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授西洋音乐知识
1906年2月,李叔同在东京独力创编《音乐小杂志》。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本音乐期刊。杂志办得“小”中见“大”:内容丰富,栏目多样,包括社说、图画、插图、乐史、乐典、乐歌、杂纂、词府,所刊文稿、图画,均出自李叔同之手,显示了编者的修养与胆识。其所刊文稿以《音乐小杂志·序》《乐圣比独芬传》《昨非录》《呜呼!词章》为要。
《音乐小杂志·序》阐明了作者的音乐观。他运用清秀的文笔,先论述大自然音响对人体感官的作用:可令“懦夫丧魂而不前”,可令“壮士奋袂以兴起”,惊叹“声音之道,感人深矣”。接着笔锋一转,分析大自然音响与“人为音乐”之不同。然后总结音乐之社会功能:既可振奋民族精神,还可发挥美育作用:小则可以美化人们心灵,大则可以改变社会风气:
闲庭春浅,疏梅半开。朝曦上衣,软风入媚。流莺三五,隔树乱啼;乳燕一双,依人学语。上下宛转,有若互答,其音清脆,悦魄荡心。若夫萧辰告悴,百草不芳,寒蛩泣霜,杜鹃啼血,疏砧落叶,夜雨鸡鸣。闻者为之不欢,离人于焉陨涕。又若登高山,临巨流,海鸟长啼,天风振袖,奔涛怒吼,更相逐搏,砰磅訇磕,谷震山鸣。懦夫丧魂而不前,壮士奋袂以兴起。呜呼!声音之道,感人深矣!唯彼声音,佥出自然;若夫人为,厥有音乐,天人异趣,效用殊靡!
繄夫音乐,肇自古初。史家所闻,实祖印度,埃及传之,稍事制作;逮及希腊,乃有定名,道以著矣。自是而降。代有作者,流派灼彰,新理泉达,瑰伟卓绝,突轶前贤。迄于今兹,发达益烈,云渝水涌,一泻千里,欧美风靡,亚东景从。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心情,感精神之粹美,效用之力,宁有极欤。
《乐圣比独芬传》系参考日本石原小三郎《西洋音乐史》改写。全文仅三百字,用精练的语句,简介德国音乐家贝多芬(1770—1827)的生平与作品,称道贝多芬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比独芬,德人,千七百七十年十二月六日生于莱因河上流巴府。幼颖悟,年十三,任巴府乐职。旋去职,专事著述。千七百九十二年,距毛萨脱(Mozart,毛亦西洋乐圣)死仅逾稔。此来多恼,自是终身不他往。氏性深沉,寡言笑,居恒郁郁,不喜与俗人接,视毛氏滑稽之趣(毛萨脱性活泼,喜诙谐)殆不相桴。然天性诚笃,思想精邃。每有著作,辄审定数四,兢兢以遗误是懔。旧著之书,时加厘纂,脱有错误,必力诋之。其不掩己短,有如此。终身不娶,中年病聋。迄千八百年,聋益剧,耳不能审音律。晚岁养女侄于家,有丑行。以是抑郁愈甚,劳以致疾,忧能伤人。千八百二十七年殁于多恼。春秋五十又六。氏生时,性不喜创作。刊行之稿,泰半规模前哲,稍事损益。然心力真挚,结构完美,人以是多之。氏之著述,与时代比例之如左:
第一期 迄千八百年。著述自一至二十。
第二期 迄千八百十五年。著述自二十一至百。
第三期 所谓‘末叶之比独芬’。著述自百一至百三十五。
著述中,首推洋琴曲、《朔拿大》及换手曲,殊称绝技。又‘西麻福尼曲’,凡九阕,为世传诵。其它合奏曲、司伴乐及室内乐尤伙,不缕举。”
这是国人所写的中国近代第一篇介绍贝多芬的传记,它的意义与作用当不容低估。参照作者在《音乐小杂志》上发表的木炭画《乐圣比独芬像》,可以看出,李叔同多么期望中国能出现贝多芬式的大音乐家,尽快发展中国的音乐文化!
《昨非录》《呜呼!词章》均是短笔式杂文。前者,作者指出学习西洋音乐不能流于皮毛,呼吁国人及早防止此病:谓“学唱歌者,音阶未通,即高唱‘男儿第一志气高’之歌(沈心工所作乐歌《兵操》首句歌词——笔者);学风琴者,手法未谙,即手弹‘|
3’之曲(沈心工所作乐歌《兵操》首句曲调——笔者),此为吾乐界最恶劣之事。余昔年初学音乐,即受此病”。后者是作者对中日两国乐歌的研究总结,呼吁国人重视词章之学:谓“日本作歌大家大半善唐诗”。日本乐歌“词意袭用我古诗者,约十之九五”。可惜国人“佥蔑视”词章之学,故及“西学输入”,“词章之名辞几有消灭之势”。致使“不学之徒”,“迨见日本唱歌,反啧啧称其理想之奇妙。凡我古诗之唾余,皆认为岛夷所固有”。评斥此举“既齿冷于大雅,亦贻笑于外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