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合成
理论课
※教学目的与要求
技术合成意味着离正式演出又近了一步。舞台各部门要在这一阶段进行磨合,所有工作都要在规定时间内,严格把控和准确完成。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带领下进入剧场,熟悉技术合成的工作环节。这期间舞台监督主要做三件事:一是安排场景迁换,二是记录各类演出通知和舞台提示,三是提醒各部门配合演员走台。
教学内容提要
▲舞台监督的工作
教师指导
以一部话剧作品幕后工作为例,向学生普及技术合成期间,舞台监督的具体工作。
场景迁换。
▶在技术合成阶段,场景迁换的工作非常紧张。教师应提醒学生在进入剧场的准备工作前,就要将场景迁换人员安排妥当,并在此强调着装问题。在合成前,教师一定要安排时间对学生进行训练。
▶舞台监督要按照“换场表”来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场景迁换。换场表中要表明场次(从第几场转第几场)、地面标记的形状和颜色(用不同形状或不同颜色来区分场次)、场景迁换路线(从舞台到侧台的路线及从侧台到舞台的路线)、具体迁换人员。(可参考换场表管理附表9道具迁换表)
▶舞台监督要负责舞台上的一切管理工作,检查场景迁换和后台工作的现场情况。提醒场景迁换人员注意吊杆的起落,确保台上人员的安全。
演出通知和舞台提示:换装表、吊杆Cue表、灯光提示表、音响提示表的准备。
▲灯光部门的工作
教师指导
灯光对光和布景安装完成以后,演员要进场同布景、灯光、音响一起合成。
灯光编程完成后,导演要安排演员进行分场合成,安排演员同灯光、音响、布景等部门磨合。
▶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灯光部门的工作,方便掌握进入剧场后,舞台管理组与灯光部门工作上的沟通和协调。
▶在灯光吊装、幕布悬挂以及布景组装完成之后,灯光设计师要进行对光。对光结束后,舞台监督要安排工作人员布置场景。

▲音响部门的工作
教师指导
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音响部门的工作,方便掌握进入剧场后,舞台管理组与音响部门工作上的沟通和协调。
音响师要调试音响效果,测试麦克风(如果演出使用麦克风,音响师要调试每个麦克风的音量)。
音响部门的工作尽量安排在其他部门休息时进行,音响部门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测试声音。
▲彩排
教师指导
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技术合成完成以后,要进行彩排,一切要按照正式演出的要求和标准进行。舞台各部门配合协作,将全剧从头到尾连排一遍。
确保准备好彩排过程中自己要用到的东西。
包括提示本、铅笔、记事本、手电筒、头戴耳机、联系后台工作人员及舞台上演员们要用的麦克风。
与剧院的管理方进行洽谈。
告诉剧院的管理方剧目的时长、讨论迟到观众的进场问题。
保证彩排的连贯。
要尽量保证彩排的连续进行,一旦出现意外和失误,也要保证演出继续有序进行。排练间歇时,花时间研究自己的提示本并及时更新,检查记录的问题是否已经被解决。
按演出的要求向各部门发出提示或通知。
合成时按规定的顺序通知开幕,提示音响控制,并记录每一场所进行的时间和全剧的时间。
▶如果你作为舞台管理部门的一员,在技术合成期间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管理漫谈
·制作与编剧:做校园戏剧要专业
我从来都主张,在学校做校园戏剧要专业。虽然是业余活动,但是一定要具备专业精神,要用专业的知识体系去解决问题。如果不专业,美育都会做成比较低端的状态。这是我们现在巨大的问题。
我参加了很多戏剧活动,包括我做评委和我自己去参与的项目。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我们校园的戏剧,从编剧开始,就很不专业,不但不专业,而且很业余,连“准专业”都达不到。
很多剧本,一看就不是那么回事,完全变成讲故事,看上去很难受,不是戏剧。这样肯定需要提升,不然校园戏剧活动的水平很难提高。
现在的校园戏剧中,最缺乏的就是内行的制作人。他是能够与教育局沟通,与教师沟通,与学生沟通,并且能够组织戏剧课堂和戏剧活动的制作人。学校往往需要有个人去组织、去制作校园戏剧,并开展校园戏剧课堂,这才是一个成功的基础。学校有很多其他的诉求,比如开展纪念活动或者戏剧节、艺术节,教育局也有各种他们特定的诉求,社会和家长又有不同的想法,林林总总,从总体上来讲,往往就是缺少一个懂行的接地气的校园戏剧制作人。
我们的戏剧教师,要学会做好一个懂行的戏剧制作人。抓好剧本,而且是内行地抓。所以我主张在今后培训,或者专业学习中,必须学好戏剧管理方面的理论和技巧。戏剧教师要亲自操刀,写写剧本,搞搞制作,同时了解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这样才能够真正把校园戏剧和戏剧课堂做好、做扎实、做专业。
除此以外,我也一直主张,校园中的戏剧活动,剧目应该分层次。现在各个学校都有很强烈的冲动,想要把课本中的文学作品立体起来,立在舞台上。在课堂,在讲台上,哪怕是个朗诵,呈现效果也比传统教学要生动得多。所以我非常主张戏剧教师在学校课堂中,从制作的角度把课本剧立起来。作为制作人,一定要了解清楚,课本剧的剧目价值。
课本剧,从制作的角度讲,就是怎么让一个文学作品变成一个戏剧作品。我们做了一些范例。这套书最核心的就是中外名著剧本集,其中有很多内容就是小学、初中、高中所学的一些散文、诗歌、成语等,其实当年的《古文观止》就是最好的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经典汇编,就是最好的汉语言文字的启蒙教材。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在十多年前,北京某中学的一批教师做了一个剧,用的就是中学课本中的一篇文言文——《左传》中的《郑伯克段于鄢》。它讲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和他的同胞弟共叔段之间的故事。为了夺国君君权位,二人进行了一场生死之争。
这个故事里最核心的就是四个字,即“黄泉相见”。大家知道这个故事吗?郑伯的母亲偏爱弟弟,希望弟弟段当国王。但是主要的大臣们都拥立哥哥郑伯当国王。哥哥郑伯当了国王以后,母亲就怂恿弟弟造反。郑伯就派军队围攻了弟弟所在的封地——“鄢”,弟弟被迫自杀。母亲就对郑伯说:我恨死你了,我今生再也不想跟你见面,除非在黄泉。“黄泉”,在这里的意思,就是除非我死了,否则我们不见面。但是,郑伯觉得这样过意不去。于是,他的一个大臣给他出了个主意,说,你挖地三丈,看到有泉水冒出来的地方,那就是黄泉。在那儿修个屋子,就可以和母亲见面。这事件的“结”就这样消解了:母子在“黄泉相见”,团圆。
把《左传》中的这个故事改编成剧本,就特别有意思。教师们自己写剧本,同时自己演。当时我作为艺术总监,跟这个团队去了一趟台湾。我们在台湾某大学的礼堂演出了四场,看的人非常多,很热闹,兄弟阋墙,一个悲剧,在北京演出,又到台北演出,得到了海峡两岸的赞赏。
这样的创意,这样的制作和编剧,这样的题材选材,作为一个校园戏剧来讲,已经非常到位了。当然,北京某中学作为国家级的学校,教师们具备这个素质。我作为艺术总监,导演是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学生,制作人也是我的研究生,全部的幕后人员都是来自中戏。把这样的校园戏剧作为一个例子,就是希望我们中国的中小学都能够类似这样,把一篇课文变成一个戏。这样制作出来,对学生、教师和学校都会更有意义,甚至对社会都会有所贡献。
《左传》中的故事很生动,就像刚才我讲的《郑伯克段于鄢》。但如果你只读古文,会读得头昏脑涨。一旦演起戏来,就非常生动,非常有带入感。类似这样的戏剧剧目,重点就在于制作人的布局。当然,其中也有不少教师提出创意和投入。但归根结底,总要有个人去组织学校的各种资源。把剧目立起来或引进来,都是个不简单的事,必须要有人在中间运作。
这个例子给我们一个启示——课本剧可以做成剧目,而且可以做到很好。这是一场很专业的演出。这么大台戏,100分钟左右,故事很曲折,剧本也是改了又改。虽然不能与北京人艺的专业团队相比,但是作为一个中学,已经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儿了。一个学校如果能够做到三五个这样的经典剧目,保留下来,能够像《郑伯克段于鄢》这样,它就可以不断地演下去。每来一拨同学,只要组建起剧社,就可以进行剧目排演,参加各种演出活动。学校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的剧社建立起来,每位教师都会非常支持,这是我的经验。所以,制作和编剧是三大关系中的首要一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