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必读

教师必读

作为校园戏剧活动和戏剧课堂的教师来说,编剧能力不需要像专业编剧那样,具备诸多方面的修养和职业编剧的套路。

校园戏剧活动最重要的是怎么把一个适合青少年儿童演出的校园戏剧、经典故事作品,创作改编为青少年儿童演出的戏剧作品。剧本与小说诗歌区别很大,最大的区别就是戏剧首先要塑造人物,使人物在人物关系的变化中被观众理解、接受和信服。所以,人物关系以及由人物关系的变化所推动的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就是戏剧编剧学习的最核心、最基本的功底。

一个剧本总是要包含人物以及人物小传、时间和地点,进而在舞台上呈现给观众一个个戏剧性场面。戏剧的最小构成单位是场面。有了人物,有了戏剧的场景,如何组织人物关系的起伏跌宕呢?这就需要构置场面。“构”是构想,“置”是设置,构想和设置一个个充满了人物关系相互之间张力的场面,这就是一个编剧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功夫。

人物、场景、场面,构成了编剧创作中最基本的三大要素。人物是处于关系中的戏剧角色,场景是一个比较大的舞台状态,场面是人物上下场的一个个连续的过程。场面永远是动态的,在场面中,人物和人物之间一定要发生戏剧性的关系。如果没有这种关系,那么这个场面就不是戏剧性的,就变成了讲故事的、叙事性的小说。

在这里又牵涉两个重要的概念:戏剧性和叙事性。

戏剧里面一定有叙事,但叙事是辅助的手段,戏剧性才是其主要的状态。归根结底来说,戏剧性,就是人物关系之间发生的变化、转折和关系的运动轨迹或运动的张力。人物关系一定要具有相应的张力,这个张力就是人物和人物心理活动中意识形态的不同,由此人物之间产生矛盾,产生对事物不同的看法、态度和行为,由此构成了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社会之间、人物与天地之间、人物自我与自我之间这四大关系的冲突,或纠结或对峙或变化,才具有戏剧性。否则,我们就是在说事,就变成了叙事性。当然,叙事性中也有这四大关系的起伏跌宕,但它们一定是被一个叙述者统领着讲述出来的,不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自己碰撞出来的——这个区别太大了。

抓住了这些要领,就抓住了编剧最核心的东西。当然,要想做一个好编剧还要有一些其他的常识。编剧这个板块里主要就是关于编剧的一些常识,但这些知识点,一定要落实在最重要的三个要素上,即掌握人物、场景、场面,以及场面中人物关系的起伏跌宕,这样才能生效。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都是把“事件”作为戏剧构成的排头项。事件,只是戏剧性的一个垫底,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底色上面的人物性格以及由性格产生的关系的角力。这种角力可以是外部的动作,也可以是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在这个板块中,教师们要在这个基础上掌握编剧的常识点,有了这样一个基本的框架和支点,再去看各种编剧技巧和理论就不至于迷失方向。

剧本,一剧之本。在本教材的启蒙和初级阶段,学生经过戏剧表演的基础训练,基本具备了观察生活和理解生活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肢体表现能力。在戏剧教育的中、高级阶段,师生们不能只停留在假装、模仿、扮演,以及形体和声音的基础层面,要开始尝试自主创造,通过编剧、导演和管理的教与学,构造一个戏剧教育的全链条。

编剧课程设计包含剧本创作元素训练、编剧基础理论、散文编写故事、小品写作、短剧写作、课本剧写作以及经典鉴赏等内容。在本阶段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训练学生的感受力,帮助学生提高写作基础。

艺术来源于生活,教师应着重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艺术高于生活,教师也不可忽略作品的典型性与美感。剧本不能只停留在书斋与读者见面,它应具有可读性与可演性。通过教师的理论讲授与系统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舞台表现语汇,培养一定的戏剧创作思维和编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