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丙子)57岁
1月上旬 卧病晋江草庵。内热与外症(臂疮、足疔)并发,病势凶险,为“生平所未经历”。乃“放下一切,专心念佛”,预立《遗嘱》,交付传贯法师履行:云:“命终前,请在布帐外助念佛号。命终后,勿动身体,锁门历八小时。八小时后,即以随身所着之衣,外裹破夹被,卷好送往楼后之山凹中三日,有虎食则善,否则即就地焚化。”后经传贯劝请养正院师生等诵经忏悔“起死回生”。
2月21日—5月28日,经蔡吉堂介绍,广洽陪同,向厦门黄丙丁博士求治外症,历时98天获愈,综计耗资近百金。为补贴医者成本,请求晚晴护法会汇资50元,折换成药房等额礼券,委托蔡吉堂,转奉黄丙丁,因医者坚辞,乃将此资制成《大藏经箱》数具,外镌“黄丙丁博士施助”,交付泉州开元寺留念。另书《心经》等字幅多件,赠黄丙丁志谢。
约6月18日 经善契法师助缘,岩主清智上人礼请,移居鼓浪屿日光岩新建关房。
6月19日 接受经理沈知方之请,从日本请回之佛书中,精选《释门自镜录》《释氏要览》《释氏蒙求》,编就《佛学丛刊》一册,交付世界书局付印。序云:“局主纂辑《丛刊》,其意至善。以末世学者恒厌繁广,而乐简文;又复艰于资财,希求廉直。故精密校刊,廉其直价,广以流布,阐传佛法,利益众生。局主弘愿,盖如此也。”
6月下旬 因去鼓浪屿中山图书馆查阅资料,获识馆长李汉青。翌日,李汉青便偕子芳远前来日光岩参访。目睹李芳远年方十三,早慧多才,喜爱诗书画印,李叔同颇为器重,昵称“芳远童子”。分手后,李叔同便以教写篆字致函李芳远云:“初学篆字,宜先习《说文解字》建首。每日写四字。写时宜提笔悬肘。如是积日渐进,万不可求急速。”
9月(农历八月) 作《韩偓评传·序》,记录该书缘起。云:“癸酉小春,驱车晋水西郊,有碑矗路旁,题曰《唐学士韩偓墓道》。因忆儿时尝诵偓诗,喜彼名字,今五十年后七千里外获展彼坟墓,因缘会遇,岂偶然也。偓为唐季名臣,晚岁居南闽。乃属高子胜进,摭其概略,辑为一编,为述所怀,弁其端云。”
12月31日 诗人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抵达厦门南普陀寺。约得广洽陪同,前来鼓浪屿日光岩参拜。知彼无法摆脱尘世,乃赠李圆净《佛法导论》与自著《人生之最后》《清凉歌集》,劝彼赶快学佛,摆脱烦恼。郁返福州,为赋《七律·赠弘一法师》回寄。诗云:“不似西泠遇骆丞,南来有意访高僧。远公说法无多语,六祖传真只一灯。学士清平弹别调(法师著有《清凉歌集》),道宗宏议薄飞升。中年亦具逃禅意,两事何周割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