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壬午)63岁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壬午)63岁

1月上旬 云游泉州开元寺。上海刘传声居士因闻闽南粮荒四起,深恐李叔同困于道粮,难以完成《南山律苑丛书》写作,特奉大洋千元供养,委托开元寺广义法师代达。李叔同答云:“余自出家以来,从未收受外人钱财,也不管钱,汝当璧还!”终因邮路中断、太平洋战争又起,无法退回,李叔同改将此款交付开元寺,拨充寺中常住道粮。并请该寺驻军柯司令出具证明,寺方公开鸣谢;又将夏丐尊前赠之美国白金水晶眼镜一副,“交付开元寺公开拍卖”,并将拍卖所得交付开元寺,一并购买常住道粮。

2月15日 返回晋江福林寺。并就李芳远再次来信劝请闭关静修回信云:“此次朽人至泉州,未演讲,未服斋会,未受一文钱。凡供养钱财者,皆转赠寺中(或令买纸用)。在泉城住20天,每天忙于见客写字。夫见客写字虽是弘扬佛法,但朽人道德学问皆无成就,勉强撑持,殊觉不安。故自今以后,拟退而修德,谢绝诸务,以后于尊处亦未能通信。倘有惠函,概不披阅;倘有请求,未能应命,乞愍其老朽而曲谅之。倘有他人询问余之近状者,乞以‘闭门思过,念佛待死’八字答之可耳。”

春季 应请手书唐寒山子诗,委托永春李芳远转寄重庆郭沫若。诗云:“我心似明月,碧潭澄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后郭回赠一纸。因见书件上署“沫若居士澄览”,郭在函复李芳远时便尊称李叔同谓“澄览大师”,并赞叹:“澄览大师言甚是,文字要在乎人。古人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殆见到之言耳。”

4月9日 惠安县长石有纪(浙一师初师部旧生)委托曾词源专程前来晋江福林寺,迎请李叔同去惠安灵瑞山讲经一月。乃为约三章:(一)不迎不送;(二)不受斋请;(三)途经县城不停留。获允,始偕侍者龚天发赴惠安灵瑞山讲经。在此期间,石有纪曾三次前来灵瑞山晋谒。第一次,石偕妻女同往,李叔同与之合影留念。第二次,时适石“壬午诞辰”,李叔同为书“无量寿佛”字幅见赠。第三次,石登山参谒,李叔同已悄然离去。乃赋《七绝·怀弘一法师》,表达内心的惆怅心情。诗云:“更从何处觅禅踪,风景依稀感不同。稽首灵山千万拜,寺门常对夕阳红。”

5月11日 惠安灵瑞山弘法一月期满。应约偕龚天发去惠安县城曾词源家用斋,会晤县长石有纪。午后抵达泉州百原寺。遂应温陵养老院董事会函请:“时局扰攘,公在城较便,故函请公莅院安居。”约请觉圆法师、妙莲法师、龚天发居士一行,移居位于小山书院之泉州温陵养老院。李叔同独居“晚晴室”,随行者分别寓居“华珍室一、二、三号房”。但见书囊遗有黄福海“素楮”,即为其书录《印光法师嘉言录》十七则。为李叔同移居温陵养老院书作。跋云:“岁次鹑火夏四月,书录印光嘉言。晚晴老人,时年六十又三。居温陵小山书院。”

9月1日 接受蒋文泽劝请,为泉州释迦寺住持广智上人重行编订《削发仪式》,为李叔同住世最后著作。共计十章:一、远处设座;二、师僧入堂;三、白众召入;四、入众请师;五、辞亲脱素;六、策导礼佛;七、落发披衣;八、持戒教戒;九、自庆礼谢;十、祝贺回向。当天妙莲录完原稿,便奉命约请泉州诸寺剃度师,汇集小山书院“过化亭”,观摩李叔同以开元寺广翰、道祥二沙弥为例,当众演习沙弥剃度仪式。

9月22—25日 应叶青眼之请,为温陵养老院男养老院编写讲稿,宣讲《佛说八大人觉经》,由广义任闽南语翻译。1944年10月,泉州佛教会在此讲经地立碑——《弘一大师最后讲经处》,永志纪念。(《泉州承天寺稿》)

10月2日 应请为泉州承天寺住持转道法师、南安小雪峰寺住持转逢法师,手书大柱联;又为晋江县中学生手书《华严集联》——“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等百余幅。终因劳累过度,衰病顿作。

10月7日 传唤妙莲法师至居地,取出旧信封,手书《遗嘱》盖章交付妙莲收执,宣布妙莲为《遗嘱》执行人。内称:“余于命终前、命终后,皆托妙莲法师一人负责,他人(无论何人)皆不得干预。国历十月七日弘一(章)。”

10月8日 病势日增,面临“人生之最后”。即就李芳远第三次寄来劝请闭关信,去信表示诀别:“自当遵命闭关,力思往非。朽人近来病态日甚,不久当即往生极乐,犹如西山落日,殷红绚彩,瞬即西沉。故未圆满诸事,深盼仁者继成之,则吾虽凋弗奚憾哉!”

10月10日 上午,应请为黄福海手书明蕅益大师警训,云:“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以切磋之谊取长,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下午,手书“悲欣交集”字幅交妙莲法师。是二书件为李叔同临终墨迹。

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 晚七时三刻,在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安详圆寂。妙莲法师遵奉《遗嘱》办理身后事,并向夏丐尊、刘质平、性愿,分别寄奉预书《诀别信》(由他人填写日期)云:“朽人已于九月初四日谢世。曾赋二偈附录于后: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安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谨达不宣。音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