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舞台
理论课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舞台与剧场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提要
▲舞台与剧场
教师指导
教师向学生解释,一次完整的演出离不开“戏剧四要素”,即剧本、演员、舞台和观众。认识、熟悉舞台与剧场,是导演的基本工作。
教师准备有关“剧场”“舞台”的图片,供学生直观了解舞台与剧场的概念。
教师展示图片并向学生普及:剧场是观众观赏演出的场所。词源出自希腊文“Theatron”,意为观看的地方。我国原有茶园、戏楼和戏园等称谓,现统称剧场。

古代剧场遗址
教师应在课上告诉学生,剧场不仅具有空间意义,而且具有心理意义。剧场犹如一个磁场,观众和演员在此间相互作用,构成了紧张的、相互牵制的戏剧“场”。因此,当学生进入剧场时,应该有基本的观剧礼仪,尊重和敬畏剧场。
教师向学生普及舞台及观演关系的相关理论知识。
【舞台】stage
·含义
舞台指剧场中为艺术家进行创作和演员表演所提供的空间,是戏剧艺术做展示的平台,是导演创造完整演出艺术和演员创造人物形象的场所。
·类型
▶镜框式舞台:常见、传统的剧院都是这种类型。我国建筑台口一般宽14米、高7米。一般有乐池、舞台(主舞台和两侧附台:为了换景和演员串场,方便道具摆放)和后台,装饰上有大幕:舞台装饰部分(平开幕和升降幕)、蝴蝶(幕话剧演出用的很少,常用于歌剧舞剧中,从中线拉起,呈蝴蝶形状);边幕(上面的横梁、檐幕和侧幕),吊杆(分手动、电动,为悬挂边沿幕、灯光、近远景片等),廊桥(沿墙廊道,方便工作人员走动),台唇(大幕线边缘),以舞台中心线为界分为上场口和下场口,以及前区、中区、后区。
▶伸出式舞台:台口之外又延伸出的表演区域,呈“凸”字形。参与感较强。
▶中心式舞台:三面或四面观众,观众包围或半包围舞台。距离观众很近,参与感强。
不同的舞台样式决定不同的演出观演关系,了解、利用不同舞台空间,以便于更好地处理观演关系。
【观演关系】
“观演关系”是指由导演在演出艺术处理中创造并把握的,存在于观演空间内部的审美主体与创作主体之间的相互刺激、交流,共同并且同步创造出剧场艺术的相互依存的特殊关系。构成戏剧演出的基本要素是演员、剧本、剧场和观众。观众不仅是演出的对象,也是演出的参与创造者。观众参与演剧活动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封闭式参与与开放式参与。
【剧场】
剧场即演剧活动的场所。

剧场局部
剧场包括三部分建筑:
▶进行表演的地方——舞台或其他形式的表演空间。
▶观看演出的地方——观众席(包括池座、楼座和休息所)。
▶其他附属演出空间——后台(化妆室,演出人员休息、换装的地方)。
【舞台】

舞台正面
▶“基本台”——专供表演和装置景物。
基本台又称主台,是镜框舞台上放置主要表演区及布景的地方,往往紧贴镜框舞台台口的后面,特指舞台表演场所和布景区域内容。
基本台的宽度是台口宽度的2倍,深度是台口宽度的3/5~4/5,高度是镜框舞台台口的2~3倍,基本台的台仓视舞台结构需要而定。基本台上除表演区外还安装假台口、天幕、侧幕、天桥、吊杆、栅栏、天顶等设备,以及其他的备用设备,如防火幕、隔音设备、通信设备、音响等。
▶附台——供迁换景物。
附台指围绕主台而形成的紧贴基本台的舞台空间,是专为储存或安放演出中待迁换的布景、道具、乐器等演出用具的地方,也可以作为放置向舞台上投射的幻灯及放映机的地方。
好的附台,其总面积能超过基本台面积的2倍以上,最小的附台面积也应该有基本台面积的一半以上。
▶台仓——供安装机械设备、储放景物(往往位于台板下面或天幕后面),是指基本台的范围以内,舞台台板下面的空间。
在我国,台仓前部多用来安置灯光和音响效果控制间。
▶供装置固定设备——悬挂幕布、灯光和景物的“舞台上空”,包括空中方便工作的“天桥”在内。有的剧场还有“乐池”等。
▲舞台布景与灯光
教师指导
简单认识舞台布景:舞台布景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工作,通常会涉及建筑、材料、照明、科技及美学等诸方面。它的风格和形式对于一部剧作来说至关重要,能从根本上影响一部音乐剧的风格和样式。故导演和舞台设计师合作得默契与否,舞台布景设计得是否得当,常常会关系到剧作演出的成败。普通的舞台布景,只是布置舞台,装扮一下,让它和主题相适应。
简单认识舞台灯光:舞台灯光也叫“舞台照明”,简称“灯光”,是舞台美术的造型手段之一。运用舞台灯光设备(如照明灯具、幻灯、控制系统等)和技术手段,随着剧情的发展,以光色及其变化,显示环境,渲染气氛,突出中心人物,创造舞台空间感和时间感,塑造舞台演出的外部形象,并提供必要的灯光效果(如风、雨、云、水、闪电)。舞台灯光既是戏剧演出中的造型手段,也是导演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灯光技术的提高、科技含量的增加,激光、多媒体等大量使用,都会成为舞台的助力。作为导演,要很好地了解新的科技和技术。
学生刚接触到“舞台”这一概念,教师可选取相对简单的课本剧入手,以《黛玉进贾府》《杞人忧天》为例,学生熟悉各部门职责后,根据兴趣报名、建组。(教师可参考本教材《中外经典诗歌散文剧本改编精选》,选取感兴趣的课本剧进行排演练习。)
各组根据剧本,讨论所在小组即将要准备的内容及舞台呈现方案。讨论完毕后教师引导与完善。各组可设置一名负责人,记录本组分工。各小组课下根据分工,为后续的排演做准备。
◎导演漫谈
·导演:多种方法,无中生有
现在也有很优秀的演员,他们在演出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创造。但是,总体上来讲,导演的创造应该说是得到公认的。甚至比较极端的例子,在戈登·克雷[1]的方法下,导演把演员变成“傀儡”,绝对突出导演的创造,把剧本变成一个契机,甚至是一个小小的动因。导演是绝对主导,统领一切,指挥一切,去完成导演一家独大的整个剧目。
除了这种极端方法之外,在导演的过程中是可以有多种导演方法的。有的导演相对忠实于剧本;有的相对不忠实于剧本,只把剧本作为一个动因,只作为一个因子,把剧本作为一个支点,用它来生发自己的东西;当然也有一种是既忠实于剧本,又有自己的想法见解。这三种情况,每种情况或多或少,都是导演的二度创作所需要去解决的。
从这三种情况升华一下,我们会发现导演本质上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艺术创作作品的重新诠释。不管你是相对忠实于剧本的,还是完全不忠实于剧本的,或者是兼顾两者的,其实都是你在重新对过去的剧本进行一个你自己的导演诠释。
也就是说,它符合了一条现在新历史学的观点:一切过去的历史对今人来讲都是今天的。今天的人来学习它也好,研究它也好,重新诠释它也好,其实都是不可能同时空同一条河流——希腊哲学家早就发现的一种现象,就是现象不可能重新还原。过去了的他,已经“逝者如斯”,他已经过去了。
今人对过去的东西的重新呈现,已经表示过去的东西只是一个套子。它装的内容、装的核心的东西,已经是现在的了。所以,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
导演拿到剧本,他在二度创作的过程中,其实就是把过去的历史变成今天的历史,把过去的时空变成今天的时空。这个穿越的过程,或者说这种穿越的方式方法,里面蕴含着创造。所谓的创造,无中生有,就是神来之笔。
“无中生有”是什么意思?
我们当然不可能完全无中生有。任何事情都是螺旋回旋的,就像中国人说的“九九归一”,没有归零;六十四卦的最后一卦是“未济”——没有完成。你后面的开始实际上是过去未完成的一个新的开始而已,并不是你从零开始。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状态里面,你全新的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编剧的创造,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个中国人说的“神来之笔”,不是人来之笔,也是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名义说的,诗人是神凭附在你身上,不是你在说话,而是神通过你在说话。
正因为如此,一个好的作品,一个好的剧目,它要回到戏剧发生的源头,就是一切人类的演出也好,都是来自祭祀,来自献给神的一种状态。所以我也常说“戏是演给神看的”。你到山西观察每一个古老的戏台,你就会发现一个现象,这些戏台的台口对着的一定是庙门,一定是神像,中间有个坝子,这个空间是给人站着,或者说两厢坐着,看戏。古戏台的正对面一定是神,一定是庙。
古希腊戏剧也是如此。它的每一个戏剧的演出,包括它的戏剧节,这些戏剧的活动都是祭祀活动的一部分,以祭祀为核心,以祭祀神为轴,以娱乐人为它的附属附带的状态。
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戏剧发展到今天,它的一度创作也好,二度创作也好,它本身就自然地蕴含了这两者——就是既要祭祀神又要娱乐人,既要献祭给神,又要给人以“卡塔西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