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歌总论
这五首歌初读起来,似乎作者没有设意照着预定的计划来作。但是如果能精密的一首一首有意无意地读着唱着味着,那整然的秩序好像地球一般依着自然律不在意地转动着。现在,我把五首歌先后次序的关系来说明一下,先总摄一表在此:

《清凉》:用“清凉月”“清凉风”“清凉水”,来表现我们身心与自然界亡人亡我、无物无心、肝胆天地、万有一体的谐融化。
如果我们全然明白这首歌的意义:在那澄潭碧水的幽境,明月清风依和谐的韵静穆地歌唱着,这真是同世吃苦瓜的人忽然尝到鲜甜的蜂蜜一般,精神上有说不出的快乐。李白有两句诗:“素心自此得,真趣非外求。”差足以喻此。
凉月清风,澄潭碧水,自然界对于我们从来没有吝惜心,只因我们的心地被那些好恶、爱憎、得失的念头所扰乱,故虽时常遇到这种境界也熟视无睹了。唯养心有素的人能体得此真趣。
然此心与物之间的境界,乃一时天机流露稍纵即逝。如能常藉大自然的境界触发自心的天机,久而久之,不但能使我们养成哲理的思想,而且能使我们思想清晰,无论研究什么学问,都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为我们有清晰的思想啊!
《山色》《花香》:一属视觉,一属嗅觉,常人以为世上最靠得住的东西,莫过于自己实地试验者。例如,山的色、花的香,我们都可用眼去看、用鼻去嗅,当然是实在的东西了。但试将过去的经验和现在的事实连贯起来想一想:是不是完全一样没有差异?例如,《山色》《花香》这两首歌,事实告诉我们,山色远近与花香浓淡有很明显的差异。现列表说明它的变异:

这样一观察,我们就知道处在空间、时间界中,从视觉、嗅觉所感知的现象是靠不住的。依此类推,我们的听觉、味觉、触觉以及知觉,各种现象都不可靠。因为各种现象是不可靠,我们便不再信任它。不过我们还可借助它去观察它的实在性,假使一旦被我们抓住,那真是所谓“心地光明一笑呵”“身心无垢乐如何”的境地了!
抓住这实在性的方法,就是第五首《观心》,现在暂不去说它。先比较观察“近观山色”“夜间花香”,似可靠些;“远观山色”和“昼闻花香”,不大可靠。这二者的差异,由空间、时间、生理、心理(常人心理)构成“幻境无实”的现象。倘能用第一首歌所咏的意地去触发,或第五首《观心》去体验,虽不离这时间、空间、生理各种关系而现起,但不存主观心理,再以亡我无染的智慧来照瞭,这就成为清净无染的境界而流露其天机。或达到平等一如的妙境了。所以第一表中,于“山色”“花香”下分明“清净”与“杂染”:杂染是指主观心所认识的现象;清净是指无我心所认识的现象和体达到的真知(即指宇宙万有,不加以我们主观自我的心,去看到它原来真实如此的真相。余处所讲平等一如或实在性等,皆同指此)。
《世梦》:无论何人,梦大概都曾做过而且是常常有。庄子说:“至人无梦。”我们不是至人,所以不能无梦。
我们日常想望而实际达不到的事,有时睡去,趁意识离开现实世界而独自化装去排演那无稽的戏剧,这就是梦。在这梦剧中,主角、配角以及时代剧场尽其所有的角色都有。如古人的“邯郸梦”“高唐梦”、庄生梦化蝴蝶、孔子梦见周公。当你在梦中时,因梦引起的悲欢离合的情景何曾知道原是假的,直至一觉醒来,回思梦境,方知刚在的事全是虚幻;刚在的悲欢尽是妄心。尤其是在那梦剧中,和人争一时的胜利、结下不解的深仇,闯下滔天的大祸,想起来又是多么可笑!假使你在梦中知其是梦,决不会干那样的蠢事!可那时你不会有那样的自觉,不但自己没有这自觉,纵使梦中有角色告诉你:“梦的人,这是梦啊,你不必那样认真吧!”恐怕你也不肯相信,直待醒来,方觉全非。
我们在这世界的数十年寒暑中,没有认识人生的由来——即生从什么地方来?死向什么地方去?也没有认识宇宙的真相——即万物为什么一会儿变现出来、一会儿又消逝了?因为没有真正认识这精神和物质,徒知为自己谋生活,为个人的权利、荣誉拼命去角逐,个中原因,即因没有认识宇宙、人生的两大根本:宇宙的普遍性,原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人生的永久性,原是上溯无始下推无终。合起来讲,平等一如是其真性。可惜我们亡其大而取其小,舍其长而执其短。用虚妄的尘心争鸡虫的得失。倘是一旦照彻这真理,回首前尘,那不是同刚才所说的梦境没有两样!
梦中所现,全无实事。一如我们用主观心于宇宙人生中:哪一种是我,哪一种是人,哪一种是物;以种种善恶之心,去分辨那种种现象。谁知尘心全妄,原来没有实性。佛谓“是身如梦,为虚妄见”。(《维摩经》)真是说得不差,所以第四首名《世梦》,大概是取义于此吧!
《观心》:要想体得宇宙、人生平等一如真性,第一就要有下手的方法。例如,第一首假大自然的“凉风”“明月”“澄潭碧水”的幽娴之境,来触发我们自心的天机。因为这种真趣凭借外境来触发,所以不能持久,稍纵即逝。除此以外,我们日常目见耳闻,都离真性很远,都是由主观的杂染心和空间、时间、生理所构成的幻象,非是真相。若把这幻象视为实在,这同那无知小孩要到水中捞明月、镜中找花影一样的无知,同那梦中得意的欢乐和失意的悲伤一样的愚痴。
自我们有生以来,即和主观杂染心相随一起,从未离开过一刹那。有时虽天机流露,可主观的心没有忘怀,比如守门的犬,疲倦一下尚未睡去。再进一步来讲,我们生存在地球,若将渺小的身体来比地球,远不及蚂蚁比象;倘将我们的心来比地球那真不及笔尖墨水和大海水相比。要知道,我们的心比任何东西都来得大,在我们心里,一切东西如同一片片白云藏在太虚空里一样。而这一切东西,都是我们自心所变幻出来,只因自己不知道心量有这样大,反于自心变现的东西分彼分此起爱起憎,那是完全受主观心理所支配。
在时间方面讲,我们的心有永久性,是无限的延长。所以,我们的身体和变现的幻缘就依此永久性生灭,如同长江的流水:“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李白诗)因为自己不知道心量是这样无限,故在这一段段波流上认为是自我。这也是受主观心理支配所致。
自我主观的心既然祸害有这么大,那么我们有无方法将它打破以见到无我,从而使非主观的心性无限的广大和无限的延长呢?还是一任那自我主观心如同专制时代暴君一般横行呢?我们有觉性的人自然会否认它,以无我非主观的心来认识宇宙、人生平等一如的真相。下手的方法就是“观心”。
“观心”的“观”,即是能观察智慧的心;“观心”的“心”,即是被观察的境地。依第五首《观心》歌词来分析“能观察”与“被观察”者,则如下表:

所谓“觅心了不可得”者,即由自我的主观心以达无我的非主观心是。“便悟自性真常”者,即是体验到宇宙、人生平等一如的真相是。倘能悟入真常完全到无我境地,那虽然依旧是用眼去视色、用耳去听声,乃至用心去思想,可是都和平常人不同了:他是在这大宇宙中独往独来,并将自己所体验到的一切去唤醒其他一切人;他用那无我主观心去缔造清净的世界。这样的人可配称全宇宙的完人。显然其人之所以为人,真正意义就在于此。
按照上面一首首歌词的意义说来,里面所涵的哲理,不但深奥且与我们人生非常重要,假使我们不能这样认识自己,那生活在世界不是同沙虫一样可怜无趣么?!
先了解歌词总的意义,再来一首首地歌唱,那真是如饮甘露如沐春风,有无限的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