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幕剧创作与演出(排大戏)
理论课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具备剧本分析、导演构思和创造完整舞台艺术形象的能力。
教学内容提要
▲多幕剧排演
在学生经过导演元素小品和导演剧本片段的教学后,就要进入多幕剧的教学阶段,俗称“排大戏”。这一阶段,由教师担任导演,指导学生完成在多幕剧中担任分场导演和扮演角色的创作实践。
教师指导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排戏经验和看法。
教师讲解多幕剧的排演流程。
选择剧本。学生商讨想要排演的剧目,也可以进行传统剧作改编或原创。
确定剧本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剧本分析,加强学生对剧本的解读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导演构思,这是多幕剧排演教学阶段的重点。教师要结合实践,带领导演组与各主创部门人员共同构思,讨论和确定舞美、音乐等具体处理方案,使学生体验与理解导演是如何对剧作进行构思的。
教师与导演组共同引导舞台艺术诸部门进行排练,整个排练包括速排、服道排、合成彩排。学生在排演过程中分析角色、进行形象构思,体验演员创作心理,感受各部门之间和部门内的合作关系。
剧目公演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听取观众的反馈和各方意见,并根据反馈和意见对演出进行修改与调整,对导演构思进行完善。
▲多幕剧排演的流程
教师指导
剧本分析阶段
导演构思阶段
排练与合成阶段
演出阶段
总结阶段
师生可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大戏排演。排演剧目可参考本教材“经典剧本附录”,也可以原创或者对经典剧目进行改编等。
◎导演漫谈
·导演:拓宽眼界,以本为本
拓宽眼界,扩展知识,剧组里的活儿什么都去做去干,这是做好导演的基本素质和门径。“你们只要听了我的课,我都打80分。如果你想要拿90分,对不起,我建议你去另学一门,别在我这儿拿90分,没意义。”这个话是我刚从四川到上海读书时,某位教师在课堂上讲给我们听的。到明年已经是我们班入校四十年了。那几年的学习生活令我印象深刻,因为他告诉我一个学习的方法:别把某一门功课做满,要把学习的触角撑开,多学点别的,才是窍门儿。我在省艺校学了三年表演,到上海后就不想读表演系了,就读了文学系。
那时候我们真是幸运,学校里学生少教师多。十多个教师围着十多个学生转,一转四年才招一级,毕业一届才招下一届。后来都没这么做了,成本太高,需求也增大了。那时,我们那个班搞教学试点,一二年级就回到了所谓的欧美体系,不分专业,什么都学,表演课、导演课,连舞台美术课我们都上。当然,主课还是戏剧文学。这还真是培养了一批“全挂子”的学生,但也不能说你本科毕业以后就什么都精通了,然而却给我们班同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相对好的基础——跨专业,底面积大,才能垒得高。现在我们班有知名的导演,能干的制作人,还有搞文化旅游类企业的,都还做得不错。
那个时候的大学,同学之间年龄差距都很大。我和另外几个同学是属于年纪比较大的,我们班年纪最小的同学是17岁,我读大学的时候已经27岁了。年龄的参差不齐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很多养分,因为不同的年龄段的视野是不一样的,这给了我们很多刺激。
大学给了我很多知识,泡图书馆,借阅各种书籍。有的书认真看,有的马马虎虎看,都有意思。毕业以后,其实我有很多机会去做别的事,但我都浅尝辄止,没怎么深入,都觉得不怎么好玩,没戏剧有意思,最后还是回到了我的本科专业。所以本科叫“金本科”。现代大学很强调“以本为本”,就是以本科教学为本。一个大学要先把本科做好,才能为研究生、博士生打好基础。学专业更是,要本科基础好,那才叫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