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管理概论

第一章 医院感染管理概论

医院感染学是研究在医院获得的一切感染,包括内源性感染、交叉感染等在医院的传播,及其发生发展规律、预防控制策略的一门学科。医院感染管理的任务是根据病原体特征、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制定各种控制措施和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的总原则是应有在全院执行的积极控制感染的方案,监督方案实施的工作应由一个多学科委员会即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该委员会应就感染问题、患者和工作人员中的感染和感染可能性问题推荐应采取的行动,应有针对全院各科室控制感染的书面方案和程序。

一、初级(萌芽)阶段(1828—1895年)——抗生素前时代

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产科医生发现,产妇在医院发生产褥热的病死率达10%,并提出有效控制措施——用漂白粉洗手后再接生,病死率下降到1%。

近代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实行卫生清洗制度,执行传染病隔离、住院病房通风、戴橡皮手套操作,4个月后,战伤病死率由42%降至2.7%。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对患者穿过的衣服进行蒸煮,再穿就基本不会传染疾病,这是我国约500年前采用的通过消毒防止疾病传播流行的基本办法。

二、细菌发现阶段(1896—1940年)——微生物阶段

英国医生约瑟夫·李斯特阐明了细菌与感染的关系,用稀释的苯酚消毒液消毒患者皮肤、医疗器械、敷料及医护人员的手,并采取喷雾的方法消毒环境空气,手术使用消毒纱布敷料,使手术病死率由45.7%下降到15%。

研究并使用压力蒸汽消毒器灭菌。

三、抗生素应用阶段(1941年至今)——综合管理阶段

1928年,英国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后来,青霉素为临床所用,并相继出现多种抗生素,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出现了滥用、不合理使用现象,使耐药菌株不断产生,医院感染管理与预防控制面临的问题更复杂、更严重;加之新业务的开展及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诱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日渐增多。这些因素使医院感染预防控制面临诸多困难。

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启动阶段,感染监控的意识在我国出现。20世纪80年代初期,只有几家规模较大的教学医院开展医院感染管理课题研究。1986年,12所医院建立了兼职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原卫生部医政司成立了医院感染监控协调小组,组建了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1987—1994年是全国医院感染管理普及发展阶段,大量相关法规出台,高级管理机构纷纷成立——15个省份成立了省级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11个省份成立了省级医院感染管理监控中心,专业人员素质得到迅速提高。20世纪90年代末是提高阶段,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已经步入规范化、标准化和系统化阶段。1998年,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覆盖134所医院,涉及30个省份。2000年,《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修订。2002年,《消毒技术规范》出台。2006年颁布了《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9年发布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医疗机构隔离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这些标志着我国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工作逐步步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并健康有序地良性运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院感染控制的法规、制度、指南与流程也不断完善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