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鉴赏
理论课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阅读与鉴赏,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剧本解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内容提要
▲阅读与鉴赏
学生的阅读量与阅读水平,通常与学生的创作力和想象力成正比。阅读与鉴赏经典,是学生学习编剧技巧的重要渠道。该阶段的训练既可以使学生打开眼界,也可以为今后学生进行自主创作积累素材。
课堂导读
教师可选取经典作家(如契诃夫、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的写实主义作品,这些作品所塑造的“典型时代的典型性格”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亦可兼顾一些形式和思想上富有特色的作家的作品(如迪伦马特、梅特林克的剧作),开阔学生的视野。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一般要求简明扼要地综述剧情,了解戏剧结构,分析主要人物、主题思想、艺术形式上的特点及个人体会等。读书笔记注重个人体验和形象思维,要排除理念先行的干扰。此外,撰写读书笔记还需了解剧作家的相关资料与相关写作背景,帮助读者更加透彻、深入地理解戏剧文学作品。
读书笔记范例
《龙族》观后感
张晓娟
有时我在想什么样的小说算是好小说,是宏伟的世界观,是精彩曲折的剧情还是优美有趣的文笔。这些在我看来只是非常通俗的判断标准,而我认为的一部好的小说,是看他的人物是否让你心动,是否让你有种感同身受的感觉。《龙族》便是这样一部好的小说。
《龙族》的世界观可以说非常通俗,通俗到不只国内,国外都能找到许多跟它相似题材的小说,比如《哈利·波特》,而它的主角也非常符合热血玄幻题材的“三一律”规则,“身世一般、废材体质、隐藏力量”,这在外人看来真的就和普通的那种废材主角升级没有两样,就连结局似乎都能猜到一样。但如果你真的这样以为,那你就错了。
这部小说的主角是一个叫路明非的小伙子,忽然间收到了一份来自国外“卡塞尔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在这个学校里他知道了世界上有三个种族:最普通的人类、人类与龙族的混血种,以及龙族。而在我们自以为了解的世界历史上,到处都存在着龙族的身影。在这里他结识了以前的高级学长楚子航,风骚有钱的意大利中二帝凯撒·加图索,漂亮霸气的师姐陈墨瞳,留级8年的败犬师兄芬格尔·冯,优雅风骚的校长希尔伯特·让·昂热,总是邋遢万分的西部牛仔样的副校长弗拉梅尔,以及自称是他弟弟的神秘少年路鸣泽。
在《龙族》的世界观中,这个世界曾经被一群龙统治,它们历代的王都被称为黑王,而在三种族中,龙族和混血种一直是势不两立、水火不容。龙族是永生不灭的,但混血种不行,他们的身体里有一半人类的基因,所以他们和人类一样,要面临生老病死。混血种们为了对抗龙族,建立了第一个屠龙学校——卡塞尔。来自世界各地的混血种们受到自身血液内部的影响,聚集在这里,他们接受训练,为的就是能和不知什么时候会苏醒的龙族对抗。
而我们的主角路明非跟其他的热血主角不一样,在这里他从来都是一个胸无大志的平常人,即使有可以帮他开挂的小恶魔路鸣泽,但他从来都没有变成过一个他梦想中的英雄。他喜欢玩游戏,喜欢吐槽,喜欢说白烂话,即使被别人骂成是废材一无是处,但他仍然装作不在意地活着,他活得小心翼翼,心底的黑暗深渊到底有多深只有他自己知道。在这个精英多如牛毛的卡塞尔学院,他虽然被冠以“S”级的称号,但他却没有作为“S”级的勇气,他被别人嘲笑,被别人不信任,即使他为了他的师姐、他的师兄失去了一半的生命,也没有人知道。他默默地隐瞒着这些事情,将自己封锁在狭小的空间里。就像以往的我一样,我们都是相同的人,默默承受着一切,看着别人欢声笑语,自己却只能躲在阴暗的空间里孤独一人。我们活得自卑又弱小,别人施舍于你的一点米饭,你都会对他感激涕零。所以我喜欢龙族,就是因为我在路明非的身上看到了我以往的影子。
《龙族》不只人物深得我心,它的剧情、语言风格同样完美。可能是因为作者和南派三叔是好朋友的关系,他们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类似,都是那么幽默风趣,又不会让人觉得突兀。这部小说在发展故事上并不是直接解开,而是一步步,从小到大,一点一点地揭开这个世界的最终本质。为什么混血种和龙族总是势不两立?为什么我们自以为强大高贵的龙族,却比人类的小孩还悲剧?为什么陈墨瞳要说自己的父母死了?路明非的身份究竟是什么?路鸣泽是否真的存在?需要我们读者去发现去解决的问题堆积如山,却并不会让人觉得厌烦。它的结尾可以说是有千种可能性。不像我们平时看的偶像剧、言情剧或者一成不变的玄幻小说,只需要看几集就能大概了解它讲的是个什么故事,结局怎么样,等等。所以这些电视剧和小说很难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也非常棒,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都非常鲜明,会让人产生一种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站在你面前的感觉。比如说,路明非的高级学长楚子航:他被称为杀坯、人型机器、冷漠面瘫,这样的性格会让人觉得楚子航就是一个战斗力爆表、忠心的杀人武器。但现实并非如此,除了以上这些表面的特点,他本身是一个私人感情浓厚的人,他会为了复仇不停地磨炼自己,他会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就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他不是只有正义的一面,相反他的个人感情浓重。
在这部小说中,主角们从中国三峡水库转战日本东京,再转回意大利,除了本身的曲折剧情,还融入了当地的许多特色,比如他们在日本的时候,作者用了两本书超过百万字描述这场世纪之战,其中他运用了日本的神话故事高天原,介绍了许多的日本风俗穿插其中,更让读者觉得他们身在日本的真实感,这是很难得的。在一部小说里,场景一般是非常片面的,需要靠读者们根据作者的描写来想象,但一般是不达深意的。而在《龙族》中,作者江南为了避免这一点,在场景上很少描述,却是通过日本本身的鲜明风俗将读者带入其中。
《龙族》的谜在我看来还没有解决,我也愿意这样一直去不停地完善自己的猜想。但我仍想对路明非说,请坚强一点,靠山山倒,靠人人走,最终靠的永远是自己。努力去活吧,即使你的人生都是一堆垃圾,也请好好地活下去,人不会一辈子都走霉运的,总有一道光明会在前方等着你。
愿你能同我一起等到那一天。
※点评
文章开头摆明观点与感受,剧情概要简明扼要,写作思路清晰,对于人物分析比较立体,有助于学生建立基本的人物构想。在场景分析上,对于细节的把握十分客观,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
课堂作业
▶学生撰写读书笔记,教师对学生作业进行修改。
◎编剧漫谈
·编剧剧本与导演台本
▲导演台本
好导演的台本是怎么样的呢?剧名、人物时间、地点你都可以不管,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下面这个表格里的内容。
舞台剧导演台本
剧名

△第一栏:场次
比较典型的现代演出的大戏,大约90~100分钟,导演要在这段时间内分出20个左右的场面,平均一个场面约5分钟上下。
△第二栏:内容(事件)
这些场面有哪些内容?就是戏剧事件。我们把它拎出来,变成最简略的一些事件说明。
△第三栏:人物关系(情节)
拎出这些事件的目的是什么?是要把人物关系拎出来。目的:人物性格在关系中的状态。
△第四栏:台词(行动)
相关情节中人物的台词,特别要注意台词中所蕴含的人物的行动。
△第五栏:Cue点(调度、景、光、音、综合)
Cue来源于法国,有“信号”“队列、序列”“台球杆”“信号(剧场)”的意思。在使用中逐渐演变成英语中常用的“提示”“暗示”等意思。
要解释这个词,需要回到源头上来:Cue为“提示”的意思,在舞台上,这个“提示”指的是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再提一个问题:舞台上为什么需要“提示”?
答案一定是“变化”——灯光强弱虚实,音响渐起渐弱、突起急停,舞美布景道具迁换,服装更换,演员上下场等都是“变化”,要厘清并最终能管理舞台上如此庞杂的“变化”,舞台监督必然只能通过“提示”相关负责人来实现和保障演出的顺利进行。
这个“提示”也就是指:舞台监督在演出过程中,对既定发生的(各类)“变化”,向相关负责人发出“准备(变化)”“实施(变化)”等指令的节点。
我们往往在看戏时会有这样的感觉,某一个场次穿插得很不舒服,即演员没有场次感。为什么演员没有场次感?是导演没有把场次分出来,没有到位的导演状态。一部戏如果一个场面超过5分钟,且不是特别精彩的话,现代的观众会疲倦或者眼神就跑了。一般来说,20个左右的场面(5×20=100分钟)才能把一部好戏撑住。场面少了就变成独幕剧或单本戏,多了就又变成像我们所说的宏大剧目,比如大歌剧,一唱就唱三个多小时,过去《雷雨》一演就演三个半小时,现代观众不可能受得了。
所以,你要改编类似《哈姆雷特》《屈原》《牡丹亭》等经典剧目作为校园戏剧的大戏,那你改编的剧目演出时长就要控制在90~100分钟,每一个场面控制在3~5分钟,个别重要场面可以撑到10分钟左右,比如《新编潘金莲》中武松要杀潘金莲的场面,就可以撑个10分钟;像张大户的场面3~4分钟足矣,你去啰唆6分钟,那就不好看了。
这里的场面指的是明场,不是暗场。明场就是人物关系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中,通过某个事件发生了变化,展示了人物关系的戏剧性场面。就像音乐剧电影《悲惨世界》里的那些过渡性场面,不需要去展示。比如冉·阿让偷了教堂里的银器被警察抓住一样,至于中间怎么抓的,不需要再去展示,没有意义。
作为导演,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分场次、分场面。这和编剧的场面是不一样的,这个场面是二度创作,不是编剧的一度创作。从剧本或者小说变成导演台本都可以,正常来说,最好是从小说先变成文学剧本,再由文学剧本变成导演台本。也有个例,直接从小说跳到导演台本,没有一度创作的编剧的创作,对导演的编剧能力要求就比较高。小说和剧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在把诗歌、散文等改编成课本剧时,可以先做个导演台本的格式出来,再把它变成文学剧本。按正常逻辑或倒过来都是可以的,先有导演台本的优势就是它会把原文本很多的精髓展示出来。大家将《静夜思》《杞人忧天》《狐假虎威》《黔驴技穷》《将进酒》《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灰姑娘》等这类经典文学作品或者成语故事改编成一个剧目,用这种方式来玩一把,你会发现用这个方法,剧本比较容易立起来,你心里的每个场面都是有数的。
从编剧的角度写文学剧本,不需要把提示写得详尽。比如曹禺的剧本,提示写得特别详尽,这没有必要;莎士比亚的剧本提示就写得非常简略。欧美有这个戏剧传统,这样出来的东西反倒是容易激活现代编导的想象力,打开脑洞,与时俱进。
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可供大家操作的从文学剧本到导演台本的一个过渡。
【注释】
[1]“卡塔西斯”(katharsis)并不是亚里士多德创造的词汇。在他之前,毕达哥拉斯学派、恩培多克勒、高尔吉亚包括柏拉图在内都提到过“卡塔西斯”。在亚里士多德和之前的古希腊时代里,“卡塔西斯”主要是作为医学术语和宗教术语而广为流传,所以他们提及的“卡塔西斯”的含义仍在此列,主要是和宗教术语相关。在古希腊奥菲斯教中,“卡塔西斯”(净化)指为了使灵魂得到净化,采用清水净身、戒欲驱邪等教仪。而作为医学术语的“卡塔西斯”,其含义指宣泄,即借自然力或药力将有害之物排出体外。
[2]明万历年间,戏曲界同时出现了汤显祖和沈璟两位大家。他们之间,在戏曲创作及其有关理论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甚至达到针锋相对的地步。后人称为“汤沈之争”。因为汤显祖籍属临川,沈璟乃吴江人氏,各自拥有一批遵奉者,所以戏曲史上又名之为临川派与吴江派的论争。
[3]《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此画绘写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即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整幅作品线条遒劲流畅,工整精细,构图富有想象力。
[4]在《陌上桑》中,有一位名叫秦罗敷的美丽女子在邯郸城南隅采桑,人们见了她都爱慕不已,正逢一个“使君”经过,问罗敷愿否跟他同去,罗敷断然拒绝,并将自己的丈夫夸耀了一番。
[5]《太极图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哲学著作,全文249字。受《周易·系辞传》的启发,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阐释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
[6]彼得·布鲁克(1925—)是英国著名戏剧及电影导演,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舞台剧的代表者,至今已创作超过70部作品。其力求创新和反传统的作风,对二十世纪的戏剧发展影响深远,被公认为是当今西方戏剧界最重要的导演之一。他的戏剧理论著作《空的空间》是戏剧学院学生的必读书。他曾是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的驻场导演,后赴法国巴黎创立国际戏剧研究中心进行戏剧实验。他的《摩诃婆罗多》以比《圣经》长9倍的印度史诗为蓝本,在露天剧场中演出9小时,创下历史之最。
[7]李玫瑾,女,1958年出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由此提出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