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己卯)60岁
1月4日(农历己卯年十一月十四日) 假泉州承天寺,为闽南佛教养正院同学会讲演《最后之□□举行(忏悔)》。检讨由于“善念消失,恶念增加”,导致年来大改常度,一变而为“到处演讲”、到处“见客”的“应酬和尚”。幸永春少年李芳远寄来劝请信:谓“以后不可”到处演讲,“常常宴会,要养静用功”,故今宣布将“老法师”“大师”“律师”等尊称“一概取消”;辞谢“学人”“学者”等称呼,“孑然一身,遂我初服”。讲演毕又吟明代龚定庵诗作“临别赠言”,表示对世出世事不再追求圆满,云“未济终焉心飘渺,万事都从缺憾好。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返回居地,李叔同函复李芳远劝请信云:“惠书诵悉,至用惭惶!自明日起,即当遵命闭关静修,屏弃一切。”
1月19日 函告蔡丐因将附寄讲稿《最后之□□》,与前寄讲稿《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南闽十年之梦影》三文,合编为《养正院亲闻记》一书,“能于己卯(1939)年付印”,以纪念“世寿六十”。提议卷末附载养正院师生“施资者姓名”。无奈时值抗战,纸价飞涨,李叔同委托蔡丐因编印《养正院亲闻记》一书,仅排版制成纸型,未能付印成书。1943年,蔡丐因将此三文交付夏丐尊,由上海弘一大师纪念会收入《晚晴老人讲演录》印行。卷首附刊蔡丐因《养正院亲闻记叙》云:“弘一大师专心净土,宏宣律范,广为僧众善士说种种习见之事,易行之法,以使闻者能刮垢增光,渐进于道。亲闻弟子汇而记之——因题《养正院亲闻记》。”
3月15日 闻福建省府为补充前线兵员,拟在闽南僧众中“征服服役”。即在泉州承天寺关房宣布“启关”。发表演讲,告慰僧众,云:“倘此事实行,愿为力争”,直至当局收回成命。“令大众毋惧!即往永春,亦愿为此事负责到底”,云云。
4月14日 接受性愿法师安排,复经寺方四次派人劝请,偕同性常法师自泉州清源山起程,前往永春普济寺,途经永春县城桃源殿挂锡。应寺主妙用法师之请,在桃源殿讲演《佛教之简易修持法》。内容有三:(一)深信因果;(二)发菩提心;(三)专修净土。由李芳远记录,翌年由永春佛教会印布。
4月17日 偕性常法师抵达永春普济寺。入居林奉若让出之蓬山(又名蓬蓬峰)顶茅峰精舍(自称普济上寺)。并接受林奉若供养:每天委派帮工按时送上饭食、开水。蓬山也因此成为李叔同入闽久住之所,共寓居572天,专心著述。完成佛学著述《盗戒释相概略问答》《事钞持犯方轨表记》《业疏科别录》《释门归敬仪科》《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宗体篇》等;校点《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并在《行事钞·题记》中云:“绍隆佛种,兴建法幢,功德不可思议,岂唯言论能尽?!”在《盗戒释相概略问答》卷末,又录唐代高僧太贤遗偈自励,云:“勇士交阵死如归,丈夫向道有何辞?吾于苦海誓无畏,庄严戒筏摄诸方。”
6月14日 宁波郁智朗欲来闽礼李叔同为师落发出家。即复信说明因由辞谢:“朽人自初出家后,屡在佛前发誓愿:愿尽此形寿,决不收剃度徒众,不任寺中监院或住持。二十余年来,未尝有违此誓愿。故凡有来乞剃度者,一概辞谢,未能承命。希仁者鉴此苦衷而曲谅之。”
11月1日(农历九月二十日) 为纪念60寿辰,委托性常将郁智朗前施八金,在永春普济寺供养缁素诸众午食大面;约请随行的性常、传贯、静渊、妙斋四法师,着大衫,在普济寺晤谈;将刘质平前施十金助印《地藏菩萨九华垂迹图》(卢世侯绘图、李叔同题词);并为丰子恺从广西宜山新绘《续护生画集》六十幅书跋:“己卯秋晚,《续护生画集》绘就。余以衰病,未能为之补题。勉力书写,聊存遗念可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