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职能
理论课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导演的基本职能,了解导演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教学内容提要
▲导演的职能
教师指导
建议以经典话剧《雷雨》为例,在学生观看戏剧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导演的基本职能在剧目中是如何体现的。
导演艺术是运用以演员为中心的舞台艺术的综合手段;
导演通过组织舞台行动对剧本进行再创作;
导演通过塑造典型的舞台艺术形象,诱发观众的思索;即按照导演艺术的特性去执行导演艺术的任务。
▲导演的职能的理解
教师指导
导演是解释者:导演艺术是二度创作的艺术,是一度创作(剧本)的解释者。
▶导演应正确解释剧本的丰富含义。
导演不要把剧本反映的哲学含义不经消化就搬上舞台,不能生搬硬套、图解剧本中的概念。
导演不能迷信灵感,也不能重形式而轻文本(剧本),要立足于剧本,勿本末倒置,时刻铭记“任何形式都服务于文本(剧本)”这句话。
▶导演要确定契合时代精神的演出立意。
导演要关注当代文化以及颇具话题性的重大事件,并找到与原剧本的契合点,将其融合升华,这也是多数经典话剧常演常新的重要原因。
导演是综合艺术的组织者。
▶导演是艺术创作的核心人物,组织参与演出艺术的各个部门协调无间地工作,在导演的总体构思和排演计划制约下,组织速排、服道排、合成彩排直到正式公演。
▶导演是舞台艺术的综合者;导演组织舞台行动,是舞台行动的创造者;是舞台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组织者,是追求演出艺术完整性的需要。
导演是表演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面镜子。
导演艺术是帮助演员创造鲜明舞台形象,组织舞台行动的艺术。戏剧演出的形式决定了演员在塑造舞台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要依靠导演这面镜子帮助自己进行表演的矫正、调整与方向上的指导,再有经验的演员,也无法看到自己的表演,导演是排演场上的一面活的镜子。
▶导演要做一面映象清晰的镜子——要有清晰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
▶导演要做一面准确的、不变形的镜子——要准确把握剧本的思想立意,确定剧目的演出立意、现实意义与最高任务。
▶导演要做一面有灵性的镜子——要懂得根据演员、场地以及其他情况进行变通。
▶导演这面镜子不能只反映自己的思想,还要站在观众的立场,感受观众的感受,并将其融于三点之中。
▲导演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教师指导
导演作为综合艺术的组织者的基本要求。
▶导演应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丰富的生活积累、培养行动性的形象思维能力。
▶语言表达是导演进行艺术创作和组织工作的重要工具。导演应不断丰富自身修养,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舞台形象,用情理交融的语言表达对未来演出形象的感受。
▶导演应努力提高文学艺术素养,加强组织工作的能力、坚强的创作毅力。
▶导演应精通表演,引导并激励演员进行相应的舞台行动创作。
▶导演应具备对造型艺术的鉴赏力和对审美的判断能力,要具备良好的空间感受力与较强的视觉和目测能力。
▶导演应具备敏感的音乐感受力,能对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做出反应,具备鉴别不同风格和情感色彩的音乐。
戏剧是一种我们常见的舞台表演形式,包括歌舞剧、话剧等多种类型。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离不开戏剧导演的领导和组织。一部戏剧由剧本转化为具体的舞台表演,需要戏剧导演的推动才能够得以完成,戏剧导演自身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戏剧质量的高低。因此,戏剧导演对于一部戏剧作品来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经典剧目,结合剧目,谈谈导演应具备的职能。
◎导演漫谈
·导演:指明方向者
在戏剧与影视中,导演director就是一个指明方向者。实际上,在过去的时代,演出制作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综合的,比较粗糙不精细。到了大工业时代,分工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细,我们才产生了编、导、演、美、管,各个部门的分工合作,形成这么一个非常精准的状态,甚至包括灯光、音乐、音响,都独立成专业——一个大工业工程化、系统化产业的诞生。一个大型剧目,一出舞台演出,一部电影,一部多集电视剧,各部门分工非常精细精准,各负其责。但是它依然没有离开过去的基本原则——需要一个指明方向者来带领大家追求一个艺术化、工业化、商业化的目标。
作为指导者,作为一个舞台演出的核心人物,导演所要具备的能力,从创作开始,从美和对美的追求开始,一直到各种服、化、道,声、光、电的创意的孵化,到各个部门演出制作的协调,创意、策划、营销、推广,导演都是要参与的。
这动态过程里它需要有一个核心的艺术化的人物——导演。在这个核心人物的统领下,各个部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又有相互之间的协调。当然,肯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同的看法观点,都会产生矛盾。这都需要导演在早期、中期和后期,在整个制作的过程中,进行全面的掌控协调,才能够把一个剧目做好。
导演方面的核心问题,我刚才提出了这么几个要点。我们把这些核心问题解决好了,具体的技术技巧相对来说都是可以各师各教、因地制宜的。
·导演:舞台性和文学性
补充一下舞台性和文学性。汤显祖和沈璟之争,其实在今天看来,就是文学与戏剧的最重要的一个分水岭,就是躺着的剧本和立着的剧本——这之间的性质差别是很大的。
从文学家的角度上讲,他要解决叙事或叙述[2],就是讲故事,人物关系,以及这个故事的铺排设计等这些问题。但是从导演角度讲,是怎么让这些人、这些事件、这些情节在舞台上立起来,变成一个可供观赏的形象的时空间呈现,这样一种舞台或屏幕形态。
这两种形态在创作的过程中是完全不一样的。
文学家注重的一定是文字的功夫。虽然我们的戏剧性台词、剧本的台词可以口语化,而不是口水化。但是即便你做到了文学的口语化,到了导演那儿,你也会发现这些台词有很多地方是啰唆的,或者说人在戏剧中说话的过程,他们是不这么说话的,或者话是反着说的,他们有很丰富的动作性或者行动性。文学相对来说在意的是一个故事的文字化的文学性,而导演更在意的是这个剧目的舞台性。这两者之间区别是很大的。
故事与情节,文学与舞台,它们之间真是隔着一道鸿沟。看着很容易,做起来很难。它要完全转变一种思路,从文学的角度转变一种思路,变成一个舞台的思路,就是能够动起来,用行动来说话,而不是用情绪情感来描述,用行动把情绪情感张扬出来。我经常在编剧基础课中举的一个例子,孩子生爷爷的气,从文学的角度,你可以大大地去渲染生气的情绪情感,但是你从舞台的角度,你就得要用行动来把这种情绪和情感转换过来,变成行动、行动再行动,而不是情绪、情绪再情绪。
这两者之间它是有很大的差异的。这就是抒情性、叙事性与戏剧性、舞台性、行动性的差异。把这两者转换好,才会是一个好导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