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首 山色

第二首 山色

近观山色苍然青,其色如蓝。

远观山色郁然翠,如蓝成靛。

山色非变,山色如故,目力有长短。

春天到了,宇宙生命之流增加了无限的新生命,它吹着微风,使大地枯死的草木复活,在大自然中悠然成长。看!那“山从人面起”(近色)与“槛外低秦岭”(远色)的近山远峰映现眼帘。“苍然的青蓝”和“郁然的翠靛”正是宇宙新生命的化身。

假使有人问:“为什么‘近观山色苍然青蓝,远观山色郁然翠靛’?是宇宙化身在故弄玄虚呢?还是众生看法有差别?”我就不迟疑地回答:“山色非变,山色如故,目力有长短。”因目力的短长山色有变,援此类推;因目力的短长宇宙改观,也未始不可。

再举一个明显的例子。常见二十至二十五岁间的青年,每每逐年增加近视度,较远视野渐渐模糊;到了四十五岁以后,逐渐远视,减少近视度。即远视渐渐清晰,近视渐渐模糊。所以同一山色,近观远观,山色变异,无疑是目力的短长。

自近渐远,易青为翠。

自远渐近,易翠为青,时常更换。

是由缘会,幻相现前,非唯翠幻,而青亦幻。

是幻是幻!万法皆然。

现在我们来进一步说明:“自近渐远易青为翠,自远渐近易翠为青。”因视野远近更换青翠,仅是观者空间位置改易的关系,所以视色遂起变化。但无论其为青为翠,原因不会这样简单:试问是不是仅唯视色更换?还是视色山色都有更换呢?

近观远观的山色,是由无数的草呀木呀、大大小小的植物和一片片叶子的绿色集合起来,汇成或青或翠的山色。因此,要明白山色有没有更换,就要观察草木的绿色有没有更换。

我们学过《生物学》的人,这一答案是非常容易。草木是有生命的植物,因为是宇宙新生命的化身,所以它有活动。假使把几片叶子摆在放大镜下,我们就可发现叶片上有小绿点在不停活动,吸收养料、水、日光、空气,排泄碳酸气,因此,到了春天夏天,草木就繁盛起来,到了秋天冬天,它们便枯死去了。这就是生物新陈代谢的规律。山色之所以随视野远近变换视色,因为它本是一叶一叶绿色草木的集合团,是假非实。我们看到为青为翠的山色,其实只有一叶一叶的绿色近于实在。严格地讲,一叶一叶的绿色,其实也只有那一点一点的绿色近于实在。然而我们视野的那一点点绿色,与其他各种色调和合起来的,“当不下百六十种色调”——这是植物学家告诉我们的。而我们所看到的那一点绿色,其实本身已完全失其实在性了,成为“幻境无实”了。所剩下来的,也只是能使视色上幻出绿色的彼此间的各种关系罢了。草木叶片上的绿色已成是幻非实。何况那由草木集合所成的山色,何况我们近观远观为青为翠的山色,更成其为幻中之幻了。

刚才说:“所剩下来的,也只是能使视色上幻出绿色的彼此间的各种关系。”那么,这各种关系又是指什么呢?所谓“是由缘会,幻相现前”。“缘会”是佛经术语,换个易懂的名词就是“关系”。

怎么叫作彼此间的各种关系呢?意思是说,一件事情的发生须有种种的关系。就举我们所看到的山色来讲吧,须具备八个条件,而且彼此都同时发生了关系,这“山色”才可能被我们视觉所认识:

(一)视觉官完全无损;

(二)须在合适的光线中;

(三)意识促起视觉集中;

(四)须有视觉的对象;

(五)视觉官与所认识对象须有隔离空间;

(六)须有意识在同一时间去认识它;

(七)山色现起与视觉起认识之两者,在未认识或未被认识之前,都有它潜在的功能;

(八)生命之流的宇宙本体是根本的依止(尚有一染净依,现因不易说明故从略)。

以上八个条件都具备了,都同时发生了关系,这为青为翠的山色方被我们视觉与意识所认识。假使八个条件缺了任何一项,都不能现起。再分析这八个条件本身的构成物,那就要牵涉到宇宙间的一切来逐一说明——也无非是由彼此间的各种关系而已。到此,我们便知道“是由缘会,幻相现前”的意义,同时也明白了“非唯翠幻,而青亦幻”的意义:原来生命之流的宇宙本体,因众缘聚会,各种不同现象得以呈变出来;因众缘分散,各种不同现象便即消逝而去。所以宇宙万有的生灭,就是由这缘会的集合力和缘散的离析力相摩擦相鼓荡而成。到此,生命的现象给我们观察出来了——所谓“是幻是幻,万物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