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先生与《祖国歌》——回忆儿时的唱歌

李叔同先生与《祖国歌》[1]——回忆儿时的唱歌

丰子恺

我所谓儿时,是指前清宣统二年至民国二年(1910—1913年)的期间。这时候科举已废,学堂初兴。我在故乡浙江石门湾新办的小学堂里所唱的歌,大都是沈心工编的《学校唱歌集》里的歌曲。学校从嘉兴请来一位唱歌(兼体操)教师,叫作金可铸先生(平湖人)。他弹着一架三组风琴,教我们一班十三四岁的学生唱歌。这是我们最初正式学习唱歌,滋味特别新鲜,所唱的歌曲也特别不容易忘记。直到五十年后的今天,我还能背诵好几首可爱的歌曲。

我每逢回忆此种歌曲总觉得可爱。倒并非为了留恋我的儿时,却是因为这些歌的确好。例如《扬子江》,旋律豪壮奔放,歌词押韵确切自然,现在唱起来也并不逊色。《女子体操》本来不是我们男孩子唱的,但那时因为歌曲很难得,我们的学校里虽然没有女学生(吾乡小学校男女同学是后来的事,我儿时学校不收女生),我们男孩子也照样地唱。现在回想觉得好笑。但这首歌词实在作得很好。那时候——半世纪前,沈心工先生就勉励女子求学问,锻炼身体,并且预言了二十世纪中的女性英豪。至于第三曲,诫儿童不可采花,在现在也还是有意义的。沈心工先生的《学校唱歌集》中的歌曲,我们几乎全部都唱,但有许多现在记不清楚了。

我儿时所唱的,另外还有一首歌曲,我记得很清楚——那便是李叔同先生作的《祖国歌》。一九五七年三月七日《文汇报》上黄炎培先生谈李叔同先生的文章中也曾引证这歌曲,是李先生手写的。

那正是外患日逼的时候。中国在各国的侵略之下,简直有些支撑不住。一八九四年甲午之战,败于日本。一八九五年割地赔款,与日本讲和。一八九七年德占胶州湾。一八九八年英占威海卫,清廷发生戊戌政变。一八九九年法占广州湾。一九〇〇年八国联军占北京,一九〇一年订约赔款讲和。那时候的有志青年,大家忧心忡忡,慷慨激昂地发挥他们的爱国热忱。李叔同先生这歌曲就是在那时候作的。这歌曲在沪学会的刊物上发表之后,立刻不胫而走,全中国各地的学校都采作教材。我的故乡石门湾,是一个很偏僻的小镇,我们的金先生也教我们唱这首歌。我还记得:我们一大群小学生排队在街上游行,举着龙旗,吹喇叭,敲铜鼓,大家挺起喉咙唱这《祖国歌》和劝用国货歌曲。那时我还不认识李先生,也不知道这歌曲是谁作的。直到我在小学毕业考入杭州两级师范,方才认识李先生,方才知道我们以前所唱的《祖国歌》原来就是他所作的。

记得当时的同学少年们对这《祖国歌》有两种看法:有一种人认为“村俗”,不喜欢它。因为那时候提倡“维新”,处处模仿“泰西”,甚至盲目崇洋。所以,他们都喜欢唱沈心工先生的歌曲(旋律是采自西洋和日本的),而不喜欢这首纯粹的中国风的歌曲。原来这歌曲的旋律是中国民间所固有的。我幼时请一个卖柴的阿庆教胡琴,那人首先教我拉这曲子,其曲谱是“工工四尺上,合四上,四上上工尺……”。人们常常听到这曲调,因此视为“村俗”。还有一种人和他们相反,认为这曲子好听,容易上口。但在少年中是少数,而多数是普通的成人。现在回想,我觉得李先生取民间旋律来制作爱国歌,这大胆的创举极可钦佩!多数普通成人爱听这《祖国歌》,就证明这首歌的群众性很强。换言之,它的曲调合乎中国人胃口,具有中国的民族性。可惜那时崇洋习气很盛,李先生提倡以后没有人继续发展,以致中国的音乐深入洋化,直到近年才扭转过来。李先生这《祖国歌》可说是提倡民族音乐的最早的先声。

任何国家的人都重视自己的民族音乐。沈心工先生的《学校唱歌集》中的旋律大都是从日本采取来的。日本人是模仿西洋歌曲而自己创作的。然而,他们所创作的歌曲并不完全和西洋一样,却是“日本风的”。我们的作曲当然可以采用西洋的技法,但不可放弃中国民族精神,也必须有中国气息才好。李先生那首《祖国歌》虽然很简单,但其所以能够不胫而走,搬上全国各地儿童和成人的口头,正是由于富有中国气息的缘故吧!

[1]本文原载1958年5月北京《人民音乐》。正题为编者所加。原文所引沈心工乐歌,谱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