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目与剧组的普及

剧目与剧组的普及

理论课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舞台剧各部门分工及职责,培养学生通力合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提要

▲剧目是什么

剧目是在一个剧本的基础上,进行的相关制作过程,它是二度创作和三度创作的总和。剧本属于一度创作的范畴,导演、演员等综合艺术部门共同完成二度创作,三度创作是指演出和制作的成果。

教师指导

教师提问,引出学生对戏剧这一概念的思考并发言。

例如:“同学们,你认为什么是戏剧?你们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情节或者片段是什么?你觉得它好在哪里?”

教师课前打印多份话剧《屈原》的剧本,课堂播放《屈原》的演出视频,供学生直观了解戏剧的概念。

观看视频后,教师向学生普及: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它包含文学、表演、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以及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

戏剧的分类。

▶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

话剧比如《屈原》《北京人》等,歌剧比如《蝴蝶夫人》《图兰朵》等,舞剧比如《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诗剧比如《浮士德》《培尔金特》等。

▶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不同,可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

独幕剧,比如莫里哀的《可笑的女才子》、契诃夫的《求婚》、格雷戈里夫人的《月出》、田汉的《名优之死》等;多幕剧,如契诃夫的《三姊妹》《樱桃园》《万尼亚舅舅》《海鸥》、曹禺的《雷雨》《北京人》等。

▶根据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历史剧如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约翰王》等,现代剧如《原野》《雷雨》等。

▶从情节主题、体裁的不同,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

悲剧,比如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古希腊的悲剧有《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美狄亚》等;喜剧如古希腊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的《古巴比伦》《鸟》《阿卡奈人》,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等;正剧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传奇剧,如莎士比亚的《暴风雨》《辛白林》;第二类是社会问题剧,如易卜生《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群鬼》等;最后一类是英雄正剧,主要取材于政治斗争、民族斗争,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品质和坚强意志为主旨。

▲剧组的分工和职能

教师指导

教师提出问题,引出“剧组”这一概念。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舞台剧剧组吗?”“剧组都有哪些部门呢?”

学生讨论想象中剧组的样子。比如,各部门是如何分工的?(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建议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

教师以一部戏剧作品为例,向学生普及剧组的构成。

例如:教师播放戏剧作品《屈原》,在观看过程中向学生普及剧组的概念,由此引出剧组的基本分工和职能。

▶编剧:负责以代言体的形式完成剧本创作,即创作出人物上下场、戏剧情境、戏剧场面、人物关系、突出故事中心、塑造人物性格。教师可引导学生自行改编课本剧,普及剧本的基本构成,引导学生要把叙事性的文章变成具有行动性、可演性的剧本。

▶导演:选择剧目、分析剧本、制订导演构思及导演计划、分配角色、确定舞台美术及音乐音响设计方案、排演场排练、舞台合成、彩排、正式演出、总结及征求观众意见、加工修改等。前期可由教师扮演导演角色,学生担任舞台监督以引导学生尽快熟悉导演的职能。

▶演员:运用戏剧表演艺术把剧本的文学人物形象在舞台上立起来。为避免突发状况,教师将演员分为A、B两组,轮流进行排练。最终可根据排演效果,合理安排时间,两组分别汇报呈现。

音响:负责搜集制作演出时的音乐、音响、音效等推动剧情发展或渲染某种气氛。

灯光:根据演出要求,利用灯光手段为舞台照明并为人物、景物造型;塑造舞台上的视觉形象。

服装:准备演员在演出中穿用的服装,帮助演员塑造角色形象。(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旧衣物或生活素材制作服装。)

化妆:主要负责按照角色的身份、年龄、民族、性格等因素塑造角色的外部形象。

道具:主要负责准备演出所需道具(鼓励学生手工制作)、上下场间道具撤换安装。

制作人:以制作人为首,负责整部作品的制作工作,管钱,管人,管场地,管宣传,大致等于电影的制片部门。(如对经费的管理、对排演场地的协调、对剧组人员的组织、宣传海报及戏票的绘制等。教师可参考本教材“管理”板块教学法。)

舞台监督:负责掌握舞台艺术各部门的总体组织与管理工作。如排演初期要熟悉导演计划,舞台合成后,接过导演手中的全部演出任务,执行演出期间舞台和后台的一切组织、管理工作。(前期可由学生担任舞台监督,配合及辅助导演完成相关工作。)

场记:在排演过程中负责记录的成员。负责记录排演中导演的解释与要求、导演对剧本的分析、导演对舞台工作部门的要求;重要的舞台场面的调度处理;导演对效果、服装、化妆、灯光变化、开幕与闭幕的具体处理;排练中各场的进行速度和演出时各方面的意见;收集和保管演出的文献资料,建立剧目档案等。

课堂作业

学生刚接触到“戏剧”这一概念,教师可选取相对简单的课本剧入手,以《黛玉进贾府》为例,待学生熟悉各部门职责后,根据兴趣报名并建组。(教师可参考本系列教材《中外经典诗歌散文剧本改编精选》,选取感兴趣的课本剧进行排演练习。)

学生根据剧本,讨论所在小组要准备的内容。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各组可设置一名负责人,记录本组分工情况,根据分工,为后续的排演做准备。

◎导演漫谈

·导演:舞台性

戏剧导演的问题,说到底其实就是舞台性的问题。

在过去,编剧和导演实际上是不分家的,所以在历史上都有过这方面的一些争论。在欧洲,实际上,导演职务、职位,或者说他的职能,真正被明晰下来应该是在歌德的时代,歌德做魏玛小公国的大剧院总经理的时代。尤其是他在做《浮士德》时,他实际上是在做导演加制作人的工作。他完成了编剧以后,怎么把浮士德立在舞台上,他在这方面是做了很多研究。因为他有个剧院,相当于是国家大剧院,他又是这个大剧院的经理。所以他在这里做了很多实验,他把制作和指导交响乐的很多方法用在了戏剧的舞台性中,即从戏剧的舞台性这方面来执行和指导——从编剧到导演,再到制作人,歌德做了很多工作。

在中国,关于舞台性,在明代有过汤显祖和沈璟之争。他们两个人争什么呢?汤显祖是那个时代的“曲家”。“曲家”实际上就是舞台家、戏剧家,他不仅仅编剧,还要搭戏班子,导演制作一把抓。沈璟是那个时代的“词家”,以沈璟为代表的文学家,他们也做剧本,虽然他们也可以被称为戏剧家,但是他偏重于文学,更注重文学性而不是舞台性。两边争起来了,就因为文学性过大过强一定会影响到舞台性——表演的可视化与可听化效果。这种类似的争论,从戏剧诞生起就没停过。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性相对应的是舞台性,叙事性相对应的是戏剧性。当然,舞台性与戏剧性这两个词,大家有时候也在混用。有时候把戏剧性也等同于舞台性。文学性和叙事性这方面没什么争论,其界定大家相对清楚,什么是文学的,什么是叙事的,这个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是什么是舞台的,什么是戏剧的?这个界定上是有些问题的,这是可以专门做篇文章的。

简单地说,就是舞台性更加注重舞台时空间的转换,或者舞台的时空间玩法;而戏剧性,更专注于文本,特别是指剧本中的戏剧性元素,人物、事件、人物关系、情境、性格……前者偏导演,后者偏编剧,但都与文学性和叙事性有区别。

我们在这不多谈,从导演的角度上讲,他更偏重的是戏剧家的,尤其是作为一个舞台调度者也好,舞台排演者也好,用他的眼光去看一部文学作品,是一种性质不同的立场,其所得出的对剧本诠释的形象思维,用舞台性语言,最后,呈现给观众一个剧目——它不是一个剧本。所以,我们需要强调导演二度创作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