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实操要素·舞台节奏与舞台气氛

导演实操要素·舞台节奏与舞台气氛

理论课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舞台节奏与气氛的含义,学会综合运用导演元素,创造舞台节奏与气氛。

教学内容提要

▲舞台节奏与舞台气氛

戏剧演出中的舞台节奏与舞台气氛,是在导演的组织下通过各部门创造出来的。它的目的就是导演综合运用各部门的创作,通过视觉、听觉效果的综合运用,将某种情绪传染给观众,创造出一种演员与观众、演员与演员之间相互作用的“场”。

教师指导

舞台节奏与气氛产生的根据:

▶首先是剧本——剧本中的行动、人物、冲突、情感以及规定情境。

教师可根据《雷雨》中的相关描写,帮助学生掌握舞台节奏与气氛。

例如:《雷雨》中第一幕之前,有一大段舞台提示,诸如“屋中很闷,郁热逼人,空气低压着。外面没有阳光,天空灰暗,是将要落暴雨的状态”。等环境气氛的渲染,暗合了人物的内心状态。

▶其次是生活——生活见解及认知。

▶最后是想象——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想象。

例如:莎士比亚在《麦克白》的开场时仅仅用了几个字:

第一场荒原雷电。三女巫上。

当导演在处理该剧的舞台节奏时,其对段落节奏气氛的创造,主要依据的就是想象:什么样的荒原?什么样的雷电?女巫何时出现?这都需要依赖导演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感知力创造出来。

形成舞台节奏与气氛的因素:

▶舞台行动;

▶矛盾冲突;

▶人物情感。

我们可以从行动、冲突、情感三个方面来捕捉进而构成舞台节奏气氛的因素,需要强调的是其中行动是最主要的因素。

如何处理舞台节奏和舞台气氛?

▶通过演员的表演。舞台行动、矛盾冲突和人物情感都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去呈现的。演员可以通过把握行动上的速度、力度,心理上的紧张度、冲突上的强度,人物情感的浓度创造舞台节奏和气氛。

▶运用舞台调度。如果舞台调度相对静止,观众就能感受到一种平和的气氛和舒缓的节奏;反之,若舞台调度是运动剧烈的、幅度较大的、频率较高的,观众将会感受到气氛的紧张和节奏的激烈。但是舞台调度如果总是处在一种强调动感、缺乏变化的状态下,观众也会感到沉闷。

▶运用音乐音响因素。比如,舒缓的音乐,会给观众带来平静的感觉,渲染平静、舒适、祥和的节奏和气氛;轻快的音乐能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节奏和气氛;低沉严肃的音乐往往能营造出沉重的节奏和气氛;高昂激烈的音乐会带来紧张的节奏和气氛等。

▶运用视觉因素的对比。不论空间造型,还是色彩影调,都会对人的感觉产生影响,依据这些审美经验,在创作中将可以引起人们联想和情感体验的造型和色彩、影调放入作品中,起到强化所需的节奏、气氛、效果。在此,导演和美术家的合作就尤为重要。

▲舞台停顿

舞台停顿运用对舞台节奏和气氛的重要作用:舞台停顿是指在舞台上一切外表上呈现出来的停滞状态(不是定格而是一种导演处理技巧)。好的舞台停顿会让人有一种喘不过气的感觉。

教师指导

停顿可以让观众感受到节奏的突然变化。

停顿可以让观众专注于一个场面。

例如,在《雷雨》第四幕,“周朴园点明鲁侍萍身份”这段全剧的高潮戏,导演在这场戏的发展速度上有一个渐进的安排,在场面调度上也有大小变化的处理。整场戏力度最强点,一定是在周朴园道出鲁侍萍身份后,周围人的停顿。

契诃夫对于停顿的运用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万尼亚舅舅》中,全剧的停顿就有43处之多。第二幕万尼亚舅舅向叶莲娜表露爱意遭到拒绝后,万尼亚舅舅有一段很长的独白。他先是甜蜜地回忆10年前他和叶莲娜认识的过程,又开始对现今不被叶莲娜理解而苦恼,之后是一次停顿。停顿之后,忽然话锋一转,开始激烈地痛斥欺骗自己20多年的教授。在停顿之前,万尼亚的独白是充满温情的,即使有埋怨叶莲娜的成分,也是一种不被理解的懊恼。停顿之后,万尼亚的独白是一种怨愤,包含着对骗子的恨和对自己受骗而至今不能反抗的不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之间,是有着必然联系的,停顿正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停顿不仅是导演和演员处理舞台节奏的一种方式,也是剧作家展现人物内心的一种表现手段。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此处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

课堂作业

观看话剧《雷雨》,体验舞台停顿对节奏与气氛的影响。

◎导演漫谈

·导演与表演:导演的二度创作、演员的三度创作

如何更好地进入人物性格的内在状态——不是仅仅停留在作品本身,而是这个性格基点可能被深化开掘的东西,这就是导演的二度创作、演员的三度创作。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导演和演员的修养、视野、心胸、知识储备……都是参与的要素,变化的要素,“再上层楼,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要素——不要在初上层楼的境界里停留,要再上层楼,上去,把天地之气接下来,把人物性格打开来。不仅仅在人物这一亩三分地里做文章,要想想哲学上的天地、社会、他人、自我这四大维度,想想心理学意识形态中的理性、感性、感觉、直觉这四大维度——这其实就是现代话剧或戏剧影视的美学新趣味的所在。

这种美学新趣味就是它已经超越了原来的作品,成为我们自己这个时代自己对自己的一种反思反省、反观。只是借用了《屈原》《潘金莲》《桃花扇》《牡丹亭》《红楼梦》《窦娥冤》《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美狄亚》《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琼斯王》《狮子王》……一个一个切入口而已。

所以一个好的导演做明场的时候,哪怕是做一个课本剧,比方以简单的耳熟能详的《静夜思》这样一首小诗做课本剧,你依然可以开掘出一些不同的东西,有趣的东西。思乡,这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特点。你借用李白、老板娘,客乡偶逢的知己,还有“吃瓜”的客栈的客人们,萍水相逢的酒友……都可以在这个明场里头来展现,甚至可以做成沉浸式戏剧,把这些装进去。但仅仅是思乡,就在低头思故乡这里打点了,还是有点单一,但如果做成“思乡一回家”呢?这其实也是人类亘古的主题,这个回家不是“常回家看看”那点亲情的回家,而是流浪灵魂的哭泣,是陈子昂“独怆然而涕下”的“回家”,奥德赛的十年不屈不挠的“回家”,那就有点看头了。场景、人物、梦境……打开想象力,“玩”起来,李白本来就是一个戏剧性的人物性格,把他玩起来,一定要有点突破,这样,今天的《静夜思》的小戏才好看好玩。

还比如,像成语杞人忧天,本来就很有故事性。我们改编剧本排演这个故事的话,这个杞人的意义可不可以解构一下?杞人忧天其实是很有意义的。比如发生了地震,各种桥、公路,都塌了,好多汽车困住了,这不是杞人忧天的一个结果吗?“5·12”大地震的前期预警难道不是杞人忧天的结果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那杞人为什么不对呢,那帮“吃瓜的”、打酱油的嘲笑杞人忧天,成语里面他是写杞人傻,无聊,没事找事……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你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是周围人的傻,无知,不是杞人的无知。杞人认为天要塌下来真有可能,怎么不可能?小行星撞击地球,杞人有危机意识——如果我们从现在的角度重新来看,我们现代来排杞人忧天,可以有很多办法来排,让它有点小小的突破,也是挺好玩的。当然,你说,我要忠实原著,原汁原味,述而不作[7],那就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