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管后预防措施

三、置管后预防措施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可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至少每2天1次,无菌透明敷料至少每周1次,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及时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前,应当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有关要求执行手卫生。

(4)中心静脉置管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尽量减少三通等附加装置的使用。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每次连接及注射药物前,应当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消毒剂,按照消毒剂使用说明对端口周边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端口内有血迹等污染,应当立即更换。

(5)应当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注意保护导管,避免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输液1天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输血时,应在完成每个单位输血或每隔4h更换给药装置和过滤器;单独输注静脉内脂肪剂(IVFE)时,应每隔12h更换输液装置。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不含防腐剂的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和封管,预防导管堵塞。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2天内尽快拔除导管,病情需要时更换穿刺部位重新置管。

(9)应当每天观察患者导管穿刺点及全身有无感染征象。当患者穿刺部位出现局部炎症表现或全身感染表现,怀疑发生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时,建议综合评估决定是否需要拔管。如怀疑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拔管时建议进行导管尖端培养、经导管取血培养及经对侧静脉穿刺取血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当不需要时应尽早拔除导管。

(11)若无感染征象时,血管导管不宜常规更换,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肺动脉导管和脐带血管导管。成人外周静脉导管3~4天更换1次;儿童及婴幼儿使用前评估导管功能正常且无感染时可不更换。外周动脉导管的压力转换器及系统内其他组件(包括管理系统、持续冲洗装置和冲洗溶液)应当每4天更换1次。不宜在血管导管局部使用抗菌软膏或乳剂。

(12)各类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特别预防措施可参考相关规范文件。长期置管患者多次发生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溶液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