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场面、悬念、高潮

戏剧场面、悬念、高潮

理论课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生对戏剧场面、悬念、高潮有基本认知,了解场面的组成,戏剧场面的设计,悬念、高潮的设置和构成。让学生关注高潮统一全剧的情节在剧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内容提要

▲戏剧场面

课题引入

以学生读过的剧本为例,举例说明课本剧中的场面、悬念和高潮,引发讨论。

教师指导

戏剧场面的概念

戏剧场面指在一幕戏或一场戏内由人物的一定行为动作构成的各个生活画面,是戏剧结构的基本单位

一个戏剧场面,一般只表现一个局部的事件或动作。场面转换的内在逻辑依据动作和事件的变化及其发展。在大部分剧作(特别是19—20世纪法国剧作)中,场面的划分是以人物的上下场作为标志的,因为场上人物的出没更迭,总会带出新的行动,把情节推进到另一个发展阶段。但也有部分剧本,尽管场上人物进出频繁,但由于动作和事件没有变化,因此在结构上仍属于同一场面的范畴。

戏剧场面的分类:

戏剧场面按其在剧中的作用、性质和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以下类型。

▶主要场面与次要场面:

主要场面指与表现主题、主要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有关的部分。

次要场面一般用于介绍次要人物性格,烘托背景、气氛,过渡时间、空间,引进、连接主要场面。次要场面亦称穿插性场面,它有时出现于两个主要场面之间,有时也穿插在一个比较长的主要场面中间,起调节作用。

▶明场与暗场

凡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直接表演,通过视觉形象可供直观的戏,统称为明场;不在舞台上直接出现视觉形象,由人物在台词中叙述交代,或通过幕后的音响效果,基本上诉之于听觉形象的戏,称为暗场。

明场戏与暗场戏的选择处理,和戏剧场面的主次划分以及舞台形象特殊的审美要求有关。剧中的主要场面,一般都做明场处理;次要场面或有碍于舞台表演的情节场面,则做暗场处理。

▶必需场面与高潮场面

必需场面主要指剧作者通过悬念造成观众期待以后,为满足观众期待而设置的一场戏,一般出现在情节、冲突发展到临近小高潮或高潮场面之前最紧张的危急时刻。由于它靠近高潮,因此两者在概念上容易混淆。必需场面是人物行动上极其激烈的一场遭遇战,而高潮场面是决定全局胜负的最后决战。

例如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全剧让观众最担心的是柯洛克斯泰的信是否会落到海尔茂手里,因此,第三幕中海尔茂拆信以后与娜拉的冲突,就是全剧的必需场面,而到女仆送进柯洛克斯泰第二封信,夫妻最后决裂,则是全剧的高潮。

▶戏剧性场面与抒情性场面

戏剧性场面主要指冲突尖锐、情节紧张、变化激烈、矛盾处于白热化的场面。抒情性场面是人物处于极度激动、兴奋、紧张或内心充满激烈对峙情境下抒发感情的场面。两者时常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甚至同时出现。

例如在田汉的《关汉卿》中,关汉卿与朱帘秀互明心迹的一曲《双飞蝶》;老舍的《茶馆》高潮场面中三位老人祭奠自身等场面,都达到了戏剧性与抒情性的高度结合。

戏剧场面的特点——完整性、连贯性、富有节奏感

戏剧场面作为剧本情节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既要求有自成起讫的完整性和节奏感,又要求有相互之间的连贯性。如《哈姆雷特》第三幕,哈姆雷特与奥菲莉娅的一场戏中,虽然只有十几句对话,但却清楚地表现出剧中人物关系的微妙变化,哈姆雷特对奥菲莉娅由信赖到发现她被利用后的愤慨、失望、疏远,这是一个完整的戏剧场面,表现了一个戏剧动作从发生、发展到变化转折的过程,在全剧的情节发展中,起到了加剧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冲突的作用。

▲戏剧悬念

课题引入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何为悬念”引导学生从观赏过的戏剧作品中或经历过的生活里举例子。在讨论中让学生挖掘生活细节,进入戏剧世界,引发学生对“悬念”这一概念的思考。

教师指导

戏剧悬念的定义

戏剧悬念是编剧利用观众对人物命运、情节发展的期待心情,为了使情节引人入胜,维持并不断加强观众兴趣而使用的一种创作手法。最早涉及悬念手法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李渔也曾在《闲情偶寄》中提出有关“收煞”的要求等。

戏剧悬念的分类

▶总悬念与小悬念:总悬念是全剧主要冲突的焦点所在,在剧本开始的时候提出,并随着冲突上升而不断加强,一直到高潮,是贯穿全剧的戏剧性结构的情绪支柱。小悬念是剧本每一个发展段落或主要场面中出现的局部紧张情势,它起着不断丰富和加强总悬念的作用。

▶期望式悬念和突发式悬念:期望式悬念是在对观众不保密的基础上,在观众对人物命运和事态有一定预感和了解的情况下造成的期待。突发式悬念则主要依靠对观众保密,通过使观众大吃一惊来加强戏剧效果,是剧情发展过程中出乎观众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复杂情况和险要转折。一般情况下,侧重于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复杂心理等剧作,多用期望式悬念;而剧情离奇多变的情节剧,则多采用突发式悬念。在实际运用中,期望式悬念可维持观众情绪,突发式悬念造成戏剧情节和观众情绪上的跌宕,二者相辅相成,进一步加强冲突的紧张性。

例如:《哈姆雷特》第一幕就通过父亲的亡魂告诉观众凶手是克劳狄斯,观众的兴趣在于探究哈姆雷特这样一个长于思想而短于行动的人,在为父报仇、重整乾坤时,精神上是如何进行痛苦抉择和激烈冲突的。这是期望式悬念的魅力。

戏剧悬念应内应于戏剧情境

例如:《俄狄浦斯王》《雷雨》无论悬念是在开场还是中间,总是要内应于情境的。情境就是已知的情势和人物关系,悬念就是通过已知的情境对未知的人物命运做出预示。不能预示出人物未来命运的情境,不是真正有戏剧性的情境,不能内应于情境的悬念,也不是真正有力的悬念。

悬念的心理依据:期待、悬疑、好奇等。

如何设立悬念——把悬念建立在具体的人物关系上。

将观众的兴趣集中于人物命运而不是单纯的情节,决定了悬念的设置必须以人物关系的精心构架为前提。

例如:《奥赛罗》写的是奥赛罗受到伊阿古的陷害,杀死自己妻子的事情。伊阿古设计使奥赛罗陷入圈套是情节的主题,但莎士比亚并没有隐藏伊阿古的阴谋诡计,而是在开端的时候将伊阿古的阴谋圈套和盘托出,这样观众的兴趣就会集中在主人公在这样的圈套下,是如何一步步深陷悲剧命运中的。面对伊阿古的陷害,奥赛罗会采取什么行动?主人公的命运最终如何?这是全剧最吸引人地方,也是总悬念所在。

悬念一经形成,就不能轻易放弃,否则会误导观众,使观众失望。贝克说:“悬念一经形成之后,绝不可任其退格、松劲的时间长到令其消失的程度。其中插进的一场是为了对比或者为了使观众得到休整,以便更好地在后面产生强烈的反应……”剧中任何一个新的悬念因素出现都是有前因后果的,都和总悬念有着有机联系。社会生活是复杂多样的,矛盾的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要懂得在戏里安排悬念,首先必须熟悉生活中事物发展的规律,戏剧悬念的美学价值就在于是否符合生活发展规律,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

▲从高潮看统一性:为什么要这样?

课题引入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高潮的意义与作用,如“大家都看过哪些戏剧作品?能否描述并解释高潮在全剧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指导

高潮的意义和作用

高潮符合观众审美趣味的需要,高潮是无奇不传的传奇。戏剧中的真实非生活的真实。高潮打动人心、具有净化灵魂的价值,可使人产生哀恸、怜悯、崇敬、同情、愉悦之感。

高潮的心理基础

释放,宣泄,移情。

高潮的构置方法

地雷爆炸或不爆炸(闷着)——挖地雷和踩到地雷是不同的效果。莎士比亚剧作中的高潮、西部片的高潮、电视连续剧的高潮由于构置方法不同,导致的戏剧效果与观众的感受也不同。

高潮统一全剧的全部情节

从人物、人物关系到事件设置都必须围绕高潮旋转,层层深入,直到达到旋涡的峰值。

例如:《俄狄浦斯王》《麦克白》《哈姆雷特》《牡丹亭》《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雷雨》的高潮及高潮前的情节构置都是如此。

在一部戏剧作品的高潮中,必须是条理清晰的,我们能从中看出全剧的重要线索以及线索的最终走向。就曹禺的《雷雨》来说,剧中最终引发剧情高潮到来的人物鲁侍萍的出现,是因为周朴园的现任妻子蘩漪想要四凤的母亲带走四凤,想要重新得到周萍的爱,但是没想到鲁侍萍的出现反而将三十年前的事情牵扯了出来,将两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将命运对他们的玩弄呈现得淋漓尽致。显然,周萍和蘩漪一个要走一个要留,可周萍与四凤该何去何从?周冲发现了他们的恋情将会做何反应?……这些问题的抛出也让随后的解谜环节——高潮来得更加理所当然,才让剧情有了高度的集中性与统一性,而贯穿全剧的一条人物行动线,就是蘩漪想要挽留周萍,这条行动线统一于整部剧,并且贯穿始终。

课堂作业

▶学生阅读《麦克白》,分析《麦克白》的高潮和悬念设置,并尝试对剧本进行改编。

◎编剧漫谈

·戏剧性布局

在前文中我们谈到了编剧的三个要害:

第一,戏剧中的人一定是行动中的人,而行动中的人,一定有行动的动机。

第二,人在行动中一定要和他人产生关系,戏剧就要写人物的四大关系,四大关系出来了,人物性格就出来了,性格决定命运就有了依据。

第三,在寻找人物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只有立足于这四大关系,才能比较立体地把这个人物和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第四,掌握住了这三个要害以后,就要开始进行戏剧性的布局。

布局,就是我们要怎么写。构思一个剧本的过程,首要的就是如何布局。

要解决好三大构思要素——一是时间;二是空间;三是人物(性格)。有了三大要素以后,下一个我们要去找的支点,就是事件。有了人(性格),肯定就有事儿,事儿都是人做的。比如在《俄狄浦斯王》中,“杀父娶母”就是个事件。俄狄浦斯把父亲杀了,娶了母亲,这算不算是一个重大的事件?就像我们刚开始说的,一个作案现场已经摆在那儿了,我们要倒推回去破案,是不是要从最初的犯罪动机开始?所以,要找到一个事件。

第五,构置人物关系——性格诞生于关系中。大家一定要知道,我们这里说的性格,不是亚里士多德当年没有心理学背景的那种“人的品质”的性格,而是现当代心理学背景中所提及的“性格”——人的心理意识与行为模式的总和。人物及人物性格在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当中存在,这需要我们去构置。我们往往从他和他人的关系开始。比如犯罪,一般情况下,凶手要杀掉行凶对象,这个行凶对象肯定跟他有关系,否则他为什么杀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拿着刀或凶器,随机地去杀与他无关的那些人的那种罪犯,往往属于社会报复性杀人的罪犯,当然这种社会报复杀人的罪犯也是有动机的,他的性格也一定有变态及扭曲的心理因素和行为模式。

构置人物及人物性格的关系非常重要。戏剧性性格就是在关系中体现,再次强调:性格诞生于关系中。

有了时间、地点、人物(性格)、事件、关系这五大要素,就可以开始构思一个剧本了。一个好剧本,在布局过程中,一定符合这个原则——“凤头、猪肚、豹尾”。

首先,凤头。它的特点就是小巧玲珑、锐利。开门见山就是凤头。千万别一上来就变成“猪头”,拼命地去说明,又大又笨,还很傻。别去说明,就像《俄狄浦斯王》这部剧的开头一样,一上来,整个城邦就已经乱套了,灾害已经来了。长老带着众人来找国王,说:你是我们曾经的英雄,你曾经拯救过我们,你是我们的大救星,现在我们遭受天大的灾难,需要你,你也要拯救我们。到这里,事件已经开始发生了。俄狄浦斯回答:我派人已经到神庙去求了签。求签后得知,这个城市有人杀父娶母,所以神降下灾害。《俄狄浦斯王》这部戏,一开始就有了凤头,开门见山、锐利、小巧、不啰唆,不需要去讲来龙去脉。一上来就已经到一个紧张状态,核心事件就已经来了。

凤头还有一个意思是什么?就是要构置一个悬念,比如一个案发现场,自然就是在那摆着的。有了凤头后,观众已经被你抓住了,悬念已经产生了,观众觉得,嗯,好看,有戏,剩下的我们就可以慢慢拉着观众玩。

其次,猪肚。这件事谁干的?为什么要干?弯弯肠子绕来绕去就是猪肚。猪肚的特点——一波三折,非常丰满。各位想想,每个人都有“偷窥”别人的好奇心,是不是?女生也好,男生也罢,经常会嘚吧嘚吧……在议论什么?肯定是这俩哥们姐们好了坏了,另外那天这天又怎么样了,就这点儿事——gossip,闲言碎语。人们往往嘚吧嘚的全是这种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戏也一样,人与人之间,人在这四大类关系之间,好了又坏,坏了又好,一波三折。一波三折,就是那四大类人物关系——性格诞生于关系中的一波三折,起伏跌宕。

最后,豹尾。还是举《俄狄浦斯王》这个例子。俄狄浦斯最后查出来杀父娶母的人就是自己。皇后知道后,上吊自杀。俄狄浦斯跑到后宫,看见这一幕,用既是他母亲、又是他妻子的裙子上的胸针,戳瞎自己的双眼——用胸针,为什么不是发簪?女人的胸的部位,最美的地方,心的所在,哀莫大于心死。胸针,美丽,这个结尾非常有力,很震撼!

豹子的尾巴,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奔跑时的平衡舵,把握整个(身体、布局)结构的平衡。不会跑偏,不会摔跟头,不会刹不住……功能很多。

凤头、猪肚、豹尾。这样一种戏剧性布局,可以产生很好的观赏效果。那打破常规,有没有可能呢?有可能。“凤头、猪肚、豹尾”这种布局往往是闭锁式结构的特点。还有一种戏剧结构,是顺藤摸瓜式。就是顺势,从头讲到尾。这种戏剧结构,一般来说比较适合电视剧、长篇小说,也适合电影,按照时空间的顺序娓娓道来。比如,俄狄浦斯在哪里出生,怎么出生的,他怎么被神签说要杀父娶母的,他又是怎么被人送出去的……这个过程,就是按照时空间顺序,娓娓道来。顺藤摸瓜式结构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讲故事的方法,但是它缺少戏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