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与策划·创意
理论课
※教学目的与要求
创意与策划是剧目诞生的第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具体的演出剧目进行策划,让学生打开思路,提出自己的创意并进行个人展示。
教学内容提要
▲创意的来源
教师指导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平时都会有什么突发奇想?有什么好玩的脑筋急转弯吗?教师通过同学们一系列有趣的脑筋急转弯调动课堂气氛,让同学们处于放松状态。
创意的来源:

创意的含义。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创意这一概念的思考。
例如:你们印象中看过的最有趣的广告是什么?
你觉得哪点最吸引你?
有哪些有意思的创意?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创意”一词的字面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说出“创”和“意”的含义和理解。
创意(idea)。创,创新、创作、创造;意,意识、观念、智慧、思维。
▲构思与想法
教师指导
头脑风暴
▶教师需要指定学生在特定时间内设计出最具创意的家居、礼物等。可以先从学生最熟悉的创意开始,打开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师需要提醒学生,在创意的过程中注意设计出的实物要有实用性、可操作性,有价值,有吸引大众的闪光点。
例如:创意的家居除了体现实用性外,还要具备外观、功能等各方面的创意点、发光点。

▶一开始进行创意设计时,个别同学可能没有头绪,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耐心引导。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延续思考,并利用课后业余时间设计出实物,下次课堂再进行展示。
▲剧目创意
教师指导
剧目创意在演出制作中的重要性
剧目创意是将剧本通过导演二度创作呈现在舞台上的开端,奠定了剧目的整体风格和受众群体。一个好的剧目创意不仅会给演出带来艺术价值、商业价值,最重要的是带来社会价值。
剧目创意的诞生
以音乐剧《金牌制作人》为例,了解一个剧目创意是怎样诞生的。
我曾受雇于一个制作人,他成天戴着顶满是鸡油渍的礼帽,穿着绒大衣,去忽悠退休老太太,甚至和她们亲热,然后她们就会给他的制作开支票,还特别感谢他一直惦记着她们。后来我又遇到一对搭档,制作烂戏一部接一部,却过的挥金如土的日子。一个媒体代理告诉我“他们没可能推出什么像样的演出呢,他们根本就没能力给投资人任何回报”!所以当我把那个制作人和这两个骗子凑在一块儿——喏!——我的故事就这样出来了。
课堂作业
▶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剧目题材,尝试进行改编。写出自己的创意来源和剧目创意的闪光点。教师从学生改编的剧本中选出比较好的,作为下次课堂同学们策划的素材。
▶如果将这部剧目呈现在舞台上如何能吸引观众?列举出这部剧目的艺术、商业及社会价值。
◎管理漫谈
·审美和事务的判断力
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是讲了戏剧管理的执行力。
那么,紧接着就是在执行力的背后,实际上是你的判断力。执行得好,一定是因为判断得好。一个好的戏剧管理者,他必须要具有对艺术的判断力,其实说到底是一种审美的能力;当然也是你对事情的正与误、是与非、美与丑等这方面的一种判断的能力。
我们经常说,艺术到了最高阶段,在技术技巧你都基本掌握的状况下,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是什么使你和别人不同?是什么使你的整个剧组,包括你的整个管理作风,你带的队伍,会让人包括艺术家、观众、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够为你竖大拇指?其实就是管理者的判断力,这很重要。判断力当然不是完全一蹴而就,甚至里面得有天赋,还得有管理者本人自己的智商、情商、自身的素质,以及各方面的因素来总体促成的。
因此,有意识地训练,加强和提高自己的判断力是很重要的。在哲学界,康德[1]很早就提出批判的概念,《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被称为“三批判书”。实际上,所谓的批判,就是判断的一种。学习,尤其是艺术类的学习,到了最后就是你的判断力的提高,就是你对审美的判断,对事物的判断,对生活的判断和对社会、对人等方方面面的判断力提高的过程。
西方的心理学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叫作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2]于1963年提出的。流体,晶体,前者有遗传流传的含义,后者有结晶新建的含义。流体智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遗传的,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就是我们人类本身所具有的东西。但是晶体智力是我们重新结晶、重新组建的智力,是在实践中以习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人类学会的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包括生长环境、生长过程,当然也包括学习的环境、学习的过程给我们带来的。
这两种智力都很重要。当然作为管理者来讲,更重要的是你的晶体智力。就是通过后天习得养成的,包括你的工作作风、工作节奏、起居、饮食、谈吐、风度、气质,也包括管理者本身在处理事务上的,就刚才所说的判断力,都是影响着管理,当然包括戏剧管理和更广义的管理,方方面面能否成事的很重要的一个支点。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剧组的管理看着简单,其实非常复杂。为什么?因为管理最核心的不是管理事务,而是管理人。人太复杂了,复杂到我们自己都难以认清我们自己。剧组又往往是临时组建的,人与人之间的磨合很难,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举止,都可能成为误会或误解的肇因。剧组很多特点,比如它的临时性和功利性,因为它要解决最功利的问题,它的这种临时性、功利性、事务性,这三性,就会让管理者忽视最核心的东西——管理者的判断力。一个剧组或者说一个戏剧剧目的演出的好坏、精准和专业性,你会发现,最后往往不是前边说的这种临时性、事务性、功利性来决定的,而是管理者天然所带来的或者说他自身所带来的判断力决定的。是否朝令夕改,对事物的判断能否准确,指令发出的质量到位与否,能否执行等方方面面,最后考验的都是管理者的判断力,恰恰不是这个剧组的临时性、功利性和事务性作为理由。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做不到位的剧组管理者在抱怨的恰恰是这几点。第一种,我这个剧组就是凑起来的,大家根本谁都不服谁,如何如何。第二种,就是这个后边的资方天天追着我,或者说这个主办方要我怎么样,我不得不怎么样,我做不到,如何如何。包括说剧组事情太多,我无法应对,很多事情安排不到位,别人不行,下边不行等。其实你最后会发现,归根结底是这个管理者他的判断力出了问题。
所以,做好一个戏剧管理的项目,无论它是一个剧目,是一个演出活动,是一个戏剧节,还是现在的旅游小镇这类大型文旅项目等,最后,你会发现最考验人的往往是管理者和这个管理者团队的整体素质。说到底,就是他们的审美判断力和做事的判断力。比如,一个剧组的摄影车,是几个临时工在推车,快快慢慢,控制不到位,几遍下来,气得导演只好自己上阵;还有的演出,幕间换景,丁零当啷,穿大裤衩的、拖鞋的,乱七八糟;还有演出前、演出中,在侧幕条探头探脑,进进出出……类似这种事,说明这个团队还是个临时凑起来的草台班子,彼此没有默契,没有基本的职业和演出常识,更谈不上什么审美意识、审美判断了。
这是把各种问题归结完之后的核心问题。
我们要培养的管理者,是要具有事物判断力、执行力、人事协调力等素质和审美趣味的人。我觉得判断力是需要训练的,并且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提升的。所以这是戏剧管理或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技术技巧、填表格,包括每天的事务重不重要?重要。因为这是在你的执行层面展开的各种东西。可是你的顶层设计,或者说顶层的这个发号施令者本身出了问题。那下边的问题就会很多,就会是按了葫芦起了瓢,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各种意外都会产生。通俗说就是“将熊熊一窝”。当你仔细去探究时,会发现是这个管理者,或者这个管理者团队出了问题。而这个出问题的核心,就是他们的判断力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