发声和形体训练中,合唱是第一台阶。美感到达迅速,穿透力强,手眼身法步的形体基本功,第一步都在合唱或表演唱里。尤其是原创的《诗经》合唱,经典中的经典,久远的美与现代的美融汇结合,对同学们的意义非同一般。

形体训练、气质训练、呼吸训练、声音训练、诗经表演唱,构成了一个学生声音形体的基础练习体系。

有人说这太专业,但实践结果是:三个月左右的业余时间训练,基本就是每周六周日一两个小时,就能产生实效。太长太密集,同学们受不了,也没必要。业余活动一定要是业余的才有意义。

古今中外的教育都在遵循一个原则:以经典作为核心教育的支撑。艺术教育——美育,更是如此。为什么?因为只有经典才是一切变形或进化的基础,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最原始的才是最基础的。这就是“道生一”作为最基本的理念之所以存在的价值。因而在这样一个大的教学体系下,一定要有经典剧目的支撑。当下很多搞现代艺术或现代戏剧的人反对经典,那其实是对经典的误解,甚至可以说是无知。毕加索时代一定会有很多李加索王加索,但为什么是毕加索留下来了?看看老先生的素描功夫,就知道答案。很多人,还没有一,就想飞跃到三,那生出来的,大多是垃圾,就如人类需要排泄一样,也是自然地淘汰。除非极个别的另类的天才,比如一些界外画家,他们绝对是超常的,不在我们探讨的正常教育范围内。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从电影、电视、音乐、美术到相声、快板书、金钱板、竹琴、二人转……你学什么,怎么学?没有古今中外的牛人大作、经典段子垫底,你无师自通?除非你是天才中的天才,生而知之,不然有百分之九十九概率出来的是垃圾。我看过很多人物传记,上没上学没所谓,但都读过经典,这个是人之所以成才的共性。类似于当年的《古文观止》、“三言二拍”“四书五经”……经典中的经典,是这个社会中历代高度认同的典籍。

在戏剧教育校园和课堂里,教师们可以酌情选择少部分经典剧目带领学生进行朗读、排演,完成三五个已经很不简单,能够完成十多个的话,这个学校已经很厉害了。比如《雷雨》《北京人》《桃花扇》《潘金莲》《红楼梦》《牡丹亭》《窦娥冤》《屈原》《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伪君子》《阴谋与爱情》《樱桃园》《榆树下的欲望》《费加罗的婚礼》《培尔金特》《野鸭》《打野鸭》……,有这些经典剧目的支撑,戏剧教育的成果才是真成果。很多剧目看着时髦,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如过眼云烟,对戏剧教育说来就缺少意义和价值。

缺失经典的教育,就不叫教育,是培训。戏剧教育也是如此,没有经典剧目的垫底,短训班可以,系统化、成建制的教学是没法完成的。20世纪末,在现代主义盛行的欧美,一位就职于哈佛和耶鲁大学的教授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1930—2019)写了一套《西方正典》(The Western Canon),译林出版社简体版翻译为《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译林出版社2011年),其目的就是回到经典,传承经典,否则教育,尤其是人文学科教育,特别是美育,就没戏了。

真正的戏剧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不能仅是为了学校的政绩。戏剧教育要面对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本教学法中也专门讲到,班级内戏剧教育课堂可以分为a组、b组、c组,人人都可以演一个角色,或参与制作、宣传、营销、服装、化妆、道具等工作,每个学生都可以负责一个部分,亲身经历整个排练演出的过程。这对学生的一生都会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

因此,经典剧目对学校戏剧教育氛围的形成非常重要,不仅仅是为了剧社或艺术团,这是学校德智体美劳教育总体配套的部分。尤其是主管校长,更要提高德智体美劳整体教育认知,要把戏剧教育和美育作为切实提升同学们的素质和成绩的重要途径,但这不是一天两天短期突击就能到位的。其实,戏剧教育有很大的甜头在里面,打通艺术与科学,提升左右半脑潜能……都在其中,就看你用什么方法吃到。

戏剧教育与教育戏剧从观念上有叠加也有差异。在戏剧教育大概念中,戏剧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戏剧教育在人格塑造、美育教学中,在中国学校里,既有提高艺术修养、加强素质教育的目的,也有搞戏剧活动、戏剧展演、戏剧创作的目的。因此戏剧教育是一个更大的概念,既有戏剧教育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以其作为手段塑造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进而使之行为举止、气质风度、个人素质等方面有所提升,甚至具有使大脑开发,激活潜能,克服心理障碍,加强意识与无意识、感觉与直觉敏感度等等功效,不是仅局限于提高智商情商的那点东西。

教纲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只会照本宣科的课堂是糟糕的课堂。人在生活当中也是这样,很多东西都具有不确定性,是不可预计的。每个学生都拥有其个性,即使是双胞胎也各具其个性特点。我们的课堂内外,有刮风下雨,四季变化,学校状态,社会状态,不尽相同;人也有不同的状态——家长心情,老师心情,学生心情,各种可变的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戏剧教育课堂内外的背景——戏剧性情境。因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不可能按照一个死板的机械的方式去教与学。

这套教材真正的意义,就在于这些版块、教学法、教程、教案、剧本,都是可以任意组合的,我们有意不去标注1、2、3、4、5、6、7……而是以▲▶等依次标识层级,用★来强调说明。在实践中很多东西是可以灵活处理的。

正如我在《美育教育:非标准化的标准》这篇论文中所提到的,不是没有标准,只是要避免一刀切的“标准化”。“化”这个字,在我们语境中往往具有“一刀切”的含义。有些教师、学校和家长都按照一刀切的思维方式来看待生活,看待学习和教育。这样做既遏制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容易千篇一律,缺少个体的快乐、兴奋、愉悦,难以开掘个人潜能,开发人的创造力。

有了这些经典作为基础,可以尝试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达到它——条条大路通罗马。对于完全没有戏剧专业知识基础的教师来说,这套教材的教学法和教程教案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拐杖。但也仅仅是拐杖,怎么使用,是教师自主的,是要动脑筋的,是需要琢磨琢磨的。想要真正使用好这套教材,最核心的,是我们的教师要热爱戏剧,愿意把戏剧所蕴含的能量和卡塔西斯的力量用爱的方式传递给自己的学生。这才是根本。有了这个根本,这些教学法中的教纲教案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戏剧教育虽然做的是业余戏剧,但其基本支点还是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古今中外的教育,都是基础打在经典上,高年级可以有一些实验性探索,但经典永远都是各学科各专业教育的基础。做好经典,才是专业。

作为一个戏剧教育教师或一个学校戏剧教育的负责人,对艺术史、艺术概论、戏剧史、戏剧概论都要有所涉猎,要具备一些基础知识,这样可以与本套教材结合形成一个总的知识体系。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通过一至三年在教学中与学生的磨合,教学相长,逐渐可以形成一个有特色的戏剧教育教研室。有了教研室,才能兼备专业性和教育性,把业余戏剧活动与戏剧教育课堂结合起来,形成长期的教学阶梯。

我们也提倡戏剧教育课堂和活动混龄或混班。这一点也是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经验。混龄、混班,让高、中、初级生一块儿玩,不同的班级相互交织,效果非常好。

这套书的指导是一个体系,不是照本宣科手册。它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功近利。近来很多人都在问我:陈老师,这套教材可不可以拿来就直接使用?我回答说:真要用好,还得假以时日。人常说隔行如隔山,要推进美育教育、推进戏剧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相当于一个特别的学科专业,一个很大的体系,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行业,很多要素必须进入到这个教育系统中来,哪可能一蹴而就呢?我们过去的师范专业在艺术方面培养的师资,主要都是以音乐类和美术类为主,或兼带舞蹈专业,搞了几十年,戏剧专业、影视专业非常少,怎么可能有一套教材让你立马就能把这个学科专业掌握好?这是不切实际的。

对于这套书的应用,在没有培训教师的指导下,使用者可以通过以下步骤逐步掌握:

▲阅读导论、后记及各版块介绍等,大致知晓这套教材是在什么样的理念和指导思想下编写的,其基本宗旨、建制规模、各版块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由此对教材有一个基本的理论上的统领。

▲查看本教材的目录,将目录作为框架对全套教材进行总体把握。读导论是从理论上帮助大家建立一套对于教材的基础观念,读目录是为了具体了解这套教材有些哪些核心内容,发现并勾画出自己想要了解的方面。

▲阅读自己最先想了解的部分。一个人当对某个东西感兴趣时,很可能是在这方面有所缺失或有些想法。因此提倡教师们先精读这套书中你所感兴趣的部分,了解什么叫教育戏剧,什么是戏剧教育;戏剧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哪些重要价值;美育教育是运用非标准化的标准来进行评估的;等等。

▲了解一剧之本——剧本的内容。支撑教材教学法的核心是剧本。整个人类的教育都是从真正经典的内容开始的。教学法、教纲、教案都是工具。那么,使用这些工具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了解经典剧本的内容。在对这些经典进行认知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体会什么是戏剧,为什么戏剧教育能有那么大的能量和魅力。经典的就是标杆的,有了标杆,才明白个中门道。空谈戏剧这个那个没有意义,很可能都是碎片化的东西,拎不起来。戏剧中,没有剧本就没有本。现在很多戏剧教育活动之所以走偏,都是没有经典剧本支撑的缘故。想想看,你费尽心思搞些一般般的东西,最后出来的效果差强人意。一定要自己先了解经典剧本,你才明白为什么要把这种美传递下去。否则任何教育都会是毁人不断。你只有了解了才能组织学生,在分配角色后朗读剧本。通过经典剧本朗读会,大家对经典剧本才有更深入、更生动的解读。

▲教师在充分理解和阅读了本教材的教学法和相关知识后,一定要因地制宜。自己制定一些可行有效的实施方法或手段,也就是立规矩。这个规矩,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和教训,针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群体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会有很大差异。我们发现,在大多数学校,不同的年级班级,不同的学生群体,主管教师都有自己的各种妙招来实施有效管理。但戏剧教育教师往往没有班主任老师权威,推行戏剧教育的过程很艰难。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先有预置,立好规矩,与班主任老师深入沟通,再进一步推进。

▲在戏剧教育课堂的评价观念上,教师需要从分数第一,转换为关怀第一。其实,戏剧教育真正的价值之一,还在于不用分数衡量一个人的才华,而是把关怀放到最核心的位置。通过戏剧教育课堂,让同学们知道在分数第一的评价系统外,我们还可以有更好更有趣的评价系统——你做到了吗,做得有兴趣吗,跟其他人在一起做事有问题吗,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怎么把自己融入集体,戏剧剧目分工合作对每一个人意味着什么等等。教师引导辅助,学生自议自评。同时,老师也要避免把戏剧教育上成太随便的游戏课——“耍耍课”“水课”。

有了这些步骤,才可以在学校和班级组织戏剧活动及戏剧教育课堂。每个学校主持戏剧教育方面工作的领导和老师,一定要对这套教材经过这几个步骤的探究后再具体落实,心中才会大致有数。进一步,推行两三年,出现各种状况,解决各种问题,不轻言放弃,这套教材才可能比较灵活地为你所用,你才会真正把戏剧教育做到位。其实,一个学校能把经典剧目排演三四个已经非常了不起了。经典剧目做几个下来,戏剧教育中的美育已经有了雏形,再逐步排演自己的保留剧目,校园戏剧教育就比较到位了。

陈 珂

2018.8.15于四川江安

2021.8.31再改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