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鉴赏《茶馆》

经典鉴赏《茶馆》

理论课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经典剧目的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内容提要

剧名

《茶馆》

编剧

老舍

导演

林兆华版

内容简介

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幻。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人间百态、沧桑变迁,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宫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作品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对祖传“裕泰茶馆”的惨淡经营,描写他虽然精明圆滑、呕心沥血,但终于挡不住衰败的结局,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走向。剧作在国内外多次演出,赢得了很高的评价,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

教师指导

教师询问学生《茶馆》在老舍的年代产生的意义和影响。

分析《茶馆》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人物性格,尝试说明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的原因。

课后作业

剧中最触动你的是哪个角色?为什么?

请在观剧后尝试撰写一篇剧评。

◎导演漫谈

·导演与场记:双高潮结构布局

有了这个场面图中人物上下场及行动示意以后,我要告诫大家,最好从高潮场面往回溯——溯,倒装着排演。就是高潮场面排出来了,有了一个最高调,再看看前面的调子,高高低低,别超过你的高潮场面,这个就不容易跑调,也就是“从高潮看统一性”,不会乱弹琴。就是你作为导演也好,作为这个场记也好,最好建议从高潮场面开始排。你这样导起来、记起来就会容易和前面衔接好,力度和调子均衡,演员更容易找到戏感,知道自己最后的高潮戏是个什么感觉,不会前面唱高调,到后面没劲了,弄成虎头蛇尾。业余剧社很容易犯这种问题。

各位,你有了这么一个相当于路线图的指引,然后你再从这个角度,去看我们导演的台本和场记本,你就会发现真的不容易。我看过不少台本和场记本,只要是大导演都这么玩儿,当然还有很多电影的导演,他玩分镜头剧本——分镜头剧本就是一个画面一个画面模块,蒙太奇,剪辑,组合,他们有时候把画面都画得特别好看,很有感觉。所以,干好一个活儿不容易。

另外,大家还可以记一下,一般一个比较饱满的大戏,比如我们过去一部大戏大约都是3小时,180分钟,现在观众肯定受不了。一般来说,一个大戏,不休息——幕间休息是干吗的,搞社交的。过去贵族们看戏,主要是来搞交际的,现在基本没这个需求了。现在演戏看戏基本上都不休息,直接90~100分钟,一个半小时左右,撑死了2个小时,120分钟,观众就很容易疲倦了。

再强调一下,我们每个场面要控制在5分钟左右,一般场面3~5分钟,重场戏8~10分钟,这些场面就足够了。这里面还有一个全剧的节奏问题。比如,如果是3分钟一个场面,那个节奏就会相当快。平均3分钟一个场面,10个场面就30分钟,30个场面就是90分钟,我们就要做30个场面。如果一个场面是平均6分钟,120分钟才20个场面,那节奏就比较慢,老戏,整个社会的节奏都比较慢,从容,但也拖沓。大家熬时间,现代社会就比较急,比较快,观众都看明白了,你还拖拖沓沓,生怕观众没看懂,那有的观众恐怕就要离场了。

也就是说,一个戏——当然有的一般场面可能短一点,有的重点场面可能会撑一撑,平均这么下来,我们一个大戏要做到20个左右的场面,就比较均衡。快快慢慢,观众能耐得住。曾经有的老戏一个场面做了15~20分钟,甚至更长的,说句老实话,那个戏再精彩在现代恐怕真就没人想看了,观众很容易疲惫。所以你们现在拿到传统的经典剧本一定是要删减的。但是导演怎么来学会删减剧本,怎么把剧本删减到90~100分钟?就是要控制好场面的时间。20个到25个场面节奏就相对紧凑,30个场面可能又太快了,呼啦啦地就走马灯了,但15个场面可能就拖沓了——这就是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个适度的长度。这个也是与时俱进的。但基本状态,就是人们欣赏戏剧的那些具体的硬指标,比如时长,还是需要调整的。古希腊雅典这种城市公民们欣赏戏剧,一出戏是80~90分钟,一般是做三联剧,中间有间隔,便于公民们社交,这也是幕间时间的最初状态。《俄狄浦斯王》有11个场面,90分钟平均下来就是7~8分钟一个场面。一般来说,一出戏90分钟戏里有10个场面。你想想看,90分钟戏10个场面,平均每一个场面9分钟,那有的场面肯定超10分钟了,那就比较难看了。而且10个场面也不太能成大戏。古希腊戏剧一出都是相对简略的,所以需要三联剧,也就是三出戏,三次高潮戏,联动起来,来把戏撑开。有同学问舞剧。我刚才说的是话剧。一般来说,小舞剧,或独幕舞剧,也要排到10个左右场面,才能基本构成一次起承转合。现代大型舞剧的话,一般都20个以上的舞剧场面,那个舞剧才是好看的。小舞剧如果只有10个左右场面,那个舞剧还只能是独幕剧的格局,大戏是不成立的。

怎么能够解决好90~100分钟的场面的布局?我来告诉大家,下面我来画一个强度和时间轴的关系图,横轴是时间轴,纵轴是强度的正弦波。比如我们可以从0甚至下面一点起始强度的部分开始起,然后承……它大概是这么一个曲线:开端(起),发展(承),第一高潮(转),下落(合),再起,再发展,然后,看看,还有一个高潮!第二高潮才是真高潮——这是真正大戏的双高潮结构。独幕剧单高潮可以,大戏必须双高潮,不然没戏。

大戏情节布局双高潮结构

这是我认为比较简单明了的大戏情节布局的曲线图——大戏的情节结构布局。第一个高潮的曲线可以缓一点儿,第二个高潮的曲线相对比较陡,“唰”就起来了。而且它一定要比第一个高潮的强度再强。这时候,一般来说,我们戏里就得死人——人物要过生死关。

比如,这是第一高潮,低一点,人还活着,但已经被折腾得够呛了,伤痕累累,七歪八倒,踉踉跄跄,趔趔趄趄……但还没倒,还不到足够的强度,观众还有期待;这是第二高潮,一定要超过第一高潮的强度和烈度,人物面临深渊,是死还是活,要是悲剧,那基本就死定了;要是喜剧,也得让他们蜕三层皮,要叫他们死去活来,喜出望外,死到临头居然活回来了,观众才会觉得过瘾——哇,好看!有戏!这个非常重要,大家记一下。

我来举个例子,很有意思的,电影故事片《拯救大兵瑞恩》。大家回想一下,就在你笔记本上画,自己想想剧情,照我这个图画一下,试试看。

米勒上尉组建小分队之前,那个开端,有个很长的说明段——为什么要去救这个瑞恩。因为一个搞后勤抚恤工作的秘书发现,他们家四个兄弟三个都没了,报告一层层上达到最高参谋长联席会议,也就是最高指挥部,说,我们得派一个小分队为母亲留下最后一个儿子。于是,这个任务就分配到一个小分队,叫米勒上尉领导的小分队头上。他就带着小分队,千辛万苦,受了无数折腾,大家都有点抱怨,纠结,唉,好不容易,找到瑞恩,第一个高潮。要你做编剧,估计就感谢这感谢那,十分感谢,回家吧,走咯!多圆满!可是,好编剧,没完,了犹未了。这个瑞恩说,我真想回家,可我没法走,走不了,兄弟们在这里,我怎么能走?然后,一段很安静的场面,记不记得有一个相对安静的一个落差过程,很安静……他们坐在一块聊天,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虽然到处都是断垣残壁,但是他们坐在那聊天,聊什么?各自的身世,人物的前世今生。注意,他前面不说,放到这里说。前面说就太啰唆,变成了“猪头”。他这里说,那就是“猪肚”,很丰满。

米勒说,我以前是个小学教师……很平静很安详很从容;瑞恩也说起自己……如果从情节上看感觉就没什么激烈的东西。突然,战斗打响,一直到最后,米勒死在瑞恩面前。

当然,这个最早的开端是年迈的瑞恩到公墓去,看望救他命的那个米勒的坟头,然后倒叙回去——几十年前的那一场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到第二高潮,米勒死了,结尾重新又回到公墓,但是时间很短,相对快地就结束了。

这就是典型的双高潮结构。其实“结构”“布局”的意思是我们主观地去布局结构的意思,人为地设计——这就是“创作”的意义所在,就是无中生有,人为地、主观地设计出来的。看看人类很多经典的剧目、戏剧影视作品,这种双高潮、多高潮的结构布局,比比皆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麦克白》《威尼斯商人》《牡丹亭》《西厢记》……太多太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们现在客观地去看它,分析这种双高潮、多高潮结构,就会发现,这种结构布局,基本是人类在戏剧影视类审美中所共通的。

至此,我们基本上就把导演要做的最核心的东西,给大家做了一个基础的展示。导演具有这样的观念、方法,去解决戏剧影视创作中最基本的基础问题。这些要具体落实下来,还需要整个导演组的组合拳,与各部门协调配合。所以,一般干导演的都是从场记开始起步,再到副导演去解决演员问题,最后到了导演阶段,去解决各部门相互配合问题,全面指挥。特别是场记还要负责什么?还要负责全部的排练的布局。所以从场记做起是最好的进入导演工作的门径。

当有了这些,包括舞台调度等,差不多我们就要开始进入排练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