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实操要素·导演构思
理论课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让学生理解导演构思的要求,学会导演的工作以及具备一定的角色构思的能力。让学生注意,作为二度创作的导演应该做到——在剧本严格制约下的自由飞翔,并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形式赋予自己的观念。
教学内容提要
▲导演构思
教师指导
教师询问学生对戏剧创作中的“二度创作”的理解。
导演构思是戏剧二度创作的中心环节。
导演构思是创造完整舞台演出形象的基础。
▲导演构思的基本内容
教师指导
让学生了解导演构思包含以下内容。
▶演出的现实意义和最高任务。
▶确定演出的形象种子(演出总体形象)。
▶确定对全剧演出的总体处理原则。
▶确定对主要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关系的解释和处理;确定主要角色的演员人选。
▶确定舞台布景和其他舞台美术因素(灯光、服装、化妆、道具)的处理原则,确定担任设计的人选。
▶确定全剧台词、歌唱、音乐和音响效果等听觉因素的处理原则,确定担任作曲和音响设计的人选。
▶确定形体动作、舞蹈和舞台调度的处理原则。
▶确定全剧演出的总体节奏和舞台气氛。
▶确定删改剧本的原则。
▶重点场次的预见。
以下附某校导演系毕业剧目《哈姆雷特》导演构思,仅供教师与学生参考。
做还是不做,这是个问题
导演系2008级本科班毕业剧目《哈姆雷特》导演阐述
一、剧本的思想立意和现实意义
《哈姆雷特》的魅力在于它的主题的多义性,这个多义性源自于它对人的复杂性表述。它为二度创作提供了对人物、对主题进行多种解释的可能性,这也就是不少导演为它所吸引,希望排演出他心中的那一个“哈姆雷特”的原因,其实就是借它来表达对人的认识,对生活的认识。
《哈姆雷特》其灵魂性的命题离不开“to be or not to be…”这一对人生的发问。做还是不做呢?如何选择呢?这样的“哈姆雷特”式的命题充满了人的一生与整个社会。但我们在不断地斟酌如何选择、如何行动、向左还是向右的时候,是否也该思考:常常都是什么放慢了我们行动的脚步?使我们不得不因为陷入理性的思考而变得步履维艰,又是什么不断地左右我们的选择,让我们变得谨小慎微?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下,知识分子是最犹豫不决的一个群体,有时甚至已经异化到了失去独立人格这一最主要的思想基础的状态,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悲哀。我们试图通过我们的演出,将知识分子的这一悲哀呈现出来,以提醒观众和我们自己:你面对选择时会怎么做呢?你能够坚持自己的思考吗?而且你能够将你的思考付诸行动吗?所以,我们将刻画出这样一个哈姆雷特来承载我们的这一愿望:他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他思考但他行动力弱,因为他在行动之前总在为自己找理由,其症结在于他思想的负担太重,他要顾及的东西太多;他在强权面前,不能够表示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只能利用自己的智慧与其周旋;在他母亲的身边,他也还是个没有长大的男人,虽然看上去很厉害,其骨子里是对母亲深深的依恋。
知识分子是伟大的,同时也是悲哀的,尤其当他在和强权对话时,多半是以他的牺牲而告结束,至多也就是同归于尽而已,就像哈姆雷特的结局一般,而且这时的他,已经是在用暴力对付暴力的手段了。特别是他最后将国王刺死,是一次理由充足的、忍无可忍的一击。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为哈姆雷特的悲剧找到了另一个注脚。
二、构思与表达
这次我们要彻底地运用表现美学的处理原则来处理整部戏,无论是表演,还是空间,抑或是声音。
我们的演出要把握住诗剧的风格特点和悲剧的体裁感,但演出的节奏不要沉闷和拖沓,“提速”的主要方法是加快情节的发展和段落的衔接紧凑。另外,我们将格外注意对节奏的处理,让演出呈现出鲜明的跌宕起伏,同时,这样做也会使这个戏更加富有诗的韵律感。
我们承认是在当众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不那么感动人,它不属于那种在情感上引起观众强烈共鸣的、煽情的、动人的故事,它是一个引起人思考、使人灵魂震荡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叙述是偏理性的,而它的吸引人之处在于行动(包括人物内部行动)的魅力,我们也将注意这个戏中诙谐和幽默的处理,使这个故事的色彩不那么单一。
(一)空间处理
平台与大屏幕结合构成我们的空间主体。
这次将使用大屏幕,它既要放映演员表演的视频,并与舞台上的演员表演结合起来;还要播放字幕,做转场的衔接和交代剧情之用。这样做一是为了强调表演,二是做到“无话则短”,并起到“间离效果”的作用。
我们借助转台来改变演出空间的形状,其主要不是为了告诉观众地点的变化,而是更多地出于造型及场面调度的需要,同时转台有助于段落和时空转换的迅捷。
我们将用黑白灰的色调构成这部戏的基调。“干净”“简约”“对比鲜明”是我们整部戏的追求。
(二)演员的表演
表演不要生活化,但真情实感和思维的逻辑依然是必须有的。要讲究台词的韵律和节奏感,讲究形体的造型和雕塑感。除了哈姆雷特的性格比较复杂外,其他人物要更加突出他们的性格中鲜明的侧面。诸如:
克劳狄斯的笑里藏刀——内心残忍而外表温和;
乔特鲁德的软弱而情感饱满;
奥菲利娅的清纯和活力;
霍拉旭的老实和忠诚;
波洛涅斯的狡诈和圆滑;
雷欧提斯的直率和火气;
罗森格兰兹的虚伪;
掘坟墓者的看破一切和“油腔滑调”。
(三)人物造型
我们的人物造型要追求类型化,要有现代感。但不要怪异,而且要通过某一个细节来点明身份。
(四)道具
不求时代的准确性,只求它的鲜明和一望而知。
(五)灯光
尽量不使用色光,在保证演员表演时使用照明灯的前提下,强调造型。
(六)音乐音响
不用客观的音乐音响,除了台上演员演奏的乐器和动作发出的音响,其余均为主观的处理。音乐采用选曲,不选用“大片”音乐,也不选用中国民族音乐,其作用一是营造气氛,二是延伸所要强调的思想。主观音响主要是为营造气氛,会有适度的夸张。
(七)关于剧本的删改
出于对主题阐释和叙事时间的考虑,我们对剧本做了大幅度的删节,并将某些段落的位置做了前后的调换与合并。个别台词因为难懂还做了替换。我们在排练中还将对台词进行适当的替换和删节,其原则是不影响语义,不影响诗句的韵味,同时做到让观众容易听懂。
总之,我们将排演出一台能够反映出我们对生活有所思考的戏,并用我们认为目前所能找到的最适合的形式。
“选择”是艺术创作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同时,关怀和表现处在选择中的人是我们永远感兴趣的。“选择”使得人物必须行动,而在这行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这也就是戏剧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我们有机会再次排演毕业剧目时,选择排演这出戏的另一个理由。
附:《哈姆雷特》演职员表
哈姆雷特 ×××
克劳狄斯 ×××
鬼魂 ×××
乔特鲁德 ×××
奥菲利娅 ×××
波洛涅斯 ×××
雷欧提斯 ×××
霍拉旭 ×××
罗森格兰兹 ×××
掘坟墓者 ×××
伶人国王 ×××
伶人王后 ×××
伶人新王 ×××
伶人配音 ×××
伶人弹奏 ×××
教士 ×××
视频设计、制作:×××
形体设计: ×××
音乐音响设计:×××、×××
道具: ×××、×××
服装: ×××、×××
场记: ×××
通过上述案例,学生需要掌握导演构思的基本要求。
▶教师可提问:同学们,你们现在了解导演构思的具体要求了吗?演员对于角色的构思和导演构思的区别是什么?请大家分组讨论,每组派出一名代表发言。
▶答案举例:导演构思是创造完整舞台形象的基础,是对未来演出的总体设想和预见;角色构思是演员角色性格塑造的前提,是演员进行二度创作的案头工作。
◎导演漫谈
·导演与管理:业余演出也应该要有专业的管理
导演和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事物的两个面。做导演,至少有百分之五十的精力要在管理上。导演需要管理些什么呢?首要的就是和场记做好沟通,并且要与各个部门进行协调。导演必须要把场记和舞台监督的工作结合起来,避免我们过去把这两者分开,最后舞台监督实际上做不到真正的舞台监督,只是一个催场的那样比较简单的工作。
这样,你的作品在最后呈现的时候,有一位称职的舞台监督来帮助你实现作品的整体性和常规性演出。导演的想法、场面调度和各种设计,才能保证其相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我们都知道,演出是人为的过程,每位演员不可能像机器人一样百分之百地按照规定动作来呈现。尤其是现代演出,非商业的前卫演出,即兴表演是一大特色。所以,任何演出在导演组完成首演后,无论是驻场演出还是之后的巡回演出,都会产生不同形式的变动。
让演出可复制,尽量在导演完成的基础上不走样,这是对舞台监督的考验。它也是自工业化时代以来演出的一大趋势。美国在这方面是做得很好的,因为美国有大工业基础,有观念,有实施,有经验教训。一般来说,相对自由的演出,很难做到像美国人一样严格地按照工业化方式去推行,例如百老汇的《狮子王》或者是《剧院魅影》,很多版本的演出剧团在全世界巡回演出,都相对统一,品质和规模都有严格的要求,并且能被相对严格地实施。不过,很多现代剧团的个性都很强,演员的个性也很强,相对来说,他们都比较自由散漫也比较即兴。美国确实是做到了大工业化的演出,例如《狮子王》这个剧目,我看过两三个版本的《狮子王》,有亚洲版、欧洲版等,每个版本都能做到比较一致,并保证它的演出质量。迪士尼演出也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化演出,在各个方面都非常严谨,让演出的每个步骤都能像流水线一样按部就班地进行。
我们的校园戏剧,实际上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但是,我们依然需要在管理上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来保证演出的质量。虽然校园戏剧是业余演出,但我们也应该要以正规的演出目标来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