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上述各章论述,足以说明:李叔同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名士、艺术家,又是一位重兴南山律教的高僧。殊不知李叔同还是一位卓越的爱国者,在历次救亡图存运动中,李叔同始终站在爱国者行列之中,从而为其传奇人生又增添了光彩的一页。

1897年,李叔同奉生母王氏之命,在天津老家与当地茶庄女俞氏完婚。翌年6月9日,光绪帝接受康有为、梁启超奏议,下诏变法推行新政,目的是学习西方,以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李叔同接受康、梁之说,曾云:“老大的中华帝国非变法无以图存。”复刻章石一枚,宣布“南海唐君是吾师”。(康有为系广东南海人,故又称“康南海”)对康、梁启奏的维新变法,表示由衷的敬仰。可惜变法仅靠一无权的皇帝,纯属“纸上谈政”,同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维新变法仅仅百日便宣告失败。康、梁自北京避难来天津六国饭店,李叔同对此深表关切,外界因传他与康、梁同党。眼看天津无法留居,李叔同遂奉母携眷被迫南下上海。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大举进攻天津、北京,义和团奋勇迎战,曾在廊坊等地重创来犯之敌,终因清政府出尔反尔,勾结八国联军助剿,于9月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为睹“家国沦陷”,李叔同于1901年2月,假道“豫中之行”北上天津。行前,他填词《南浦月》一阕留别海上友人。词云:“杨柳无情,丝丝化作愁千缕。惺忪如许,萦起心头绪。谁道销魂,尽是无凭据。离亭外,一帆风雨,只有人归去。”由于道途受阻,“豫中之行”中止,留居天津一月有余。趁此机会,李叔同整理此行沿途所作诗词。同年5月返回上海,编印成《辛丑北征泪墨》一书,并由业师赵友梅题词。内云:“与子期年常别离,乱后握手心神怡。又从邮筒寄此诗,是泪是墨何淋漓!”书中所收诗词,字字饱含爱国热血,使人读后如闻一爱国者在慷慨悲歌,在呼号奋起!如《五律·登轮感赋》:

感慨沧桑变,

天边极目时。

晚帆轻似箭,

落日大如箕。

风卷旌旗走,

野平车马驰。

河山悲故国,

不禁泪双垂。

又如《七律·感时》,读后使人回肠荡气:

杜宇啼残故国悲,

虚名况敢望千秋。

男儿若论收场好,

不是将军也断头。

1905年8月,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宣布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提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三民主义学说。与李叔同救亡图存夙愿相符。因此趁在东京补课备考之机,李叔同旋择文艺一隅,全身心投入文艺活动。诸如创办《音乐小杂志》,加盟“随鸥吟社”赋咏汉诗,倡组春柳社,公演话剧《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直至考入东京美校,均旨在“美术淑世”。(姜丹书《弘一大师小传》)目的是用文艺启发民众觉醒,为辛亥革命的早日到来而竭尽所能。

1911年10月,同盟会志士在武昌起义成功。越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其时,李叔同正在天津准备南下上海。他又满怀豪情填词《满江红·民国肇造志感》一阕,讴歌革命志士前赴后继,肇造民国;期望中国革命成功,山河更新:

“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

荆轲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暴。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魂魄化作精卫乌,血花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1937年4月,日伪军进犯我国绥远省(今内蒙古),傅作义将军率部奋起抵抗,收复失地百灵庙。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各地掀起。李叔同时居厦门万石岩。厦门也是日寇垂涎已久之地。为了动员全市民众抗日救亡,厦门市府筹办首届全市运动大会。李叔同应大会筹备处函请,破例为倪杆尘词作谱写《厦门市运动大会会歌》,鼓舞参赛者奋起抗日救亡。歌云:

禾山苍苍,

鹭水汤汤,

国旗遍飘扬。

健儿身手,

各显所长,

大家图自强。

你看那外来敌多么狓猖。

请大家想想,

切莫再彷徨!

请大家在领袖领导之下,

把国事担当。

到那时,饮黄龙,

为民族争光!

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二十九军守军将士高唱着麦新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奋起反击,抗日战争爆发。正在青岛湛山寺讲律的李叔同,立时义愤填膺。午前步入斋堂,泪泣如雨。“当食之顷”,李叔同谆谆告诫随行的传贯、仁开、圆拙法师一行,大敌当前,务以佛子身份恪尽职守。云:

“吾人吃的是中华之粟,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若于此时不能共纾国难于万一,为释迦如来张点门面,自揣不如一只狗子!狗子尚能为主看门,吾人一无所用,而犹腼颜受食,能无愧于心乎!”(叶青眼《千江印月集》)

俗友蔡丐因当即函请李叔同提前南返。李叔同复信答云:“朽人已决定中秋节乃他往。今若因难离去,将受莫大之讥嫌,故虽青岛有大战争,亦不愿退避也。”同年10月,弘法如期结束,李叔同自青岛返回闽南,途经上海,暂居新北门泰安旅栈。时值日机狂轰滥炸,来访友生劝请李叔同暂避租界,李叔同不为所动,自顾数珠念佛。各方人士闻讯赶来护法。李叔同开示云:“世乱至此,只有安心弘法,救度众生。诸公来此护法,当更念前线无数将士为国舍身为民舍命。诸公于此大动乱时躬临险境闻法,参得一二真谛,亦可造福于后世。”

同年10月20日,李叔同返居厦门万石岩。日本浪人到处横行,厦门战事一触即发。外侨纷纷撤离,缁素各界纷纷登门劝请李叔同内避。李叔同慨然表示:“为了护法,不怕炮弹!”并复信外地俗友,表示“时事未平靖前,仍居厦门,倘值变乱,愿以身殉”。即在居室题额“殉教堂”。由此而起,李叔同又大书《念佛救国》字幅,广赠闽南缁素。谓“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1941年11月,日舰炮击闽东沿海渔村,危及李叔同居地——晋江檀林乡福林寺。泉州开元寺监院广义法师委托晋江福林寺住持传贯法师,手捧红菊花进谒,劝请李叔同暂避。李叔同接过红菊花,沉思片刻,又借菊抒怀,报偈志谢。再次表白强虏入侵,不为所动,以身殉教,此志不移!

亭亭菊一枝,

高标矗劲节。

云何色殷红,

殉教应流血!

综上所述,在中国近代史上诸大救亡图存运动中,李叔同自始至终保持崇高的民族气节,作为一个名士、艺术家、高僧,他的爱国精神也将被人们所永远怀念!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叔同:《辛丑北征泪墨》,林子青等编《弘一大师全集·杂著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李芳远编:《弘一大师文钞》,上海北风书屋,1946年版。

(3)《李叔同传记资料》一、二、三册,台北天一出版社,1974年编印。

(4)中国佛协编:《弘一法师》,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5)郭长海,郭君兮编:《李叔同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秦启明编:《弘一大师李叔同音乐集》,台北:慧炬出版社,1991年版。

(7)秦启明编:《弘一大师李叔同讲演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

(8)夏宗禹编:《弘一大师遗墨》,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9)林子青等编:《弘一大师全集·书信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0)姜丹书:《弘一大师传》,陈海量编:《弘一大师永怀录》,上海弘一大师纪念会,1943年刊印。

(11)僧睿:《弘一大师传》,陈海量编:《弘一大师永怀录》,上海弘一大师纪念会,1943年刊印。

(12)啸月:《弘一大师传》,陈海量编:《弘一大师永怀录》,上海弘一大师纪念会,1943年刊印。

(13)高文显:《弘一法师的生平》,陈海量编:《弘一大师永怀录》,上海弘一大师纪念会,1943年刊印。

(14)胡宅梵:《弘一大师之童年》,陈海量编:《弘一大师永怀录》,上海弘一大师纪念会,1943年刊印。

(15)刘质平:《弘一上人史略》,天津政协文史资料委编:《李叔同——弘一法师》,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6)刘质平:《弘一大师遗墨的保存及其生活回忆》,中国佛协编:《弘一法师》,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17)李鸿梁:《我的老师弘一法师李叔同》,天津政协文史资料委编:《李叔同——弘一法师》,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8)丰子恺:《李叔同先生的文艺观》,林子青等编:《弘一大师全集》第十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9)丰子恺:《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林子青等编:《弘一大师全集》第十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0)范寄东:《述怀》,陈海量编:《弘一大师永怀录》,上海弘一大师纪念会,1943年刊印。

(21)袁希濂:《余与大师之关系》,陈海量编:《弘一大师永怀录》,上海弘一大师纪念会,1943年刊印。

(22)陈海量:《香火因缘话晚晴》,陈海量编:《弘一大师永怀录》,上海弘一大师纪念会,1943年刊印。

(23)李端:《家事琐记》,天津政协文史资料委编:《李叔同——弘一法师》,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4)李孟娟:《弘一法师的俗家》,天津政协文史资料委编:《李叔同——弘一法师》,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5)夏丐尊:《弘一法师之出家》,陈海量编:《弘一大师永怀录》,上海弘一大师纪念会,1943年刊印。

(26)日本《国民新闻》社记者:《清国人(李哀)志与洋画》,中国佛协编:《弘一法师》,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27)李颖:《中国话剧艺术的奠基人李叔同》,天津政协文史资料委编:《李叔同——弘一法师》,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8)孟忆菊《东洋人士对李叔同的印象》,林子青等编:《弘一大师全集》第十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9)欧阳予倩:《自我演戏以来 春柳社与李叔同》,中国佛协编:《弘一法师》,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30)毕克官:《中国近代美术的先驱者李叔同》,天津政协文史资料委编:《李叔同——弘一法师》,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31)刘晓路:《李叔同与东京美术学校》,方爱龙编:《弘一大师新论》,杭州西泠印社,2000年版。

(32)黄爱华:《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改革的先锋》,方爱龙编:《弘一大师新论》,杭州西泠印社,2000年版。

(33)郭长海,金菊贞:《漫谈李叔同传世的绘画作品》,方爱龙编:《弘一大师新论》,杭州西泠印社,2000年版。

(34)[日]西槙伟:《关于李叔同的油画作品》,曹布拉编:《弘一大师艺术论》,杭州西泠印社,2000年版。

(35)曹聚仁:《李叔同先生》,陈海量编:《弘一大师永怀录》,上海弘一大师纪念会,1943年刊印。

(36)吴梦非:《李叔同和浙江的艺术教育》,林子青等编:《弘一大师全集》第十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7)内山完造:《弘一律师》(夏丐尊译),陈海量编:《弘一大师永怀录》,上海弘一大师纪念会,1943年刊印。

(38)广义:《弘公本师见闻琐记》,林子青等编:《弘一大师全集》第十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9)传贯:《随侍弘公日记一页》,林子青等编:《弘一大师全集》第十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0)性常:《亲近弘一大师之回忆》,陈海量编:《弘一大师永怀录》,上海弘一大师纪念会,1943年刊印。

(41)瑞金:《亲近弘一大师学律和办学的因缘》,中国佛协编:《弘一法师》,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42)蔡丐因《廓尔亡言的弘一大师》,陈海量编:《弘一大师永怀录》,上海弘一大师纪念会,1943年刊印。

(43)李圆净:《去去就来》,陈海量编:《弘一大师永怀录》,上海弘一大师纪念会,1943年刊印。

(44)叶青眼:《千江印月集》,陈海量编:《弘一大师永怀录》,上海弘一大师纪念会,1943年刊印。

(46)沈继声:《弘一大师与李芳远》,陈慧剑编:《弘一大师有关人物论文集》,台北:弘一大师纪念学会,1998年刊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