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实操要素·剧本分析

导演实操要素·剧本分析

理论课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剧本分析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到剧本分析是二度创作的基础,能否正确进行剧本分析,是能否成功地进行二度创作的关键。它为将要进行的导演构思、角色构思做好充分的准备,是二度创作的最初阶段。

教学内容提要

▲剧本的阅读

教师指导

初读剧本偏重感性认识。

再读剧本则偏重理性认识和分析。

▲剧本分析的具体内容

导演的剧本分析是二度创作的基础,能否正确地进行剧本分析是导演能否成功地进行二度创作的关键。

教师指导

对作者及剧作时代背景的分析:教师以《屈原》为例,引导学生对剧本的作者及剧作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郭沫若不仅是历史剧作家,而且是史剧创作的理论家,他有许多精辟见解,如主张“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精神,历史研究要‘实事求是’,史剧创作则要‘失事求似’”。根据这一原则,他放弃了为屈原作传的计划,而用屈原的一天,概括了他的一生。《屈原》的成功,正是在“失事求似”这一原则下使创作获得“自由”的结果和收获。

郭沫若与老舍、曹禺并称为“郭老曹”三大家,话剧《屈原》也被认定为“散发着爱国主义豪情”的历史剧而奉为经典,更鲜有批评之声,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文学基石。

话剧《屈原》取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伟大诗人、政治家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遭际。郭沫若首次将其形象塑造于舞台之上,他以神来之笔,在从清晨到午夜这段非常有限的舞台时空里,概括了这位诗人一生的悲剧。剧一开始,即写屈原以橘喻志,教育学生保持高洁的灵魂。

1942年,《屈原》在重庆首演,导演陈鲤庭,金山饰屈原,白杨饰南后,顾而已饰楚怀王,石羽饰宋玉,施超饰上官大夫靳尚,丁然饰公子子兰,张瑞芳饰婵娟。当时的媒体报道说:“上座之佳,空前未有,此剧集剧坛之精英,经多日筹备,惨淡经营,堪称绝唱。”

据说,1942年春,此剧在重庆演出时,正好是一个暴风雨即将到来的晚上,舞台上的朗诵应和着剧场外的雷鸣,一下子使整个山城轰动震惊。人们在此后的好几天里,都沉浸在《屈原》的情绪氛围里,很多人一遍又一遍地朗诵《雷电颂》,从中汲取力量,从而投入战斗。

对剧本的事件、情节结构和主体思想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剧的主旨思想。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塑造了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家、爱国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他的性格特征是热爱人民、坚贞不屈、勇于和种种邪恶势力做斗争及诗人的气质。屈原的政治主张是面对强秦的侵略,联齐以抗秦。为此,遭到了南后的迫害,南后以“淫乱宫廷”的罪名使他罢官。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屈原不是为个人荣辱,而是为楚国的前途忧虑。他愤怒痛斥张仪。屈原的斗争使南后恼羞成怒,对他进行更严厉的迫害。南后把屈原关在庙中,并阴谋毒死他。屈原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像火山岩浆,写出了震撼人心的《雷电颂》,《雷电颂》是对黑暗势力的愤怒诅咒,是对毁灭黑暗势力的光明与力的歌颂,表现了屈原崇高的内心世界:痛恨黑暗、追求光明,不屈的斗争精神和诗人的气质。结尾屈原随卫士到汉北人民中间去,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对剧中人物形象与人物关系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关系。

对剧本的剧作法、体裁与风格的分析。

课堂作业

剧本分析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导演如何在分析剧本时保持客观?

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改编剧本的理解。

◎导演漫谈

·导演与管理:舞台提示Cue点是各部门之间重要的契合点

为什么导演要把场记和舞台监督联系在一起呢?其实最重要的落实点就是给舞台提示,就是喊“Cue”。这是导演、场记和舞台监督与各部门之间一个最重要的契合点——“切、合、汇、起”。

怎么能够把一台戏做得比较工业化并且正规,哪怕是业余戏剧,那就是喊“Cue”。我们在整个舞台演出的过程中,从导演到场记再到舞台监督和各个演出部门,“Cue”是最核心的支点。各部门综合汇总在“Cue”上,也就是说把“Cue”点做好,一个演出就做好了。有关“Cue”的重要讨论,我们在“假装·模仿·扮演”中的剧目排演板块已经进行了叙述,请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