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实操·剧目片段练习
理论课
※教学目的与要求
培养学生在分析剧本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导演元素进行舞台剧导演创作,使学生掌握导演创作的规律、方法和技能。
教学内容提要
▲剧目片段练习
教师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在深入研究剧本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导演诸元素,去创造符合所选剧本风格的剧本片段的舞台演出形象。具体要求如下。
▶片段选择:在大量阅读剧本的基础上,选择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的优秀剧目片段作为素材。所选择的片段必须能表达剧本思想立意,以主要角色为主,属于全剧中的重要场次片段。
▶分析剧本:在对全剧做出分析的基础上,对片段做出深入分析。
▶导演构思:展开艺术形象,对所选片段做出构思。确定舞台综合艺术诸手段的处理原则和方案。
▶体现构思:与演员合作,通过排演体现构思,掌握排演的工作程序。
▲剧目片段的剧本分析
教师指导
要求学生在进行导演构思前先对全剧做出简要的分析,包括如下。
▶明确剧本的思想立意。
▶事件。
▶人物和人物关系。
▶矛盾冲突和人物的行动线。
▶风格、体裁。
再具体分析所选片段的以下内容。
▶片段的规定情境。
▶片段的重点所在。
▶片段在全剧中的位置。
▲剧目片段和导演构思
教师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在看明白剧本的前提下,想清楚自己要通过这个片段表达什么(即对生活发言的内容),明确是否找准了与剧作者的契合点。导演构思包括如下。
▶所选片段的具体场次。
▶通过该片段,结合时代,丰富演出的思想立意。
▶如何建立舞台空间,组织舞台调度。
▶对音乐音响的设想。
▶角色的分配。
▶对服装、化妆、道具的设想。
▶对表演的要求,包括台词和形体。
选取话剧《麦克白》的相应片段,尝试在舞台上立起来。
◎导演漫谈
·导演与表演:导演的二度创作、表演的三度创作
谈过了明场,下面谈暗场。暗场我说过,它因为是转换性的场面,我们往往不表现,但是实际上,都是我们导演里面要去给演员解决的问题。演员他们下一场出来的时候,中间的一些过渡性的时间依然是他们在戏中的,一定要跟演员把过渡的场面整理清楚,才会产生自我决定、产生内驱力,才会产生演员的表演的动机连贯性。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词,其实暗场有一个关键词叫“带戏上场”。什么叫“带戏上场”?这个事件在过去已经发生过了,人物上场的时候这件事情其实已经成为人物的一个重要的前史。比如,十几年前签的一个纸条,娜拉已经签过了,她上场的时候这件事情早就发生了,只是没有发生在观众面前而已。但是你作为导演和表演指导,一定要让表演者知道这么个过程是怎么回事,你要在你的表演当中把这些东西,一定是在包括场面调度上面,你肯定是要有所体现的,这样才会显得这出戏是更有意义的,或者说更有逻辑性的。
另外,导演和表演这一块,我们经常会有两种做法。一种就是过度的做法,就是导演过度地参与表演,比如给演员示范,越俎代庖,帮助演员这分析那分析,演员成了被动状态。还有一种就是导演过度地放松,表面上说无为而治,其实是自己偷懒,不管不顾。这两者都有问题。在这几层关系中——导演与编剧,导演与制作人,导演与表演,我觉得最重要的还在于导演与表演。排戏中,其实导演花的功夫应该说最多的就是和演员泡排练场,所以,一出好戏一定是靠磨出来的。在哪里磨?就是导演和表演在“磨”。
制作,比如各种装置什么的——声光电、服化道、布景,我可以因陋就简。比如在校园排校园戏剧,你不可能说把什么灯光不停地加码做,差不多就可以了。你也没那么多钱做,你也不可能请到最好的什么设计师,这都是要花费的,一般演出你做不到奢侈、富足,你就是poor drama——贫困戏剧,或质朴戏剧,这才是校园戏剧的基础。
但是,在导演和表演之间,我是可以一直做下去的,甚至做到极致——保留剧目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断地在导演表演上下功夫,一代一代下功夫。中国戏曲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说法,叫作“一桌二椅”,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就表演了,千军万马、上山入水,都可以表演,没问题。一个好导演真正的功夫是要下在表演上面,在你的场面里面展示你的水平,展开戏剧天然的魅力。
虽然校园戏剧没有多的经费,我们的《潘金莲》一个布景、一件大道具都没有,连一桌二椅都没有,空空荡荡的舞台,最基本的一点灯光、一台钢琴或电子琴,其他全部都是表演——无实物的表演,简单的现代脸谱化妆,练功服,赤脚,女生丸子发髻,男生普通的学生发式,反而很好看,甚至一些内行观众说比那种专业的奢侈的话剧好看。“戏抬人抬活人,人抬戏抬死人”。比如,导演、表演和编剧的关系,我们也在前面已经有过介绍。其实只要抓住一度创作、二度创作,我经常说,一个好的导演首先应该是个好编剧,或者是善于编剧的导演,他首先对编剧需要有很深的认识,有编剧知识的相当水平,他才能够让那个剧本真正地发出光彩;然后,抓表演,磨戏,磨演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这么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