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实操要素·舞台事件

导演实操要素·舞台事件

理论课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从理论及作品分析入手,训练学生学会认识、把握、处理舞台事件,学会组织舞台行动的方法与技巧的重要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更好地进行事件小品创作服务。

教学内容提要

▲舞台事件

教师指导

教师询问学生是否明白什么是“舞台事件”。随后向学生讲解,事件即是俗称的“戏眼”,即戏的核心。例如《雷雨》第一幕中“周朴园逼蘩漪喝药”、第二幕中“周萍拒绝蘩漪挽留的请求”、第四幕中“周朴园点明鲁侍萍身份”等。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剧目界定舞台事实与舞台事件。

▶舞台事实:一般是已知的,作为背景资料出现,是规定情境的一部分。事实是发生在剧本中的一切,小到一声音效,一句台词,一个行动……事实可能是被场上人物叙述出来的,那些由人物叙述、补叙或是追叙出来的事实,即不是由行动导致出现的事实,哪怕是再重要的也只能是事实,而不可能构成事件。

▶舞台事件:具有即时性和更强的推动和扭转的力量。首先是一个事实,是一个相对重要的事实,是一个在舞台行动中展开的事实,是一个能够纠葛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事实,是一个能够引发戏剧人物之间相互行动的事实,是一个能对人物命运关系和人物命运的发展变化具有关键影响的事实,是一个由它引发行动,又能够引发新的事件的事实,一个事件合乎逻辑地展开、发展、转折,其结果又引发一个新的事件,如此环环相扣向前发展,构成戏剧情节。

▶事实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事件必是事实,事实不一定是事件。”

例如,在《哈姆雷特》中,剧本开始老国王已经死去,这是一个舞台事实;而老国王的鬼魂在哈姆雷特面前出现,使得哈姆雷特萌生了复仇的计划,则是一个舞台事件。

教师讲解:事件、冲突、行动是相互交织的三个重要课题,其中事件占主导地位。舞台事件能引起舞台冲突,是推动舞台行动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事件就像衣服的领子,抓住它就像能拎起衣服一样把戏抓住,正确处理舞台事件、准确组织舞台行动对于导演完成其创作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通过举例,列举经典剧本中的事件,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要重视事件,可以分组进行讨论。

答:导演要重视认清事件,只有认清剧本中由事件引起的外部冲突与情节发展,通过认识事件,认识事件对人的心灵所造成的影响与事件对人的命运的改变,才有可能正确认识到剧作的主题思想。

“事件”与“剧作主题思想”以及“演出的现实意义”和“演出思想”的关系:事实和事件构成剧本的客观内容,剧作的主题思想从原剧本中反映出来,而导演对事实和事件的判断带有主观性,导演对事件的判断根据其对演出任务的理解、根据扮演者和导演的个人倾向有所改变,就像著名剧作家克里斯蒂说的那样:“演出的思想构思,任何时候都取决于演出时的历史条件,取决于剧院通过自己的艺术响应社会的需要。”

【剧本的主题思想】

文学作品当中所着重描绘的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以及作品中所反映的主要矛盾与社会的重大问题。作者通过事件或形象对社会中最主要的生活内容、矛盾冲突以及社会问题做出的结论与判决。

【演出的思想立意】

对剧本的解释和演出的思想立意,包含了导演以什么样的态度强调剧中人物形象及生活的哪些侧面,导演怎样解释人物的思想行为和性格特征,以之来阐明什么样的哲理观点,导演要考虑使剧本在观众心中响彻什么样的声音、唤起什么样的共鸣,这就是导演艺术二度创作的灵魂,也是导演构思的开始。

【演出的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是在剧本思想立意的基础上,确定剧目在今天演出的现实意义;“最高任务”是强调通过剧目演出要实现什么目的,是整个创作集体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是导演构思的起点和推动力。

处理舞台事件的意义

在现实主义戏剧的演出创作当中,导演认识剧本离不开认识事件,组织舞台行动离不开判别事件。导演组织舞台行动的过程,也就是对舞台行动进行处理的过程。

▶导演处理事件时能够帮助演员组织准确有效的舞台行动。

▶导演能够通过舞台事件找到切入点,从而正确认识剧本。

▶导演可以通过抓事件处理贯穿行动,由此揭示出演出的思想立意和现实意义。

▶引起事件的人物内心的行为动机,以及事件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影响,来接受舞台上充满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

舞台事件是引发舞台行动的内在动力,事件中蕴含着人物行动的动机。事件推动人物行动过程的展开,并由此导致走向一个单位的行动的结果,行动结果对人的心灵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使人物产生新的动机,引发新的事件,在事件不断引发与行动不断展开的过程中,人物的命运被改变,剧作家的演出立意和思想被展现出来。

认识舞台事件

梳理引起事件的人物内心动机等事件课题,与导演艺术创作中的其他课题都紧密相连。

《雷雨》中,侍萍突然来到周公馆,意外和周朴园相认,牵扯出三十年前的往事,两个家庭的九个矛盾在一天中暴露无遗;《等待戈多》中,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始终在等待戈多的到来;《秃头歌女》中,马丁夫妇的突然光临等。

▲如何判别、确立舞台事件

教师指导

事件是在行动中形成的。

事件纠葛、推进矛盾冲突。

事件改变人物关系、改变人物的命运。

事件推进舞台行动并引发新的事件。

每次排练都要重新寻找、确立事件。

▲如何处理舞台事件

对于舞台事件的处理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导演需要正确认识剧本,通过认识事件理解剧本的外部冲突和情节发展对人的心灵的影响以及命运的改变,认识剧作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与人物关系。

启下:导演需要将剧本中的内容转化为舞台上的立体形象,只有抓住事件,抓住“纲领”,才能更好地把握规定情境,进而帮助演员组织舞台行动。

课堂作业

以剧目《俄狄浦斯王》为例,分析和判别该剧的舞台事件。

◎导演漫谈

·导演:假定性,法无定法

戏剧与影视里还非常讲究假定性。就是假定可以这么发生,讲究或然律而不是必然律。必然的事件是神的,是上帝的,是造物主的;而“或然”却是介乎于人和神之间的,介乎于真和假,虚和实(有)之间。做好导演,我们需把这个弄明白了。

透过时空间转换,尤其是中国人的散点透视的时空间观,我们就会有新的认识。

我们再来看看时间,什么是时间?

中国人的时间观很特别,在宋代以前我们都没有零的概念。我们的甲骨文从一到十,写“一”的时候是横着,写“十”的时候是竖着的“一”竖杠。“一”是横的一杠,最后“十”是竖的一杠。这其实都是“一”。这就是“九九归一”的最形象的表述。没有“十”,也没有满,更没有“零”。“0”是阿拉伯人传来的,实际上是古印度人的发明。在宋代的中后期,阿拉伯人把这个“0”从古印度人那里带到了中国。所以中国人开始有“0”的概念时已经很晚了。

甲骨文和楷体从“一”到“十”的对比

中国人的审美大发展或相对定性时段大约是在魏晋时代。魏晋南北朝中国的艺术,包括书法、绘画、建筑、舞蹈、雕塑、文学、音乐、曲艺、声韵……甚至我们的色彩感,居所园林风格,都在魏晋南北朝基本定性定风格——线条、色彩、大写意、散点透视……从敦煌到大江南北,基本定性。当然再往前说,包括老庄,包括艺术的各种散文都有轨迹可循,但是魏晋肯定是一个汇总奠基的时期,继往开来的时期,成形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线条的美,平面散点透视的美,毛笔水墨与纸张浸润等,包括佛教的渐进与中国道教和儒教融汇,包括与墨家、老庄家、阴阳家等汇通,形成了一个非常丰富丰满的时间和空间的观念。

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副佛教的楹联,其实是禅宗的。这个禅宗实际上已经是中国化了的佛教,运用这副楹联来说明中国式的时空间转换的特点。

上联:世上法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上联是讲空间的。如果你把这个“法”变成“空间”,也是可以说得通的,就是:空间没有规定的空间,然后你就知道没有空间就是空间。

下联:天下事了犹未了何不以不了了之。

下联是讲时间的。如果你把这个“了”变成“时间”看看:天下事,时间没有时间,何不以没有时间来完成时间,或者来替代时间。

因此,中国的舞台,中国传统戏剧(戏曲、曲艺)的舞台时空间非常自由,非常散漫,非常的逍遥——真是可以用“逍遥”两个字来说明中国传统戏剧(戏曲、曲艺)的时空间的玩法:纵横捭阖,天马行空,无边无沿,无规无矩。然而它又有趣又有规,它的规就是在人神之间,真与假、虚与实、或然与必然之间——三值的时空间。

回想一下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著名的诗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我们把“真”“假”变成“虚”“实”,把“有”“无”变成“色”“空”,我们就会看到作为一个现代的导演,怎么来看待时间和空间的玩法——虚到实时实亦虚,色到空时空亦色。这样,你再来把舞台性、戏剧性、行动性融汇进去,就可以看到,即便是从一个小小的课本剧,一直到一个大型剧目的演出,一个好导演可以有无限的玩法,来把一个文学剧本的一度创作和你的二度创作,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古与今结合起来,形成你自己的一种风格,来打动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