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放松练习
理论课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配合随堂训练,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熟悉与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埋下编剧的种子。
教学内容提要
▲主题引入
教师调动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做一个充满新意的自我介绍。通过自我介绍,了解学生基本情况与学习水平,对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文学素养有基本了解。例如:
▶教师引导学生讲述上学途中的一件趣事;
▶教师引导学生讲述难忘的一天;
▶教师引导学生讲述对小伙伴的印象。
通过上述自我介绍,教师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加深学生之间的相互印象和了解。
▲放松练习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初步解放身心,进入思想放松的状态。为写作提供较好的思维状态,使感情自然流露。
教师指导
介绍家庭:教师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及成员,从观察家庭成员入手,尽可能地形象化和细节化。
解放思想:文学写作要打破僵硬的文化枷锁。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放思想。戏剧创作最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使学生领悟到“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剧作家,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应该树立内心的文化责任感,应该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广阔的人文情怀。
引导:教师不是通过说教和批判去打破学生心中已根深蒂固的观念,而是要采取引导的方法。例如,大巴车上一般都设置了应急出逃口,玻璃窗边放着一把在危急时刻供乘客敲碎玻璃逃生的锤。在当时限定的条件下,只有“破坏”一种方法。正所谓“不破不立”。教师应引导学生,“破坏”在艺术创作中有时并不是罪恶,而以此激发学生的灵感,破除那些束缚学生的思维定式。
辩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辩论。通过辩论揭示事物与情感的内在矛盾规律。
写短文: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下意识的写作方式,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不求完整和通顺,而后取其闪光点,将之变为散文练习。
说梦:
▶教师引导学生诉说自己的梦境。通过“说梦”,让学生发觉自己的潜意识活动,感受梦境变化的过程。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梦境讲述,介绍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力比多等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心理活动的复杂性。
▶学生用纸笔将梦境记录下来,并最终发展为一篇有关梦境的散文。
课堂作业
▶教师以“爱情观”为主题设置辩论,甲方所持观点为“爱情是自私的”,乙方所持观点为“爱情是无私的”,学生分组进行辩论。
▶学生根据课堂对梦境的讲述,撰写一篇有关梦境的散文。
◎编剧漫谈
·行动行动再行动
我们学编剧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七字箴言”——行动、行动、再行动。
行动靠什么支撑?动机。人物如果没有这个动机,他一定做不出这样的行动。
我们编剧的第一堂课,老师会给你讲什么呢?他会告诉你,写剧本千万别给我描述,你千万不要去写那些情绪的东西。演员在舞台上更不能直接表演情绪,情绪全部都是由行动带出来的。如果去表演情绪,你就会发现,这个剧简直没法看,这个演员也没法看,你会替他感到害羞。一个演员如果在舞台上哇啦哇啦地真哭,他一定不是个好演员。好演员是应该让观众真哭,而不是演员真哭。
我经常举的一个例子:我生爷爷的气,我特别生爷爷的气,气得无以复加。可是在写剧本时,你不能去描述“我生气”的那个情绪,而是要换成一个行动。所以,我们来把这个例子变一变:爷爷看见我生气了,带着我出去散散心,给我买了一根我最喜欢的雪糕。我拿着爷爷买的雪糕,啪!朝地上狠劲儿一摔,雪糕四分五裂,哎哟,我心里那叫一个痛快!再扭脸一看爷爷,哇,爷爷的脸都绿了,我心里咯噔一下……
看到没有?这里全是动词,这就是戏剧。不然抒情一大堆,那个是什么?是散文。
戏剧是“行动、行动、再行动”,不是“描绘、描绘、再描绘”,更不是“拽词、拽词、再拽词”。散文《荷塘月色》《背影》是抒情,是写情绪。不!戏剧不描绘,更不能“拽词”,是直接行动。描绘、拽词、堆砌辞藻,这抒情那抒情……通通不要,一看就难受。这是我们作为编剧最反对的,那不是戏剧。光抒情、描绘、说来说去,演出来很难看。观众尴尬,演员更尴尬,舞台上直接表演情绪情感是非常可怕的!有的演员在舞台上可劲儿拽,摇来摇去,展示我多漂亮,多牛……很尬的!他们有点姿色还能看看,看久了就难受了。所以,我们创作剧本或分析剧本,就像创作或分析一个作案现场;写剧本,就相当于我们去重新构置一个作案现场。行动、行动再行动,而不是描绘、描绘再描绘,更不能叙述、叙述再叙述——弄得又臭又长,戏就没法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