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应注意的重要元素
理论课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让学生注意编剧的一些重要元素,了解叙事体与代言体的含义。让学生关注剧本语言、剧本构成和剧本结构。
教学内容提要
▲剧本的性质:代言体
戏剧是叙事体与代言体的合二为一。
▶代言体:
李渔《闲情偶记》——“代人立言”:
教师以清代剧作家李渔的《闲情偶记》向学生举例,李渔曾说:“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由此向学生引出“代言”这一观点。
向学生解释说明,“代言”即剧作者创作人物,利用动作、对话、背景音乐等组织剧情,推进情节;演员饰演人物,或说或唱,靠戏中角色的言行展示情节的发展。换言之,作者是初次代言,演员是二次代言。
▶叙事体:
教师向学生讲授,叙事是文学作品中故事叙述的基本方式之一,指的是由讲述者(第三者)按照一定次序描述故事中自己或其他人物的言行,讲述发生的事件。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古希腊《俄狄浦斯王》的剧本,课堂举例讲解,加深学生对这一观点的理解。例如:
进场歌
【歌队自观众右方进场。
歌队:(第一曲首节)宙斯的和祥的神示啊,你从那黄金的皮托,带着什么消息来到这光荣的忒拜城?我担忧,我心惊胆战,啊,得罗斯的医神啊,我敬畏你,你要我怎样赎罪?用新的方法,还是依照随着时光的流转而采用的古老仪式?请指示我,你神圣的声音,金色希望的女儿!
(第一曲次节)我首先召唤你,宙斯的女儿,神圣的雅典娜,再召唤你的姐妹阿尔忒弥斯,她是这地方的守护神,坐在那圆形市场里光荣的宝座上,我还要召唤你,远射的福玻斯:你们三位救命的神,请快显现;你们先前解除了这城邦所面临的灾难,把瘟疫的火吹出境外,如今也请快来呀!
(第二曲首节)哎呀,我忍受的痛苦数不清;全邦的人都病了,找不出一件武器来保护我们。这闻名的土地不结果实,妇人不受生产的疼痛;只见一条条生命,像飞鸟,像烈火,奔向西方之神的岸边。
(第二曲次节)这无数的死亡毁了我们的城邦,青年男子倒在地上散布瘟疫,没有人哀悼,没有人怜悯,死者的老母和妻子在各处祭坛的台阶上呻吟,祈求天神消除这悲剧的灾难。求生的哀歌是这般响亮,还夹杂着悲剧的哭声;为了解除这灾难,宙斯的金色儿女啊,请给我们美好的帮助。
(第三曲首节)凶恶的阿瑞斯没有携带黄铜的盾牌,就怒吼着向我放火烧来;但愿他退出国外,让和风把他吹到安菲特里忒的海上,或是不欢迎客人的特剌刻港口去;黑夜破坏不足,白天便来继续完成。我们的父亲宙斯啊,雷电的掌管者啊,请用霹雳把他打死。
【俄狄浦斯偕众侍从自宫中上。
(第三曲次节)吕刻俄斯王啊,愿你那无敌的箭从金弦上射出去杀敌,帮助我们!愿阿尔忒弥斯点燃她的火炬,火光照耀在吕喀亚山上。我还要召唤那头束金带的神,和这城邦同名的神,他叫酒色的欧伊俄斯·巴克科斯,是狂女的伴侣,愿他也点着光亮的枞脂火炬来做我们的盟友,抵抗天神所藐视的战神。
通过上述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古希腊戏剧是代言体与叙事体的结合:对话作为戏剧构成的主要形式,推进情节发展,其间穿插叙事性成分,用以交代剧情。
▶编剧人的双重生活:double face——两面人,跳进跳出。教师应向学生传授,编剧“跳进”指进入作品中的人物;“跳出”指从人物中出来,恢复本我的真实面目。编剧也应该在不同人物之间对人物身份进行灵活转换。创作者(编剧)既是自己,也是每一个剧中人。
课堂作业
▶以自己看过的话剧为例,试着举例讨论:为什么戏剧是叙事体与代言体的合二为一?
▲剧本的外部构成
教师指导
剧本语言:剧本=台词(人物代言体文字)+舞台说明(描绘性语言)。
剧本主要由台词和舞台说明组成。对话、独白、旁白都采用代言体,在戏曲、歌剧中则常用唱词来表现。舞台指示是以剧作者的口气来写的叙述性的文字说明。包括对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交代,对剧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形体动作及内心活动的描述,对场景、气氛的说明,以及对布景、灯光、音响效果等方面的要求。
▶台词:台词不仅表现为对话(对白),也包括独白和旁白。人物关系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台词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呈现。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教师应引导学生获取生活片段并将其进行加工、升华后,运用到小品写作中。用生活中人物的语言作为创作台词的开始,从生活摹写出发以达到创作的目的。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剧本的外部构成
▶环境说明性文字:舞台环境提示。常用单“【”号表示。
例如:《茶馆》第一幕开场前,剧作者便用一大段舞台提示交代剧情。
【幕起:这种大茶馆现在已经不见了。在几十年前,每城都起码有一处。这里卖茶,也卖简单的点心与饭菜。玩鸟的人们,每天在遛够了画眉、黄鸟等之后,要到这里歇歇腿,喝喝茶,并使鸟儿表演歌唱。商议事情的,说媒拉纤的,也到这里来。那年月,时常有打群架的,但是总会有朋友出头给双方调解;三五十口子打手,经调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大茶馆特殊的食品,价钱便宜,作起来快当),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总之,这是当日非常重要的地方,有事无事都可以来坐半天。
【在这里,可以听到最荒唐的新闻,如某处的大蜘蛛怎么成了精,受到雷击。奇怪的意见也在这里可以听到,像把海边上都修上大墙,就足以挡住洋兵上岸。这里还可以听到某京戏演员新近创造了什么腔儿,和煎熬鸦片烟的最好的方法。这里也可以看到某人新得到的奇珍——一个出土的玉扇坠儿,或三彩的鼻烟壶。这真是个重要的地方,简直可以算作文化交流的所在。
【我们现在就要看见这样的一座茶馆。
【一进门是柜台与炉灶——为省点事,我们的舞台上可以不要炉灶;后面有些锅勺的响声也就够了。屋子非常高大,摆着长桌与方桌,长凳与小凳,都是茶座儿。隔窗可见后院,高搭着凉棚,棚下也有茶座儿。屋里和凉棚下都有挂鸟笼的地方。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
【有两位茶客,不知姓名,正眯着眼,摇着头,拍板低唱。有两三位茶客,也不知姓名,正入神地欣赏瓦罐里的蟋蟀。两位穿灰色大衫的——宋恩子与吴祥子,正低声地谈话,看样子他们是北衙门的办案的(侦缉)。
【今天又有一起打群架的,据说是为了争一只家鸽,惹起非用武力解决不可的纠纷。假若真打起来,非出人命不可,因为被约的打手中包括着善扑营的哥儿们和库兵,身手都十分厉害。好在,不能真打起来,因为在双方还没把打手约齐,已有人出面调停了——现在双方在这里会面。三三两两的打手,都横眉立目,短打扮,随时进来,往后院去。
【马五爷在不惹人注意的角落,独自坐着喝茶。
【王利发高高地坐在柜台里。
【唐铁嘴趿拉着鞋,身穿一件极长极脏的大布衫,耳上夹着几张小纸片进来。
▶剧本应该具备可读性与可演性。
“()”中的内容是一度创作者对演员的提示。描述人物状态的说明性文字——对人物动作、情绪和心态的提示常用“()”表示。
例如:在《北京人》第一幕,陈奶妈上场后众人的对话。
张顺:(惊讶)哟,陈奶奶,您来了。
陈奶妈:(急急忙忙,探探身算是行了礼)大奶奶,真是的,要节账也有这么要的,做买卖人也许这么要账的!(回头气呼呼地)张顺,你出去让他们滚蛋!我可没见过,大奶奶。(气得还在喘)
曾思懿:(打起一脸笑容)您什么时候来的,陈奶妈?
张顺:(抱歉的口气)怎么啦,陈奶奶?
陈奶妈:(指着)你让他们给我滚蛋!(回头对大奶奶半笑半怒的神色)我真没有见过,可把我气着了。大奶奶,你看看可有堵着门要账的吗?(转身对张顺又怒冲冲地)你告诉他们,这是曾家大公馆。要是老太太在,这么没规没矩,送个名片就把他们押起来。别说这几个大钱,就是整千整万的银子,连我这穷老婆子都经过手,(气愤)真,他们敢堵着门口不让我进来。
曾思懿:(听出头绪,一半是玩笑,一半是讨她的欢喜,对着张顺)是啊,哪个敢这么大胆,连我们陈大奶妈都不认得?
陈奶妈:(笑逐颜开)不是这么说,大奶奶,他们认得我不认得我不关紧,他们不认识这门口,真叫人生气,这门口我刚来的时候,不是个蓝顶子,正三品都进不来。(对张顺)就你爷爷老张才,一年到头单这大小官的门包钱,就够买地,娶媳妇,生儿子,添孙子,(笑指着)冒出了你这个小兔崽子。
张顺:(遇见了爷爷辈的,这般倚老卖老的同事,只好顺嘴胡溜,嘻嘻地)是啊,是啊,陈奶奶。
曾思懿:坐吧,陈奶妈。
陈奶妈:哼,谁认得这一群琉璃球,嘎杂子?我来的时候老太爷还在当少爷呢,(一比)大爷才这么点大,那时候——
曾思懿:(推她坐,一边劝着)坐下吧,别生气啦,陈奶妈,究竟怎么啦?
陈奶妈:哼,一到过八月节——
曾思懿:陈奶妈,他们到底对您老人家怎么啦?
陈奶妈:(听不清楚)啊?
张顺:她耳朵聋,没听见。大奶奶,您别理她,理她没完。
陈奶妈:你说什么?
张顺:(大声)大奶奶问您那要账的究竟怎么欺负您老人家啦。
陈奶妈:(听明白,立刻从衣袋取出一些白账单)您瞅,他们拦着门口就把这些单子塞在我手里,非叫我拿进来不可。
曾思懿:(拿在手里)哦,这个!
陈奶妈:(敲着手心)您瞧,这些东西哪是个东西呀!
“舞台提示”是曹禺戏剧形态构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美学标志之一,也是曹禺戏剧创作的特色所在,具体、生动,富有感染力。
总结
▶描绘性语言:文学性,连贯性,完整性,逻辑性——第三人称的语言,加工痕迹浓,书面语特色较重。
▶人物台词:口语化,生活化,片断化,情绪化——第一人称的语言,天然去雕饰(不是没有加工),口语特色突出。
课堂作业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经典剧本,区分台词(对白、独白、旁白)与舞台提示。
▶要求学生写一个简单的剧本,要求剧本中出现台词与舞台提示。
▲戏剧情节结构形态
教师指导
教师向学生阐明不同的戏剧情节结构形态。
“顺藤摸瓜式”戏剧情节结构形态:
▶“简单的行动”指一种渐进式的情节发展过程。在一个相对情节长度内,行动连续而整一不变,直到事件完全展开。就如同“渐悟”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情节逐渐展开。我们也可以把它通俗地称为“顺藤摸瓜式”。
这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戏剧情节结构的形态。它的时空是顺的,就是从开始到结束,顺着走,以时间轴为藤,以一个一个的情节点为瓜,顺藤摸瓜。
▶例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约作于1596-1597)。其情节构成是从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朋友的求婚做中保,到犹太富翁洛伦佐那里以自己身体上的一磅肉为抵押……直到聪明女郎鲍细霞扮演博士出场,以“不得流下一滴血”的论断击败洛伦佐,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的一路“顺藤摸瓜”下来,每一个情节点都精彩纷呈,直到最后的“悟出”:一个美美满满的大西瓜落下——观众解馋,演员过瘾。《威尼斯商人》堪称这类“顺藤摸瓜式”情节构成的经典之作。
“珍珠项链式”戏剧情节结构形态:
▶这种手段的特点就像一串杂色的项链。它不是古典主义结构,靠一人一事、一处地点来串联整个剧情框架,而用人物、事件和地点中的某一个单一因素来串联其他的多重因素,形成多样化的排列组合。它不再是一串纯色的项链,而是杂色的,多彩的。这是对古典主义“三一律”结构的重大突破。贯穿全剧的是一个主人公,但事件却是多重的,地点也是不断变化的,主人公遭遇的人物也是全新的,除了这个主人公,其他全都在变动之中。
▶例如:很多表现主义作品都有此特点,如乔治·毕希纳的《沃伊采克》、布莱希特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等。高尔斯华绥的剧作《逃亡》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剧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退役军官,他在第一场中为了保护一个被警察刁难的妓女打死了警察,在第二场从狱中逃跑,以后的几场戏,每一场都是新的地点,有新的人物出现,主人公与这些新出现的人物交往,形成了相对整一的事件。在这类剧作中,贯穿全剧的是一个主人公,但每场戏都有新的相对整一的事件,从而获得“衔接的一致”。
“挖地雷式”戏剧情节结构形态:
▶“复杂的行动”是一种突变式的情节发展过程。就像“顿悟”——猛然间的“发现”,使整个剧情状态突然急转。从戏剧构成上看,通俗地说,就是“挖地雷式”:“地雷”是事先就埋下的,在剧中情节开始的前端,某个地雷就埋下了;剧中情节的展开过程,就是挖地雷的过程,直到“发现”,引爆地雷,产生情节的“突转”。
“挖地雷式”的“发现”与“突转”必须有因果关系,而不仅仅是时间和空间的前后安排。也就是说,这颗“地雷”跟“发现”与“突转”的情节必须是互为因果的,是必然的或可然的。
▶例如:《玩偶之家》(A Doll's Hocourse,Written by Henrik Ibsen,1879)中娜拉的那张由她伪造丈夫笔迹签名的借据,就是一颗“地雷”。这颗“地雷”与正在舞台上展开的情节之间互为因果。娜拉的顺境,或者说她与丈夫的顺境——他们曾经精心营造的幸福生活,就在这颗地雷被“发现”引爆的瞬间毁灭了。抱怨、逃避、失望……甚至更深沉的性别隔离、潜意识中的阴影和生命的苦难,都在“突转”中混杂一起,最后导致“娜拉出走”这样的悲剧性结局。这里,因果关系就是这种情节结构形态设置的基础。
“巴特农神殿式”戏剧情节结构形态——故宫中轴线展开式:
▶威廉·阿契尔所说的这种手段的特点,也好比中国的故宫。结构很严谨,有一条中轴线:“起、承、转、合”的剧情,剧中全部事件都依据这条中轴线排列有序,精致有机。拿阿契尔的话说就是:“一种各部分间有着精确计算的比例、次序和相互关系的一致——类似一座精致的建筑物,或者甚至是活的有机组织那样的一致。”这是阿契尔理想中的剧作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很严谨,每一部分的衔接匀称而紧密,具有经典性戏剧作品的范式。
▶例如:在《俄狄浦斯王》《伪君子》《玩偶之家》《雷雨》等这类剧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理想的一致性。
“葡萄干布丁式”(芝麻烧饼式)戏剧情节结构形态:
▶各种人物和事件就像一粒粒葡萄或芝麻,依存在总体剧情框架结构形态这一布丁或烧饼上。
▶例如:这类剧作的特点在高尔基的《在底层》、曹禺的《日出》《北京人》,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等剧作中较为明显。在这些剧作中,人物众多,但却没有哪一个是中心人物;事件和情节不少,但却找不到一条主线,麻麻杂杂就如葡萄干布丁或芝麻烧饼一般,葡萄干和芝麻都是为布丁和烧饼提味的,剧中的人物、事件和情节都为了反映某个主题、某个时代的社会性,如夏衍的《上海屋檐下》,时间和地点基本上统一在一处——贫民区的一座老旧楼房里,而人物却众多,犹如布丁上的葡萄干,也如烧饼上的芝麻——布丁和烧饼就是载体,把人物和事件承载起来。
开放式结构与锁闭式结构:
▶开放式结构:剧作的情节结构形态发展到今天,简单的行动,“顺藤摸瓜式”的情节结构形态很受欢迎。
“开放式结构”更擅长展开长河式的戏剧性情节结构。它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连续进行,整一不变。所以更具有自然而然的真实感(不是真实本身,而是戏剧性的真实感)。它也符合事件(故事)自然发生发展的线性特征,娓娓道来,不急不缓,从容不迫。但顺藤摸瓜中的每一个瓜——情节点,又具有张力,极不相似于挖地雷式的一刹那爆发,而是山雨欲来,步步为营相应的悬念和张力。如《李尔王》《麦克白》《哈姆雷特》《原野》《雷雨》等那样,剧情一层一层展开,人物一步一步走向命运终点,这种渐悟式的,逐渐施压,最后也能给人以暴风骤雨般的冲击。
▶锁闭式结构:锁闭式结构在古希腊时期深入人心。它往往只写高潮至结局,集中表现戏剧性危机。对于过去事件和其中的人物关系发展,则用倒叙方式随着剧情发展逐步交代出来。
▲从六个维度,谈剧本的内部结构
亚里士多德——三段论;
《道德经》——三生万物;
《易经》——“天”“地”“人”;
作诗四法——“起”“承”“转”“合”;
戏剧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以及双高潮结构;
乐府六字法:凤头、猪肚、豹尾。
▶“凤头、猪肚、豹尾”——传统中国民间说唱艺术的布局结构说:
头,“凤头”——漂亮,锐利,小巧机灵,一针见血;
身,“猪肚”——丰满,厚重,一波三折,曲折蜿蜒;
尾,“豹尾”——有力,震撼,当头棒喝,陶冶性情。
“凤头、猪肚、豹尾”式的形态结构方法,言简意赅,极具说服力。既是形象思维,也有生动比喻,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还能照方抓药,常用于锁闭式结构,蕴含智慧。
课堂作业
▶学生阅读《雷雨》《茶馆》,对比并讨论以上作品在戏剧结构上的不同。
◎编剧漫谈
·戏剧情境的假定性
写好一个剧本的关键,就是要找到人物行动的动机、内驱力或自觉意志——这都是让一个人物动起来的支点。另外,这些动机、内驱力或自觉意志,往往需要我们用很简单的行动方式把它表现出来。比如唐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要把它变成一个课本剧,怎么办?上台朗诵,配上各种音乐,带上各种舞蹈表演,加上声光电?那是戏剧吗?不是。我如何找戏剧的感觉,把它编成剧本呢?
首先,要营造一个戏剧性的、行动化的环境。特别要理清楚作者写这首诗的动机是什么,李白在一个异乡客栈过中秋节,思乡啊,想家啊,思念亲人啊……他的动机不就出来了吗?然后,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加之在中秋节这个特殊的日子,此情此景,触发了他对亲人的思念,思念一定需要排遣,别去抒情,你抒情抒得过李白吗?人家都把思乡情写成千古绝唱了,你再去添加,就成了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了,只能凸显你的愚蠢。李白这种张扬的性格,喝酒,交朋友,一时兴起什么都不管不顾的,连千金裘都可以不要……这样的一个性格,此时此刻干点什么?李白当时真干了什么,不关你的事,这是你跟老天爷的事,你要想他干了什么,打开脑洞,假定一下,这首抒情的唐诗不就出来戏剧性行动了吗?再去体验一下李白创作这首诗的整个过程是什么?谁刺激了他,什么东西触碰到了他内心柔软的地方?让他挥就了如此这般的一首千古绝唱——这不就是戏剧吗?这就是戏剧的假定性。假定你是李白,不是“我”代入李白的状态里,不是去演李白,不是演“他”,而是“我”就是“他”。
谁(带着什么个性或性格)来了,来干什么,为什么干,怎么干?行动、行动、再行动——它一定是行动的过程。就像在一个案发现场,凶手犯罪动机找到了,他一定会有一个行动的过程——干,做——恩将仇报,奋起反抗,纠结潦倒,徘徊彷徨等都是动词,动、做、干……当我们把这个过程动态地展现开掘出来,一出戏就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