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创作元素训练·短剧写作

剧本创作元素训练·短剧写作

理论课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短剧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短剧写作的基本技能,感受到从小品到大戏的过渡。

教学内容提要

▲短剧写作

课题引入

教师提问,引入创作课题:小品和独幕剧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答:小品时间短,独幕剧时间较长,短剧的时长是居中的。短剧的长度介于小品和独幕剧之间,它没有独幕剧那么大,又可以容纳比小品更多的内容。短剧相较小品而言,可以更加完整深入地塑造人物,使人物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动作,表现戏剧情境内涵的诗意。短剧时长一般在25~30分钟,相当于两个小品的总和。

教师指导

短剧创编的切入点

▶小品变短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之前作业的小品扩编为短剧。

▶使小品人物关系更加复杂化。

▶拉长人物动作线。

▶赋予小品更丰富的主题思想。

▶经典戏剧改编:教师引导学生将一出大戏剪裁为一出短剧,或截取其中最精彩的片段进行再加工与再创作,使学生掌握短剧的写作技能。

▶讨论与构思:学生提出小品的改编构思,交由教师进行指导。教师通过后交由学生进行改编。教师对短剧作业提出修改意见。

如何进行短剧编写

▶选材:由学生选取大戏或影片,教师进行审核和具体的指导。

▶拟定提纲:选材教师通过后,由学生拟出改编提纲。

▶提纲的修改:学生完成提纲改编后,教师提出意见,指导学生进行修改。

▶构思:剧本的构思主要是完成作品的结构。即观察具体事物的角度及表现方式。该阶段,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短剧写作:教师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取材。该阶段的训练,在于检验学生由观察生活过渡到艺术创造的能力。特别是对戏剧本质和样式的理解,以及对舞台语汇的熟悉程度。

创编短剧需注意的问题

▶场面的处理

场面是戏剧最基本的单位,一般学生在训练的时候能够意识到如何选择场面,但往往不会处理场面。学生总是专注于推进情节,而忽视了有价值的场面设置。教师应引导关注场面的意义,不断挖掘场面中的人物情感状态和心理。

▶细节的雕琢

细节最具有典型性和行为性。教师应告诉学生,细节不只是人物本身的,能够对人物和情节产生影响的环境条件,也具有细节意义。

▶编剧要具备舞台形象思维

剧本语言不仅要有可读性而且要有可演性,剧本最终要落实于舞台,为导演、演员、舞台美术师、音乐音响师的二度创作打好基础,因此需要编剧具有舞台形象思维,在创作剧本时考虑到各种舞台表现手段,包括舞美、灯光、音响、效果、道具、服装等。

▶考虑实际的舞台性

不同门类,要求学生对人物的描写必须是立体的,对环境的表述必须能够在舞台时空中得以展现。

▶写作时要注意剧本的格式

短剧写作范例

小棉袄

周贝

人物

母亲

女儿

时间

夜晚

地点

家中

【女儿放学后回到家,手上拿着手机,眼睛一直盯着手机,将书包随地一甩,两腿放在桌上,躺在沙发上玩起了手机。玩了一会手机后,肚子饿了,起身去厨房,端起放在厨房桌子上的菜就走。手上还一直拿着手机,不停地盯着手机,将饭放在桌上依旧在看着手机。看了会儿手机过后开始吃饭,但是却发现菜已经不能吃了,馊了。心中有些不愉快,将碗一摔不再管。

女儿:(打电话)喂,出来玩,11点钟,老地方不见不散。

【挂掉电话打扮一下准备出去,挎上包,翻了一下包发现钱不够,将钱包拿出来找了很久,还是发现钱不够。愤怒地将挎包扔在沙发上。在沙发上坐着想了一会儿。立即站起来去屋里四下翻找。

女儿:她把钱放在哪了?烦死了。

【女儿再去把自己的钱包翻了遍。这时妈妈回来了,女儿抬头看了看,但并没有叫妈。

妈妈:欢欢,妈妈回来了。你干什么呢?你吃饭了没?

【女儿并没有回答妈妈。

女儿:给我点钱。

妈妈:你要钱干什么?

女儿:给我点钱,快点。

【妈妈从钱包里摸出少量的现金给女儿。女儿一把抢过来。

女儿:这点怎么够啊,多给点。

妈妈:我没有那么多的现金啊。

【女儿无奈。

女儿:那给我卡。

妈妈:你干什么要这么多的钱。(有些生气

女儿:出去玩。

妈妈:这都几点了还出去玩,好好待在家。

【妈妈边说边往厨房走。女儿趁妈妈不注意,就去翻找包里的钱包,但被刚从厨房出来的妈妈看见了。妈妈快步上前阻止女儿的这一行为,钱包也被抢了回去。

妈妈:你在干什么?还学会偷钱了。

女儿:我这是偷钱吗?不是,你是我妈,我这是拿。

【女儿不停地想从妈妈手中抢来钱包。

妈妈:妈妈两年没回家,一回家你就这样对妈妈。

女儿:呵,你不说我都还忘记了。你还知道回家啊,这还是你的家吗?你几年几年不回来,还口口声声说是我妈。

妈妈:(大声冲女儿喊)我在外面辛辛苦苦挣钱还不是为了你吗?

女儿:那你去挣啊!

【女儿这时又去抢妈妈手中的钱包,不小心将妈妈推倒在地。妈妈的手撞到桌子上流血了。女儿得到钱包后转身就走。但是到门口时,听见妈妈痛苦呻吟,在门口犹豫了好一会儿,转身将钱包扔在桌上,过去将妈妈扶起来。

妈妈:(咆哮)你走啊,还管我干什么?!

【女儿这时摸到妈妈手上有血。

女儿:(大吃一惊)血。(赶紧到桌边扯纸,给妈妈止血。)赶紧起来,去医院

妈妈:你走啊,让我去死了算了。

女儿:好啊,你不去医院是吧,那我就打电话给我爸,叫他带你去,我看他会不会回来。

【女儿拨打了爸爸的电话。

妈妈:你打什么,你爸在忙。

【妈妈说着就要抢手机。女儿打的电话没有人接。

女儿:你看,他不接,我给他打了那么多电话,他从来没有接过,你以为我不知道,他在外面又有一个家了。

【妈妈沉默,没有回答。说着,女儿再次拨打了爸爸的电话,但还是没有接。

女儿:不接。那我就去找他。

【女儿摔门而去。

【房间内只留下妈妈一个人在哭泣。

※点评

这个短剧描写了中国很多家庭母亲和女儿的关系,真实地展现了正处于叛逆期的女儿的心理和行为。故事以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形式呈现,这是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事情的变化过程。文章中语言不够精练。

课堂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小品写作”与“短剧写作”的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取材,进行短剧写作。

◎编剧漫谈

·改编课本剧的要素

在中小学做戏剧,要特别强调玩耍性。但是玩耍必须是戏剧性的玩耍,不能纯粹地变成毫无章法的纯游戏。要知道孩子们有很多时候是处在一个布朗运动的无序状态。当然从成人角度看来是无序的,但对于孩子来讲是有序的——自然的有序。

一个人的成熟、成长或任何事情都不能过度。一种就是过度地去强调孩子们的规范性,一种是过度地强调不规范性。从教学实践上来看,这两者都有问题:完全放任自流的孩子,时时刻刻举手发言的孩子,都会有问题。前者可能会肆无忌惮,没规没矩;后者可能变成个小大人,虚头巴脑,假话空话大话。当然,有的教师说,再怎么说,前者都比后者好,因为平时管得太严,好不容易才有点宽松度,你又让他变回去了。的确,这个度真不好掌握。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7]在很多案例中发现,一个人的犯罪的心理,往往是在儿童时期埋下的种子。我看了她的一些文章,包括她的著述、论文,得出一个结论:现在戏剧教育和教育戏剧争论的不是形式,而是本质。西方的戏剧教育发展相对发达,一直做到了乡镇,做得很专业。在云南的石门坎的多声部合唱,以及贵州的侗族大歌,那里面的和声美好,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受音乐的熏陶,一张口就是立体的复调音乐。

戏剧教育特别调强戏剧卡塔西斯的进化和教育功能。尤其在弗洛伊德对变态心理学病理性的研究以后,人们发现,有很多孩子的心理生下来就是有问题的。比如,小孩子的多动症、狂躁症、抑郁症、自闭症等,都是先天心理因素所造成的。要治愈这些孩子,教育戏剧、应用戏剧配合一些治疗手段和方法,是相对较好的手段。但是对于广大普通孩子来讲,他们是个正常的孩子,不需要这种应用戏剧或教育戏剧作为治疗手段来使用,我们只需要其中的一些方法就可以了,因为通常的戏剧教育本身就蕴含了心灵净化、陶冶、升华的“卡塔西斯”功能,不需要像对待病人那样采用特别的教育手段——它是通常的,不是非常的;它是常态的,不是非常态的。所以,通常的戏剧教育要有专业的规范、专业的方法,那就足够了,而不是像对待一个非常态的孩子那样,不能完全放任自流,想怎么游戏就怎么游戏,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对于通常的戏剧教育来说,戏剧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教育是戏剧的目的。教育已经在戏剧里了,而不是戏剧变成教育,戏剧跑到教育里去了——那样会适得其反,把戏剧又变成一种教育手段,又变成教化手段,那戏剧就不成其为戏剧了。这种辨识很重要,因为它牵涉到我们戏剧教育的基本理念,我们的戏剧观。

再说一遍,对于正常的普通的孩子,戏剧教育足够了。戏剧是目的,教育是手段;而不是反过来,教育是目的,戏剧是手段。不要把戏剧教育做成道德教育、公德教育、人品教育,不是的,那些都在戏剧里面,都在“卡塔西斯”里面,不需要再刻意地拿出来,让孩子们时时刻刻被教育戏剧教育化,而不是被戏剧教育戏剧化。

这是关键点。

尤其是编剧,特别需要摆正这个度,掌握好这个点。否则,你写出来的戏剧教育剧本,就是说教的,空洞的,没戏,没看头,没嚼头,孩子们不喜欢,反而没法寓教于乐。

有的应用戏剧或教育戏剧的一些方法手段,放到学校里的戏剧课堂和戏剧活动时,其实是不适合的,因为它只见游戏不见戏,没训练。学校的基本关注点是排戏有成果,家长的基本要求,比如希望孩子上完戏剧课后能说一口的漂亮、标准的普通话,会演几招,有拿得出手的小表演——书面语叫“有可视化效果”。

全世界的教育都是有需求和目的的。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完全解放了天性是可以的,但是解放天性的目的是让孩子受教育,拥有一个符合道德标准的人格,成为一个完善、健康的人,这是我们教育的最大的目的。所以戏剧教育活动中不能够完全是放任自流的游戏,它得在戏剧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自然得到卡塔西斯,不是刻意地放一些道德情操的理念在里面。亚里士多德在2300多年前就说过,戏剧“卡塔西斯”的净化陶冶功能是通过悲剧自然蕴含的——就是使人的灵魂和肉体能够分开的,但实际上两者是分不开的,它只能让人警醒,让人通过恐惧与哀痛,产生崇高与净化的效果。

从以上的基础上来看,戏剧教育的编剧还需要了解人有三个最重要的关注点。

第一,我们的身体或肉体——欲望。食色,性也。食,食欲,我要活着就要吃;色,性欲,我要繁殖就要性,族群才能存在。这是我们人性与生俱来的本来就有的欲望。这个很好理解,无须多说。

第二,我们的思想精神——辨别是非善恶。我要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就像汉文字的“耻”这个字。这个字很有意思,耳与止——你听见了就不要去做,只听是不行的,你不能做,你就在底线这儿,在这底线上就得要站住,止步,你不站住就过去了。所以分辨是非善恶是很重要的。古人还有句话叫“知耻者勇”。勇敢不是很莽撞地说我去死就勇,那是莽夫。伟大的勇敢是什么?知耻。知耻者,知道这个地方不能再前进了,再前进你就掉坑里了,你的人性就泯灭了,这就叫勇敢。所以耻和勇是一对很重要的中国文化的理念,一个耻一个勇,勇是力量,知耻者一定是一个有力量的人。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既有魔鬼也有天使,我们要知耻,要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辨别善恶是非。

戏剧教育,包括编剧的改编,不就是这个原则吗?要有游戏,但是这个游戏不是松松垮垮,我想怎么游戏就怎么游戏。它一定要符合卡塔西斯的原则,符合知耻者为勇的原则。如果你这个都没有,放任自流,就像你不能把用在病孩身上的方法用到正常人身上一样,戏剧教育,是戏剧的教育——戏剧本身就有的教育功能,无须你再去附加个什么道德是非在上面。

弗洛伊德的理论好不好?好。可你往深处看,它不是针对正常人的。为什么荣格反对过弗洛伊德,而且更多的人认可荣格学说?因为荣格的学说是对正常人的。他虽然也看到了非正常的东西,但他的目的是为了去探讨正常的人,让人变得更像一个人,一个相对有完善人格的正常人,而不是一个变态的非常人。

第三,我们对待生命的态度——生死观。知耻是双选——对还是错,善还是恶,双选是难的,不容易的,人们往往只看到这样的层面,或者说,大多数人平时最多的关注点就是是非对错。但想想看,人真正最大的关注点是什么?生死。生死能选吗?没得选。任何一个人在生死的面前都是公平的。

戏剧教育要让孩子学会什么?面对生死。让孩子面对生死,理解生死甚至看破生死。就像陈子昂说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悌下”。面对生死有一个最大问题,就是我们的价值观,我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人只有到了这个阶段的时候,戏剧才真正发挥了作用。如果我们的戏剧没有达到这样的编剧思想,没有达到这么一个高度,你的剧本基本就没什么意义了。

《哈姆雷特》为什么伟大?其实这部剧中很多地方有点啰里啰唆,拉拉杂杂。莎士比亚的英文原剧本,对话里头很多都是比较下里巴人的双关语,很接地气。这和莎士比亚所处的环境有关,当年他的环球剧场地方就在伦敦的郊外,现在叫城乡结合部,戏要卖钱就得雅俗共赏。其实汤显祖的戏也都这样。

但是他剧本里的内涵很厉害,三个层次都有,既满足你的需求也满足你知耻为勇的道德判断,同时,他还告诉你的生命存在问题。“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是这样存在还是不这样存在,这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刚才说的第三个关注点的问题,我活着有什么意义?我为什么要复仇?我复仇有意义吗?实际上哈姆雷特到最后根本没复仇,王子在徘徊、彷徨,王子没复仇,最后那个毒酒是搞错了,结果把自己的母亲给毒死——误会法,误会了,不是人的问题,而是老天爷的问题。

莎士比亚为什么这样写?因为他就是要通过悲剧,通过生死来激活人的恐惧。人在面对生死的时候,全部的判断都将没有意义。善恶有意义吗?在生死面前是没有意义的,是个人都得死,这没得判断——富翁、乞丐、国王、平民……都会死。

人的这三个关注点,尤其到了最高的关注点的时候,它是超越了功利道德是非的这一切。这就是戏剧的力量。

一个编剧最高的理想其实真的不是技术技巧。前面讲了很多技术,包括这些技术性、手册性的东西。这些只是你的手段。如果没有这样的升华,一个编剧如果没有站到这样的高度,那么这个编剧是个不合格的编剧。编剧真正最核心的,就是人的三大关注点:欲望、是非和价值。当欲望上升到价值的时候,这个人才是一个立体的人,因为只有三大关注点都满足的人,人生的幸福指数才可能比较高。

只有欲望的人很悲哀;只有道德是非观的人,这个人也一定不受欢迎,因为他就像那种虚伪的卫道士一样——对别人严格,对自己放任自流。只有真正到了第三个层次的人,看透了生死,这个人才可能真正地平和下来,宽容,厚重,敦笃。其实戏剧真正的意义不就在这儿吗?

其实戏剧最伟大的地方就是让我们看破这种虚伪。让我们能够真正地直面人生。欲望、是非、价值,你真正做到了这三点,其实已经就是一个信徒。就是向美的最核心的制高点献祭,向美的本质献祭。戏剧其实就是要让我们能够超越自己通常的那个状态,进入到一个升华的状态。这也是编剧最重要的支点,如果你做的剧本中缺失这样的东西,这个剧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过眼烟云。当你有这样的一个支点的时候,你来写剧本,无论是《将进酒》《静夜思》《杞人忧天》《牡丹亭》《红楼梦》……你都可以找到一个方法来把它变得更有这种感觉。

李白的《将进酒》的结尾,大家还记得吗?“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尔同销,不是我一个人销,是天下大同。这样的诗句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它一定是达到了美的高级境界。而达到美的本体实质,就是进入到了人的三大关注点中的最高关注点。《将近酒》的改编若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只写了表演李白的醉酒豪放,那只是一般般,你还没有真正找到它的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