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剧本排演范例
※授课方式
理论课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熟悉排演剧目的流程。
教学内容提要
在本节课中,本教材将以排演剧目《茶馆》为例,向师生提供剧目排演范例。正式排演一般要经历以下流程:分角色初读剧本并进行排练。排练分为速排、服道排、合成彩排等阶段。
▲朗读剧本
教师指导
教师带领学生读剧本,初步了解《茶馆》的故事,要求学生结合所学课文,明确剧本中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中心事件、矛盾冲突。
▶初读剧本主要目的在于对剧本获得一个概括的印象。因此,必须像一位普通的读者一样,不带主观意念和意图,只带有客观感受。
▶《茶馆》全剧共三幕,分别截取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展现出气势庞大的历史画面。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问斩后不久。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此处:信洋教的小恶霸,倚仗洋人,神气十足,连官府也怕他三分;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请来官方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吃朝廷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人生活奢华,而且还可以用高价买来妻子;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常四爷谈国事被抓;秦仲义雄心勃勃兴办工厂,工业救国。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传统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的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第一幕是全剧最凝练最集中的一幕。没有中心故事,只有一些零星的事件,再用茶馆老板王利发将它们贯穿起来,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必然灭亡。
第二幕的事件发生在民国初年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此时与第一幕相隔十多年,经过停业改良的裕泰茶馆准备开张,王利发与妻子抱怨生意艰难,时局混乱,茶馆前景黯淡。这时巡警来向王利发讨要公粮,王利发交不出,只好贿赂巡警。一群大兵来到茶馆闹事,王利发又送钱打发了他们。以卖菜为生的常四爷说起自己十多年前只因说了“大清国要完”这句话,就被抓去坐了一年多的牢,并述说了自己十多年来的经历。特务宋恩子、吴祥子要检查茶馆后面公寓里住着的学生,王利发阻止他们,无奈答应了每月给他们送钱。十多年前被刘麻子卖给庞太监做老婆的康顺子,带着养子康大力找到茶馆,见到刘麻子要跟他算账。原国民党议员、旧民主主义者崔久峰既不满现实,又悲观失望,对王利发说“中国必亡不可”。刘麻子贩卖妇女,为两个逃兵说媒,宋恩子、吴祥子以抓逃兵为名,把逃兵的钱全部拿走,并抓走刘麻子充当逃兵交公。
第三幕事件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日本侵略者刚刚投降,国民党就进了北京城,国民党特务与美国兵四处横行,市面一片混乱,民不聊生。裕泰茶馆也已败落不堪,难以维持。希望改良的老板王利发想聘女招待,以此来支撑老字号茶馆,但都无济于事。茶馆帮佣康顺子的养子康大力,到北京西山八路军游击区参加了革命,反动势力到茶馆逼迫王利发,要他交出康大力的母亲康顺子,否则砸掉茶馆。王利发被逼得走投无路,把儿子、媳妇、孙女送走去投奔康大力,自己与被国民党没收了一切产业的秦仲义和以卖花生豆度日的常四爷,一起聚集在茶馆里烧纸钱,为可悲的自己,也为那个该诅咒的时代送葬。当沈处长带大批人马来霸占茶馆时,王利发在后屋上吊死了,茶馆与他一起,被旧时代埋葬了。
学生分组
教师协助学生分组。分组原则:学生自主报名,教师根据人数调整,建议将全班分为几个固定小组,每次职责轮换。
▶导演组
主要负责分析剧本、分配角色、确定舞台美术及音乐设计方案、指导演员表演、舞台合成、彩排。导演工作前期可由教师担任,待学生熟悉后再逐渐加入。
舞台监督:负责掌握舞台艺术各部门的总体组织与管理工作。如排演初期要熟悉导演计划,舞台合成后,接过导演手中的全部演出任务,执行演出期间舞台和后台的一切组织、管理工作。由学生担任舞台监督,配合及辅助导演完成相关工作。
场记:在排演过程中负责记录的成员。负责记录排演中导演的解释与要求;导演对剧本的分析;导演对舞台工作部门的要求;重要的舞台场面的调度处理;导演对效果、服装、化妆、灯光变化、开幕与闭幕的具体处理;排练中各场的进行速度和演出时各方面的意见;收集和保管演出时的文献资料;建立剧目档案等。
舞台监督与场记这两个岗位需要由学生担任,自始至终与导演共同承担排演工作。工作内容根据学生年龄不同给予一定的简化。
▶演员组
为避免突发状况,教师将演员分为A、B组,分别轮流进行排练。最终可根据排演效果,合理安排时间,两组分别汇报呈现。
演员们分别扮演剧中王利发、唐铁嘴、松二爷、常二爷、李三、二德子等。学生分配角色后,主要负责根据规定情境进行人物分析,并最终把剧本中的文学形象创造为舞台人物形象。
规定情境是人物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在这个特定环境中的人物行动和人物的心理生理状态,已经发生的事实、事件、情节以及导演所做的必要补充。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规定情境的重要性,它是导演启发演员的工具,也是演员在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道具组
主要负责准备排练所需道具,如王座、佩剑、道具首饰、配饰等(鼓励学生手工制作)。还应承担排练及演出时上下场的道具撤换安装。
制作道具时,教师引导全班同学集思广益。收集生活废品进行二次利用,通过自主动手创造所需道具。教师应把握每次制作道具的机会,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空间。
▶服装组
主要负责根据剧本准备服装,如晚清时期服装和民国初年服装(鼓励利用废旧衣物进行改装)。
▶化妆组
主要负责按照角色的身份、年龄、民族、性格等因素塑造角色的外部形象。
▶灯光组
主要负责运用舞台灯光的手段配合演员表演,塑造舞台上的视觉现象。教师可根据实际演出需要自主安排灯光,日常排练不做具体要求。
▶音效组
主要负责收集制作音乐、音响、音效等推动剧情发展或渲染某种气氛。如宫廷音乐、紧张的音效、马蹄声等。
▶宣传组
主要负责通过不同方式让大家知晓表演时间、地点。如教师引导学生制作宣传海报、绘制戏票、制作节目单及邀请卡等。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剧本之前,教师应先熟悉剧本。请参考本教材导演部分教学法,掌握基本的导演工作。
第一节课,教师带领同学分组,熟悉岗位职能。教师培养学生剧组意识。一出大戏顺利排演需要全班同学齐心协力,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每个学生除了承担表演任务,其余时间也是剧组的服务人员。
▲速排
教师指导
教师检查各小组工作进度,是否将所需道具完成。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剧本和人物分析:剧本分析是二度创作的基础,能否正确进行剧本分析是能否成功进行二度创作的关键,它为将要进行的导演构思、角色构思做好充分的准备,是二度创作的最初阶段。例如:
▶王利发:精明、有些自私,但是心眼不坏。这应该算是个很诚恳的评价。子承父业,能在乱世中延续老茶馆的生命,这就对茶馆老板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秦仲义:民族资本家。第一幕登场的时候,只有二十几岁,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势衰落,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足可以“富国裕民”。他错了,抗战刚结束,他的产业就被国民党政府没收了,当局不但没有接着好好办厂,还把机器当成碎铜烂铁给卖掉了。眼看着工厂变成废墟,秦二爷痛心疾首,怨气冲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他的人生结论比王利发的还惨:“……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秦仲义有过比王利发大得多的生存能力。他立志变革中国现实,可是,他的人生也没能逃脱世道的钳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传统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给他留下一丁点儿施展的空间。何况,他自视高人一等,跟大众无法沟通感情。他在黑暗岁月里单打独斗了一辈子,终于惨败下来,也是必然的。
教师根据剧本中的舞台提示,帮助每个学生明确角色上下场和台上的走位,进行初排搭架子。其中舞台调度是需要从初排阶段就要进行严格要求的,是需要教师(导演)进行设计的。舞台调度必须要有意图,不能全靠偶然性来产生。
★舞台调度是舞台行动的外部造型形式,是人物行动的外在状态,是人物与人物、人物与舞台空间之间构成的不断变化的组合,是使戏剧冲突视觉形象化的具体手段。
如果你是导演,你准备怎么完成与舞台美术部门的合作(舞台布景、灯光、服装、化妆)?
你准备怎么完成与观众的合作?
学生动作
学生根据分工完成工作,在课上与教师进行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进行人物分析,理解人物性格。
学生根据剧本和教师指导,记住自己的舞台走位和上下场。
★学生本节课程主要是对于《茶馆》剧本排演框架搭建,根据进度在1~2个课时内要形成一个初步的排练框架,教师可督促学生在课下完成。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剧本时应尽量保持客观。
▲服道排
课前作业
完成剧本速排。
教师指导
教师让演员组上台展示,道具、服装、音效组配合。要求脱稿,检查课后练习成果。
教师在排练过程中随时叫停,细抠每一个表情动作以及舞台调度。再有经验的学生(演员)也无法看到自己的表演,此时教师应发挥导演者的镜子职能。教师需给出明确指示,如情绪再激烈些、动作收一点、注意不要背台和偏台等。
分幕分场细排,演员穿服装、持道具,找准每个人物语言不同的语气和状态。
以下节选自经典剧本《茶馆》第一幕。
【唐铁嘴趿拉着鞋,身穿一件极长极脏的大布衫,耳上夹着几张小纸片,进来。
王利发:唐先生,你外边遛遛吧!
唐铁嘴:(惨笑)王掌柜,捧捧唐铁嘴吧!送给我碗茶喝,我就先给您相相面吧!手相奉送,不取分文!(不容分说,拉过王利发的手来)今年是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您贵庚是……
王利发:(夺回手去)算了吧,我送你一碗茶喝,你就甭卖那套生意口啦!用不着相面,咱们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由柜台内走出,让唐铁嘴坐下)坐下!我告诉你,你要是不戒了大烟,就永远交不了好运!这是我的相法,比你的更灵验!
【松二爷和常四爷都提着鸟笼进来,王利发向他们打招呼。他们先把鸟笼子挂好,找地方坐下。松二爷文绉绉的,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画眉笼。茶房李三赶紧过来,沏上盖碗茶。他们自带茶叶。茶沏好,松二爷、常四爷向邻近的茶座让了让。
松二爷、常四爷:您喝这个!(然后往后院看了看)
松二爷:好像又有事儿?
常四爷: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
学生动作
学生对之前搭架子部分进行回课展示。
学生与教师一起探讨表演细节,完善表情动作及肢体语言。其余演员在教室内自寻空地进行排练。
学生根据自己所在小组(服化道)参与细排。
★服道排部分是剧本呈现的关键环节,教师需要通过自己对剧本的理解,发现问题及时叫停,帮助学生把握表情动作。
场记及舞台监督需要对导演的特别强调之处及重点场次做出记录,及时反馈给剧组各个部门。
服道排工作是分段进行,教师注意把控课堂,没有参与细排的同学为服化道组成员服务,抑或安排在课堂角落自行对台词走位,不要让学生无事可做。尽量2~3次课完成细排工作。
▲服化道排
课前作业
服装、道具各组准备好自己的工作成果。
教师指导
服化道排即是在合成之前,先应在排演场中进行连排,把已排的戏连起来,做几次连贯性的检查。连排是发现问题的阶段,导演应与各个小组做好沟通与配合,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我们也可以把服道排和服化道排看成一个大的阶段,在课程彩排前完成,在“假装·模仿·扮演”中的剧目排演板块统称为服道排。
服化道排时要注意舞台上场口和下场口的区别,避免正式演出时出现混乱。
《茶馆》连排时需要从第一场开始一次性演完,导演(教师)发现其中出现的问题;舞台监督配合调整,场记记录问题和修改方法,帮助演员不断完善表演以推进演出顺利进行。
教师检查每一幕每一场的排练情况,及时做出调整。
教师要让学生全程演完整部课本剧,中间不出现停顿。
所有服化道灯光、舞美、布景、音效同步展示,不断地进行磨合,达到每一个定点和时间节点无缝连接。
学生动作
学生进行整部剧的呈现。
学生每次排练后,根据排练记录总结自己的表演,进行改进。
★连排是一遍一遍地对整个剧的完整排练,这时候节目应该已经完整成形,教师和学生在排练中发现问题进行适当修改。
▲制作与合成
课前作业
服、化、道各部门准备好自己的工作成果。
教师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召开制作会。会议开始先由各剧组负责人做设计阐述,介绍剧组的剧目以及各组员的工作分工,主持会议议程并指定专人做好会议记录。
▶记录内容:各剧组安排负责记录的学生,主要记录各部门设计师对布景、服装、道具所提出的要点和制作的特别要求,还要记录其他参会人员提出有关制作的问题。
▶导演组:导演构思中需要对人物形象有相互关系的解释与人物形象的处理提要。阐明谁是主要角色,谁是次要角色以及一般角色。这些人物各在剧本中占据什么位置,各个人物又应占什么分量;可以把剧本分析中对人物分析的情况,择要分别加以说明,并画出人物关系形象系统图,才不致产生混淆。
以《茶馆》为例。
剧本以茶馆为舞台,在三个历史断面上对社会世态进行展览性的描绘。全剧不是以一人一事为主要线索构成贯穿始终的情节,而是以人物带动故事,把众多人物的生活片段巧妙地同作品的主题罗织在一起,组成若干幅时代的剪影,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反映纷纭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风貌,表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全剧的整体冲突是人民与旧时代的矛盾,因此剧情发展的动力不在舞台上的戏剧冲突,而在茶馆外大社会的风云变幻。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成为独立的故事线。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从青年写到老年,次要人物刘麻子、唐铁嘴、吴祥子等则采用两代相承的写法,每个人都说自己的话,做自己的事,而又都与时代发生深刻的联系。所以,以刻画人物取胜是《茶馆》艺术结构的生命所在。
▶道具组:尽量以手工形式和废物利用的创作方式制作茶壶、椅子等,在排练及演出上下场时负责道具的撤换安装。
▶服装组:设计和选购晚清时期和民国初年的服饰(鼓励利用废旧衣物进行改装)。
▶化妆组:主要负责按照各个角色的身份、年龄、民族、性格等因素塑造角色的外部形象。
▶灯光组:主要负责运用舞台灯光的手段,配合演员表演,塑造舞台上的视觉现象。教师可根据实际演出需要自主安排灯光,日常排练不做具体要求。
▶音效组:主要负责收集制作音乐音效来推动剧情发展以及渲染气氛。
▶宣传组:主要负责通过不同方式让大家知晓《茶馆》表演时间、地点。可通过制作宣传海报、绘制戏票、制节目单及邀请卡等方式进行。
完成服装、道具、音效与表演之间的衔接工作,检查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到位。
学生动作
学生对之前搭架子部分进行回课展示。
学生将制作会记录的内容进行查漏补缺,运用到合成排练中。
学生进行带服装、道具的排练,各部门相互磨合,精益求精。
★合成部分要求学生对服化道以及音效灯光舞台布景等进行整合,形成一个能够完整在舞台上呈现的剧目。演员、导演、编剧、灯光等综合创作部门通力合作,统一为最终的演出效果服务。
▲彩排
课前作业
服化道各组准备好自己的工作成果。
教师指导
教师提前确定演出场地。
教师严格检查各部门到位情况,邀请内部观众等。
教师提前向学生传授剧场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体会剧场与普通排练厅的异同。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确定好上场口与下场口。使学生熟悉剧场,对演出艺术完整性的实践有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
教师再次确认人员分配情况,在彩排《茶馆》时需着重注意演员是否在规定情境中,与其他部门配合是否衔接恰当。
学生动作
学生熟悉场地,熟悉上场口与下场口。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舞台定点。
在演出舞台进行至少一次的带妆彩排,根据问题及时做出修正。
★彩排主要是要让演员确定现场舞台走位,教师和学生要对每一个步骤都心中有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保证每个部门的每一个人都清楚自己的工作位置和任务要求,熟悉每个流程和每一个定点。彩排时应邀请内部观众进行观看。
★合成制作与彩排可以划分为一个阶段,在“假装·模仿·扮演”中的剧目排演板块称为合成彩排。
▲演出
课前作业
服化道各组准备好自己的工作成果。
教师指导
教师安排提前邀请各任课教师及家长参与,共同检验戏剧课程成果。
教师带领各部门,再次检查所需布景道具是否准备就绪、完好无损。
教师为学生打气,带领学生做好演出准备。
学生动作
学生准备好自己所需的道具。
学生放松心态,做好上台的准备。
各个部门成员相互配合,完整地完成课堂汇报内容。
演出注意事项
集中注意力,不能偷看台下观众,不能笑场。
不要用力过猛、抢戏,更不能妨碍别人动作。不要背台、偏台以及挡住别人。
演员应随时注意与对手调节音量的高低。
如果出现错误,需要镇定地进行补救,且不能让观众感觉出异常。
舞台监督一定注意前后台衔接。
若在教室进行汇报演出,注意收起教室桌凳,避免磕碰受伤。
★演出结束后,召开演后谈。教师及学生对整个排演过程进行全面总结。通过总结使学生对这一阶段创作实践的收获与不足,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并听取来自不同观众的意见;在复排时及时调整,做到“常演常新”。
◎导演漫谈
·导演与场记:从《河图》看舞台布局
我要用中国易学的方式告诉大家,怎么做好导演的舞台调度图,场记要特别注意。
中国古代很重要的两幅图,一幅图叫《河图》,另一幅图叫《洛书》,统称为“河图洛书”。中国有句成语叫“九五至尊”,如图所示。如果把这幅图看成北京城的布局,1就是永定门,5就是太和殿,9就是景山公园。中轴线上最贵重的位置就是5和9。不仅是北京,成都、西安、大同等很多中国古代城市,都是按照这些数字格局来进行布局的。另外相对有趣的是,北京的地铁2号线是沿着二环路布置的,围着北京的老城墙,也是这样的布局,只是修的时候很神奇,东南方向6会凸出来些,西北方向4要凹进去点儿——这叫阳凸阴凹。[8]

河图——舞台布局
按照《河图》去看舞台布局,就能很清晰地看出哪个表演区是最重要的——自然是中轴线上的三个区位,特别是5,英雄人物或主人公一定在这个位置上。当你想要人物更逼近观众的时候,就可以调动到1的位置。根据现代的舞台布局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3是上场口,7是下场口。中国戏曲舞台上,最早是从4上场,2下场,这叫“出将入相”。
更有趣的是,在《河图》中,横竖斜不论从哪个角度,三个数字相加都是15,这也被称为“一五”。中国人的数字比较神奇,宋代以前中国没有零的概念。甲骨文中十写作“丨”,就是把这个横着的“一”竖了起来,这就是成语“九九归一”的典型诠释。九九不到十,不满,而是又回到原来那个一。《河图》的舞台布局也是没有零的,全部都是“一五”的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