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民国十九年 庚午)51岁
1月29日(农历十二月廿九日 除夕) 由太虚法师陪同,重去南安小雪峰寺度岁。当晚与太虚法师、转逢和尚,在寺中太虚洞(古已有之)共度除夕:点燃油灯,畅谈佛法,通宵达旦,意兴酣浓。太虚文思泉涌,先为李叔同题赞。云:“圣教印心,佛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又为与道友共度除夕赋偈《七律·即景》云:“寒郊卅里去城东,虎踪笑觅太虚洞。此夕雪峰逢岁寒,挑灯夜话古禅宗。”
2月13日(农历正月十五日) 南安归来,途经泉州。李叔同应请移居承天寺,协助性愿创办月台佛学研究社(又名月台僧伽学社),历时二月。时适性常法师(1912—1943,福建晋江人)奉师兄性愿之召,自晋江前来报名入学,经性愿介绍,李叔同与性常在承天寺相识。即向性常“附赠《李息翁临古法书》一册,墨宝数种,以为纪念。”(性常《亲近弘一大师之回忆》)
4月18日 因怕天气热起来,自泉州乘轮返回温州庆福寺。
6月10日(农历五月十四日) 上午,应约与经亨颐同去上虞白马湖夏宅共享“素饭”,祝贺夏丐尊45岁诞辰。席间,经亨颐“以酒浇愁”,回忆“三人同居钱塘时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今已不复可得!”李叔同“潸然泪下”。故当经亨颐为夏丐尊绘赠寿画《清风长寿》时,李叔同手书《仁王般若经》“苦”“空”二偈为画《题记》。云:“生老病死,轮转无际。事与愿违,忧悲为害。三界皆苦,国有何赖?声响皆空,国土亦如。”下午,入居白马湖晚晴山房。
6月11日 刘质平重来晚晴山房,劝请李叔同撰写教育歌集。遂允请撰写《清凉歌》,并为刘集书赠《华严经偈》联句,“以为著述之纪念”。云:“获根本智,灭除众苦;证无上法,究竟清凉。”
7月 移居上虞兰阜法界寺“避暑”。遂撰集歌词《清凉歌集》:(一)《清凉》(后由俞跋棠谱曲);(二)《山色》(后由潘伯英谱曲);(三)《花香》(后由徐希一谱曲);(四)《世梦》(后由唐学咏谱曲);(五)《观心》(后由刘质平谱曲)。遂致函弘伞法师云:“《清凉歌集》本拟从缓。质平来此,谆谆相属,故已撰五首,为《清凉歌集》第一辑,于佛教色彩极淡,冀以广布尔。初中三年以上用。”(李芳远《弘一大师年谱补遗》)
8月11—18日 在上虞法界寺日患伤寒,夜兼痢疾。幸本人“稍知医理”,故觅服“旧存之药”,“断食一日,减食数日”;“未曾延医市药”,历时八天竟能“早痊”,“实出意料之外”。(弘一《致夏丐尊信》)
11月下旬 在慈溪金仙寺聆听静权法师(1882—1962,浙江仙居人)宣讲《地藏菩萨本愿经》,由此引发追思亡母王太淑人的深情。当静权将儒家的伦理与佛家的孝经融为一体演绎经义时,李叔同念母心切,愧泪如雨,举座惊愕,经筵暂停。返回寮房,展纸磨墨,为书明代高僧蒲益法语表示忏悔自新,云:“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慢智心,痛自改革。”(亦幻《弘一大师在白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