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写作
理论课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让学生对剧本的基本组成和结构有所了解,掌握并学会改编课本剧。
教学内容提要
▲课本剧改编
教师指导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要想把课文中叙事性的诗文改编为课本剧,首先要懂得剧本的特点,然后才能根据其特点编出符合要求的课本剧。
课本剧改编要求
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假定性是一切艺术的本质属性,戏剧也具有假定性。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小小的舞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越了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
“幕”和“场”的区分
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时空跨度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
“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因戏剧受制于舞台时空,因此剧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转换也不能太过频繁。
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
戏剧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反映尖锐的矛盾冲突。“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就是在说矛盾冲突在戏剧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剧本受篇幅和演出时间的限制,所以对剧情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凝缩在适合舞台演出的矛盾冲突中。
剧本中的矛盾冲突贯穿于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演出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高潮部分也是编写剧本和舞台演出的“重头戏”,是最“要劲”、最需要下功夫之处。
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
▶戏剧中人物的语言——台词(对话、独白、旁白)
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它在塑造剧中人物形象、描绘戏剧冲突、表现戏剧主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戏剧中人物的语言是形成剧本的主体成分,可以说没有人物语言就没有剧本。
·对话是戏剧中人物语言的主要成分,是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途径,戏剧人物语言中的对话发生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角色之间,通常都带有很多动作和丰富的表情,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的内心情感真实地流露,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雷雨》中的人物对话展现出戏剧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对话中的语调、语气、节奏、重音等的变化将人物的地位、境遇、性格特征和内心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的一幕中,当周朴园问道“你——你贵姓?”时,语气从之前的很不经意间突然变得极其紧张,这句话是在周朴园看鲁侍萍关好窗户后,发现鲁侍萍有些不对劲的情况下说出的。这句话非常符合周朴园的身份地位和他多疑的性格特点。鲁侍萍一句“我姓鲁”回答得小心翼翼,此时气氛安静下来,周朴园已经起了疑心,打探似的追问鲁侍萍三十年前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投水自杀之事,直到鲁侍萍说出自己三十年前的悲剧境遇,周朴园听了更加紧张了,急忙问道“你姓什么”“你是谁”,从“你——你贵姓?”到“你姓什么”再到“你是谁”体现出周朴园内心中的那份忧虑。当鲁侍萍说出自己的身份时,周朴园徐徐立起说:“哦,你,你,你是——”他把声音已经压得很低,气愤地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以及说出的那些台词——“痛痛快快地,你现在要多少钱吧!”“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负担”……都表现出周朴园的性格与鲁侍萍的性格特征形成鲜明对比。
·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大部分独白都具有主观抒情性,独白可以将戏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用语言的形式尽情地、毫无隐蔽地、公开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可以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观众认识人物的思想、性格。如《哈姆雷特》中“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表现出他内心的纠结与痛苦,使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加深观众对哈姆雷特这一悲剧人物形象的理解。
·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能够揭示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第十二夜》中托比怂恿安德鲁去决斗,安德鲁不敢,他说“假如他肯放过这回,我情愿把我的灰马送给他”。托比想和解,他把马儿骗来,此时出现“你的马儿少不得让我来骑,你可大大地给我捉弄了……”这段旁白,这里的旁白突出剧中人物胆小怕事、不厚道的小人形象。
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戏剧中说明性语言——剧作家的“舞台提示”
戏剧中剧作家的舞台提示是一种说明性的语言,是剧作家根据舞台表演的需要,通过文字的方式给予导演和演员一定的提示,其中包括对剧中人物外部特征、内心思想的描绘,对某些特殊人物性格的强调,对人物所处时代背景及生活状态的交代,以及对演员在表演过程当中一些重要表情、动作的提示,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及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
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舞台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曹禺的《北京人》中的舞台提示就是非常精巧细致的,作品中很注重环境的渲染与气氛的烘托,自然地将人物融入在这种环境与气氛当中,从而体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更加生动地塑造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本剧格式的注意事项
教师指导
课本剧一般格式
▶剧名——剧目的名称
▶人物——年龄、性别、基本身份说明或简单的性格说明,或小传
▶时间
▶地点
▶正文——场次、人物台词与舞台提示
课本剧创编要点
▶通读课文,提炼课本中的主题思想。
▶提炼课本中的时间、地点、人物。
▶找出剧本故事梗概的基础:题材,事件,人物,情境——人物关系。
▶找到契合时代精神的现实立意并与主题思想结合,发挥想象力,在符合生活规律和人物性格特点的情况下对剧本进行扩充。
▶注意课本剧改编的焦点——因果关系,悬念,戏剧性。
▲课本剧改编范例
教师指导
教师可引导学生参考本教材《中外经典诗歌散文剧本改编精选》,学习课本剧的改编。
乌鸦喝水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但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就想出办法来了。
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人物:乌鸦、水瓶、石头(8~10颗)。
时间:白天
地点:森林中
服装:黑色衣服、白色衣服、棕色衣服
道具:头饰、卡片
音效:水响声、石头掉进水里的声音
【乌鸦上场。
乌鸦:“我飞了那么久,好渴啊,怎么办呢?再不喝水我都飞不动了。”(嘟嘴)
【水瓶从舞台左侧跑出来,站定。
乌鸦:(歪头)“咦,这里有一个水瓶,让我瞧瞧里面有水吗?”
【水瓶晃动自己的身子,发出叮咚的水响声。
乌鸦:(拍手)“呵呵,太好了,果真有水,我可以喝水了。”
【乌鸦围着水瓶绕了一圈,用爪子挠了挠瓶身。
【水瓶晃动身子。
水瓶:“你别挠了,好痒呀。”
乌鸦:“我好想喝水啊,你干吗只有半肚子呀?我嘴够不着呀。”
水瓶:(呵呵)“想喝是吗?自己动脑子去,想到办法我就把我的水给你喝。”
【水瓶与乌鸦拉开距离,坐在地上。
乌鸦:(挠头)“这可怎么办呢?”
【石头们从舞台左边滚出来,围绕在乌鸦脚边。
乌鸦:“小石子小石子,你们干吗呀?”
石头:(眨眼睛)“傻乌鸦,我们想帮助你,你不是要喝水吗?”
乌鸦:(做思考状)帮助我?(恍然大悟)哦!哈哈,我明白了!小石子兄弟你们真好!
【乌鸦带着石头们向水瓶走去。
乌鸦:(拍拍水瓶)“水瓶水瓶,我有办法了,这下我可是要喝水了!”
水瓶:(不可思议地看着乌鸦)“哦?你说来听听!”
【乌鸦向旁边迈了一步,露出身后的一群小石子。
乌鸦:(指着小石子)“它们就是我的锦囊妙计!”
【石头上前将水瓶围住,发出石头跳进水里的声音。
石头:“乌鸦乌鸦,水要漫出来了,你快来喝吧。”
水瓶:“乌鸦,你太聪明啦。”
【乌鸦上前,大口大口地喝水。
乌鸦:(心满意足的样子)“啊,太舒服啦!石子兄弟们,感谢你们的帮助,我已经解渴了,再见啦!”
【乌鸦飞走。石头、水瓶发出笑声。
【暗场。
▶提出你在改编课本剧时遇到的问题,分组讨论,找出解决办法。
◎编剧漫谈
·编剧剧本与导演台本
到学校去做戏剧活动,最大的事情就是怎么把一篇课文改编成可供演出的一个剧本。讲故事是我们人类的本能,它的特点是娓娓道来,把一个事件掰开,叙事性地根据时间轴一件事一件事地讲,展开故事,也叫叙事——叙,就是1,2,3,4,5……顺时发展,一个个的事件跟着时间顺时发展,关键是事件,叙事叙事,就是说事。戏剧不是小说,它的最小单位是场面。写剧本就是要从编剧的角度去组织一个个的场面,场面则主要通过事件来写人物关系,展现人物性格,性格决定人物命运。
场面,这就是编剧的支点。组织场面,事件只是一个药引子,引出什么?引出人物关系,把人物性格放入关系中,让他们相互碰撞、互怼,冲突,打来打去,或者哪怕是安安静静不吵不闹,也是彼此性格的一种对峙,形成反差,形成张力。虽然现代派戏剧,比如荒诞派戏剧,没有什么冲突打闹,没有一定的事件逻辑,但依然有人物性格的相互比对,拉出一种很特别的场面的张力来,让观众感受到时空间的一种戏剧性氛围,一种压力。
如何落实到文字上呢?今天讲的剧本格式是手册性的,就是如何来操作。
▲文学剧本的基本格式
△剧名
第一,剧本的名称,剧名
△人物:AAA——年龄,性别,基本身份说明,也可以是简单的性格说明,或小传。
第二,人物。比如AAA、BBB等,编剧可以加一点人物说明或人物小传。
△时间;地点
第三,时间(时代)和空间。即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
△第×幕/场/无场次
第四,序幕,第×幕、×场或无场次等。现在有不少剧本是无场次的。
△(空两格)【相关背景提示,演出空间提示;音乐音响、人物出场……
第五,“【”。这个左中括号后面是关于本剧的相关背景、演出空间、声音、人物等的提示。
相关背景提示:这一幕、这一场或者这无场次的演出有什么背景、布景、状态等,有关演出的时空间提示。
△(顶格)A:……(人物台词动作提示)……
第六,人物台词。人物A或B,空两格,加冒号,避免人物名称和台词放在一块儿。台词中间可以打若干个“()”,把人物台词、动作的提示和内容放在小括号里面。
需要注意的是,“()”可以放在人物台词的最前面、中间和最后面,它是人物台词中相关动作的提示,关于这个人物的动作是在台词中进行的。这个地方的人物台词和动作提示在格式上容易弄错,大家一定要注意。
△【场面调度动作提示
第七,“【”再次出现。此时在剧本中间的中括号,是编剧心目中的场面调度动作提示。这和台词的动作提示是完全不一样的。
场面调度包括人物的调度、道具的使用、音响、灯光及各个部门合作。这个场面调度包含了编剧对导演某种意义上面的工作参与。编剧要通过这样的一个场面调度提示来提醒今后要排演本剧目的导演或者演员,在这里是有一个场面布局的,这个场面的布局是编剧想象中剧本立起来的状态。
“【”和“()”是不一样的,我们很多人把“()”变成了“【】”。这是错误的,这种错误很多,包括有经验的编剧都在犯,不规范。要区分好这两种标注,明确地知道“【”里面一定是场面调度的提示,不是人物台词动作的提示。
比如A说:你好吗?(一个耳光扇过去)。在这句台词后面可以给它一个动作上的提示,有了这个动作提示,A说这句台词的时候要配合着扇耳光的动作。这是动作跟着台词走。
再或者,B说:我爱你!(我恨你)。这也是一个提示。这是关于人物心理的潜台词提示。用“()”放到人物的台词过程里去,这是跟“【”不一样的。
“【”表示一个舞台调度,场面调度的提示。比如这两个人物要打起来了,谁打跑了,谁摔了一跤,谁跟谁怎么着了,或者这个时候也许雷电大作,外面的风声四起等一些环境的提示。
这里的“【”用法大家要注意:“提示”等于“参考”,“提示”不等于“必须要这样做”,这只是编剧的想象,这就叫一度创作。这仅仅是一度创作。那导演台本会把这些提示变成什么?啥都不是。如果导演跟着编剧去导戏,他就是个不太够格的导演。
导演的二度创作为什么叫创作,不叫模仿?就是导演一定有这个权利来改变剧本,变成为他所用的东西,用别人的一个故事、一个人物,一段对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这就是好导演。比如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改编自四川作家马识途的长篇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电影改编得连小说本身的影儿都没有了,里面就有小小的几句话的一个创意。
什么叫创造?创造就是“无中生有”。既然人家都有了,我为什么还要无中生有?那是他给了我一个未完成的起点,他是没有完成,我从今天的编剧或导演的角度看,《雷雨》《西厢记》《茶馆》《美狄亚》《哈姆雷特》《李尔王》《琼斯王》等都是没有完成的作品。我可以用我的方式、我的观念、我的时代背景,我的好恶、我的个性重新(创作)完成,实际上这也是没完成的。比如,莎士比亚剧目的演出有多少个版本,《哈姆雷特》就有无数个版本,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