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创作元素训练·小品写作

剧本创作元素训练·小品写作

理论课

※教学目的与要求

引导学生熟悉、掌握戏剧艺术创作的基本概念,从文学思维向戏剧思维过渡。提高学生的造型意识,形成舞台思维。

教学内容提要

▲回顾戏剧基本概念

教师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讲授过的戏剧的基础概念,学生进一步理解基本的戏剧元素,如戏剧情境、戏剧动作、戏剧冲突等。学生通过简单的小品训练,将以上戏剧概念灌输到大脑中,加深对戏剧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播放音像资料、具有戏剧性的影片片段,对学生进行形象的分析和讲述。

▲单、双人简单事件小品构思方法

教师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单、双人简单事件小品构思训练。

▶用文字结构小品:内容介绍200~400字;

▶不同人物的相同对话10~15句;

▶自我检验与课上论证:讨论在舞台上演出的可能性。

教师引导学生从戏剧情境出发去理解人物关系对人的影响力。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人的外部形体动作去发现人的内心,感受戏剧场面开掘的意义所在。教师引导学生首先进行单、双人小品的写作,这些小品往往只需要设置一些简单的人物关系和日常的生活环境。在双人小品的基础上,再发展为三人小品的写作练习。例如:

单人小品:返校(暑假开学)

双人小品:情人节(结伴出游)

▶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在小品写作中要着重抓住将生活观察转化为舞台语言这一重要环节,使学生熟悉舞台语汇和戏剧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三人、多人复杂事件小品构思方法

教师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处理更为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的特殊性,掌握编剧技巧和舞台技巧。引导学生坚持从生活体验出发,坚持在生活中提炼创作素材。通过观察生活细节,了解人物心境后进一步概括生活典型。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场面进行开掘。学生往往只顾叙述剧情,忽视了人物间在场面上的交互动作,只把人物之间的行为看成作者的人为设计,而忽视了人物自身的行动逻辑。

教师引导学生回到“人”当中,切勿把创作浮于表面,导致外部看似热闹,但缺乏内在张力的后果。

小品写作范例

妻子的礼物

罗亚兰

人物

妻子——李正直之妻。性格强势霸道,在家中具有话语权,但勤俭持家,结婚多年从未向丈夫抱怨生活艰苦。

丈夫——李正直,性格大大咧咧,心疼老婆却不解风情。

小王——丈夫同事,年轻漂亮。

时间

结婚纪念日前一天晚上

地点

客厅

场景

【舞台中央是一张沙发,左边是进客厅的门,右边是进厨房的门,沙发正后方是一扇挂着淡粉色窗帘的窗户,窗户右边是几排书架,墙上面还挂着几张夫妻合照。

【丈夫和他的女同事一同从左侧进来,手中提着公文包。

丈夫:小王啊,今天真的是太感谢你了,不然我不知道还要挑多久的戒指呢!

小王:李哥,看你说的。这么见外!

丈夫:来来来,别光站着,坐啊!我去给你倒杯水哈!

小王:好,谢谢李哥!(环顾四周)

小王:哎呀,李哥,嫂子真贤惠,看你们家弄得这么干净。

丈夫:是啊!这么多年她跟着我吃了许多苦,当年结婚的时候连个戒指也没有。也只有她愿意嫁给我,唉。

小王:嫂子真善解人意。

丈夫:大多时候是贤惠,除了个别时候,凶起来也没男人什么事儿了……

小王:比如呢?

丈夫:看到别的女人和我在一起的时候……

小王:……呃,那我还是先走吧!

丈夫:好……哎,等等等等。

小王:怎么啦?

丈夫:那个……戒指大小我是随便说的。

小王:为什么呢?

丈夫:我这不是想着给她个惊喜嘛……

小王:……那可咋办?

丈夫:我瞅着你的手好像和她差不多,要不你帮我试试?

小王:我试试?

丈夫:试试,试试吧。(拿出戒指)

小王:有点小哦!

丈夫:啊?不会吧!这可咋办?

小王:用点力?

丈夫:来吧!(两人用力戴进去了)

小王:戴进去了。(戒指卡住,拔不出来,两人惊慌,此时门铃响了)

妻子:老公快来给我开个门,忘带钥匙了。(丈夫和小王对视一眼,使劲取,取不出来)

妻子:老公,快点呀!

丈夫:唉,来了来了。

【女人慌乱躲进衣柜。

妻子:怎么这么慢啊!

丈夫:呃,我刚刚看电视来着,没,没听见。

妻子:电视不是关着的吗?

丈夫:那个,那个,刚刚关的,嘿嘿!(妻子瞅了丈夫一眼,从他面前走过。忽然停了下来,用力嗅了嗅)

妻子:你身上怎么有女人的香水味?

丈夫:啊?呃,大概,也许是不小心蹭的吧!嘿嘿。

妻子:蹭的?

【丈夫心虚地走到沙发前坐下,看到小王的红围巾,心里惊慌,不知所措。这时,妻子一个箭步冲了过来,拿起围巾。

妻子:怎么有条围巾?(娇羞,以为是丈夫送给自己的)

丈夫:呃……

妻子:都放这了,还不承认!老公,人家很喜欢。(亲一口)

丈夫:啊!?哦哦哦,喜欢就好,喜欢就好。

【妻子欲围,却突然停下,嗅了嗅。

妻子:老公,怎么和你身上的味道一模一样啊?(疑惑地瞅着丈夫)

丈夫:(急中生智)其实,其实,这个是我送你的礼物,我挑了很久,所以那个导购小姐就给我介绍了很多,香水味可能是导购小姐不小心蹭上去的吧!

妻子:哼!算你有良心,以后别去那家店了啊!(围上)好看吗?

丈夫:好看好看。

妻子:呆子,眼光倒还不错。

【小王手机响了,“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两人愣住静止。

妻子:你怎么换铃声了?

丈夫:对,好听吗?

妻子:刺耳……(介怀香水的事儿)

丈夫:……

妻子:你不接吗?

【电话挂断。

丈夫:呃,挂了,不用接了。

妻子:你手机怎么在衣柜里?

丈夫:可能刚刚换衣服落在那了吧!

妻子:哦?

【心虚不敢看老婆,以为妻子放心了,松了口气。实际妻子起疑,默默地拿出自己的手机打了个电话,丈夫身上的手机响起。丈夫惊慌地看着妻子,妻子生气地站起来,往衣柜走去。

妻子:我倒要看看到底是谁的手机。

丈夫:(慌忙拦住妻子)你饿吗?我去给你煮碗面?

妻子:你不会在里面藏了女人吧?

丈夫:怎么可能!

【妻子继续走。

丈夫:等一下!(大声)

【妻子吓一跳,回头。

丈夫:你喜欢的电视要开始了,你不看吗?

【妻子更加肯定丈夫有事瞒着自己,快步上前。

丈夫:站住!

妻子:你干吗!想死啊!凶谁呢!

【丈夫心虚了。

妻子:看来果然有事瞒着我!

【丈夫慌忙将妻子拉过来。

丈夫:其实,其实……

妻子:其实什么?

丈夫:其实里面是我为你准备的结婚纪念日惊喜!这不还没到点儿嘛!

【妻子呆住,高兴又害羞地别扭了会儿。

妻子:死样!都老夫老妻了,还玩这些……你饿不饿?我去给你煮碗面?

丈夫:哦,好好。饿饿饿!

【妻子下场。

【丈夫看妻子离开,赶忙跑到衣柜边打开门。

小王:哎哟喂,憋死我了。(被丈夫捂嘴)

丈夫:小声点!

小王:李哥,原来你这么怕老婆啊!

【丈夫不好意思。

丈夫:戒指呢?

小王:取下来了,这呢!(递上戒指)

丈夫:你快走!

小王:好好好。

【丈夫扶着小王欲离开。

妻子:老公,没醋了!

【拿着锅铲,出场,三人呆住。

丈夫:(低语)哎哟,这下醋大发了!

妻子:她谁啊!

丈夫:她她,我,我……

妻子:这就是你给我的惊喜啊!(走上前,说惊喜二字时,大力关上衣柜门,走到小王身边用力嗅了嗅。)

妻子:好啊!李正直!你可以啊!

小王:嫂子,其实我……

妻子:你闭嘴!(看向丈夫)什么破围巾!什么惊喜!我看这有惊无喜!这个破围巾是这个贱女人的是不?!

女人:嫂子,你别乱说话啊!(欲上前讲理,妻子也想上前收拾小王)

丈夫:够了!都给我住手!(转头对小王)你先走,别管了。

妻子:狐狸精,你给我站住!(被丈夫拦住)

【小王下场。

丈夫:别闹了!

妻子:(欲哭)你为了她冲我凶?

【丈夫内疚沉默不语。

妻子大哭:(转而面向观众)好啊!李正直!你个没良心的,苦日子我陪你过来了,现在日子好点了,你居然给我搞破事!这么多年,我就是看你踏实真心爱我,我才忍了,多苦也从不抱怨!可你呢!这么多年从来没送过我一件礼物!

【丈夫听着妻子的话,慢慢拿出衣服里的戒指,单膝下跪,微笑。

妻子:(面朝观众,继续哭诉)你知道我以为这条围巾是你送给我的时候我有多开心吗?你知道……(转身,呆住)你,你干吗!

丈夫:老婆,对不起。我不知道原来你这么辛苦,我一直想给你好的生活,忙于事业,却忽略了你。对不起!但是,有一点你说错了!我爱你!从未变过!明天是我们的结婚纪念日!这枚戒指是我送给你的礼物,希望你开心。不过我好像又惹你伤心了。

妻子:那个女人……

丈夫:她是我同事,帮我选的戒指。你知道我这个大男人,也不知道你们女人到底喜欢什么,所以她……(妻子上前抱住丈夫)

妻子:对不起,是我太任性了,让你难堪了。以后我不会了!

丈夫:(将怀里的妻子拉出来,微笑)你愿意让我爱你一辈子吗?

妻子:我愿意。

【幕落。

※点评

情境顿跌,一波三折,起落有致,推进情节发展。使人在一次又一次的心理落差中体会出乎意料的惊喜。预设陷阱造就语言幽默,一语双关,引人发笑。但妻子欲打开衣柜时的情节描写,还可以更加清晰深刻,目前此处既仓促平淡且冲突不足。另外,整个小品台词过于日常口语化,有失严谨。

课堂作业

▶学生根据课堂要求,自选角度创作一个双人小品。

◎编剧漫谈

·改编课本剧的选材

改编课本剧首先要分析它的历史背景、文学背景、人物背景,设计你的剧本风格。

假如要把李白的《将进酒》改编成一个文学剧本,应该怎么做?大部分学校都是把《将进酒》变成一段朗诵,配配乐,配配唱,或者舞蹈加人物,走来走去,但这却犯了非戏剧化的毛病。建议,应该先把《将进酒》的段落分出来,《将进酒》既带抒情,又带叙事,还有人物——比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短短几句多少个人物,多少个道具可供我们设置。“与尔同销”的“尔”虽是虚拟的人物,但作为编剧我可以把“尔”变成实的——就是一活生生的人物,甚至几个人物,不同的,三教九流的,与李白对酹,什么人,什么身份,什么性格,都可以设置。再想想,那天晚上李白在写《将进酒》之前,或者在将进酒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儿?恐怕除了李白,还有老天爷,已经再没有人知道了。可是你呢,你作为编剧,就可以去创造这些没有的东西,将其戏剧化。

《将进酒》开篇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这些都是抒情的东西。编剧就是要把这些抒情的东西变成一个可供观赏的戏剧性场面,其实就是编人物关系,编时间、地点,编来编去,编。戏剧从来没有什么还原真相的任务,那是新闻。戏剧的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柏拉图说的理念——至高造物的理念,上帝只造一张床的那个理念,落实在人间,就是人情事理。这是欧阳予倩的说法。人情事理,就是衡量戏剧真实与否的唯一标准。我们可以从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确定李白当时所处的地方。还可以知道,这首诗的文学背景是在唐玄宗时期,那个时期的朝廷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比较腐朽的状态。所以李白的这些话,其实都是有备而来的,或者说是有一肚子的牢骚的。我们还要明白那个时候的酒不是现在的白酒,李白他们那时候喝的酒最多也就是十几度的米酒。这样低度数的酒,要喝多少才会醉?喝酒的人都知道,越是激动越是热闹越是亢奋,那酒就不太醉人,或者不上头,都挥发了,跟着汗水和激昂的状态,挥发了。所以斗酒斗酒,就是要斗起来,没完没了,喝得昏天黑地!

将进酒的场面应该是激烈的。戏剧性的场面设置可以有斗诗的、斗酒的、斗人的、男男女女的场面等。将进酒的宴乐场面不是《韩熙载夜宴图》[3]的那种状态。将进酒应该是在黄河边上比较粗糙、粗犷的一个场景里,一群人在那儿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吟诗作乐——当然李白是中心。

还可以穿越,时空间的自由转换是舞台剧的拿手好戏。吹拉弹唱,南来北往,进进出出,时空穿越……编剧可以打开脑洞,天马行空,才会有神来之笔。对,喝几杯熏熏然也,再来构思,也是很好的办法。

以上这些都是作为课本剧的改编者要去考虑的问题。

《将进酒》课本剧可以把它分成几个场次的戏或者无场次的戏。分成几拨人,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地点,完全打破时空间,再加入肢体剧的元素和沉浸式的元素,都可以。吹拉弹唱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吟唱……这部剧不要变成写实的时空间,因为《将进酒》本身就是一个超越时空,一个既有抒情又有一定叙事的诗。

另外,汉乐府里面的叙事诗《陌上桑》[4]也可以进行改编。一个美女从街上穿过,各种各样的人都在看她,都在欣赏她。我觉得那也很有意思,没有什么所谓的宏大的主题,就是大家对一个美女的纯欣赏——罗敷,一个美丽的过往的女性的名字,很有空间感,时间感,美感……特别符合现代戏剧特点——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宏大叙事,没有什么深层意义,没有所谓的社会意义,什么都没有,只有人。人,才是天地之精华。周敦颐在《太极图说》里说道:“唯人也,得天地之精华而最为灵秀。”[5]想想看,满大街的人,当时该有多无聊,无所事事,不知道在干什么,很荒诞,很没劲……罗敷来了……人都看傻了,呆了,有一个家伙,不知姓甚名谁,肚里有点墨水,心一动,神来之笔,写下了这首汉乐府,唱上了,流传了,穿越时空。那不比《等待戈多》差啊。

彼得·布鲁克说,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之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6]。这话也说得有点拽,不过罗敷的舞台穿越,也许就有这样的意味。

不过,中国的诗歌里边有这种人物形象和叙事的不多。一个是说罗敷,还有一个就是说花木兰。

《木兰辞》也可以作为一个新型剧本的改编。《木兰辞》的改编太多了,从动画片到电影。但是以前的改编都太写实了,不符合中国人写意的特点。

以前看花木兰动画片的时候,我有质疑,一堆男人中混进了一个女孩,长达三年之久,都不知道花木兰是个女的?这写的也太小瞧男人的智商和直觉了。所以这个故事完全可以反转,换一种方式去思考这故事,会变得既超越又有意思,而且还可以写得很特别,另外一个角度的女权:大家都知道她是个女的,可就是不说破;花木兰也知道他们知道她是个女的,也不说破;甚至敌人也知道花木兰是个女的,也没有说破……女巫嘛,在游牧民族那儿就是神的代表。你想,这多有意思。这个《花木兰》的感觉就不一样了。美狄亚就是一个女巫,也叫魔女,有超自然的本事。花木兰呢?她也是中国的美狄亚。中国审美从来不只写实,浪漫与现实,抒情与叙事,穿越与循环,都有。

在课本剧里边,我觉得还有点意思的是《左传》和《战国策》。左丘明的《春秋》实际上有三个版本,当然最受欢迎的还是《春秋左氏传》——《左传》。《战国策》的“策”字是什么意思?算计。政策的策,政策、策划、策动,这些都是指设计的意思。布局、设计,英文单词对应的就是plot,这个词就翻译为“设计、密谋、阴谋”。策划、小说、构思、虚构都可以用英语单词plot。《战国策》就是战国的阴谋或者战国的计谋。我们剖析了“策”的意思,再来看《战国策》就很有意思了,它是一个一个的故事——有虚构,有加工,是活生生的创作。

《郑伯克段于鄢》也是个例子。这讲述的是黄泉之下的一个故事,哥哥逼死了弟弟,母亲不依不饶,哥哥要树立自己孝子的形象,不得不找回母亲的认可;母亲迫于无奈,终于答应给长子一个台阶,到挖地三丈的地下室,黄泉所在,跟长子国君见面……这个故事里头关系很复杂——个人的性格也很鲜明,不仅仅是亚里士多德说的性格是“人的品质”,不,性格要比人的品质复杂很多。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性格是人的意识与无意识的混杂体复合体,一种个人特有的行为模式,不仅仅是道德品质。《郑伯克段于鄢》中郑伯,母亲,弟弟段,包括其他人物,都是很有性格的,不仅仅是一种人的品质,是更复杂的人性、母性、权欲、亲情、好恶、智慧、自尊、自卑……超越了是非善恶,利害关系,有更多的内涵在里面。当然,中国文人都喜欢把悲剧变成喜剧。《郑伯克段于鄢》母亲和郑伯“黄泉”相见,最后是个大团圆。但问题来了,那被逼自杀死去的弟弟段呢?忘记还是不忘记?那其实才是真正的《郑伯克段于鄢》的悲剧,是属于中国式的悲剧——大团圆背后的大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