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壬申)53岁
1月上旬 因栖莲命写《化缘序》等“牵掣逼迫”,李叔同在慈溪金仙寺神经衰弱症复发:一月未睡,神经错乱,不能念佛看书,几同废人。幸寺主亦幻相助,约请胡宅梵陪同,移居镇海伏龙寺“关房”,易地静养。次月宿疾康复。返回慈溪金仙寺。约得亦幻、显真、雪亮、崇德法师一行,于方丈楼讲授唐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与宋元照《行事钞资持记》半月。
3月23日 应寺主诚一法师礼请,再次移居镇海伏龙寺。刘质平应约前来度假半月。得刘牵纸磨墨,李叔同在伏龙寺写下首批字件、佛经。
7月8日(农历六月初五) 应请为刘质平手书先父遗联,纪念李筱楼120周年诞辰。联云:“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跋云:“公邃于性理之学,身体力行。是联句其遗作也。质平居士请书,以为纪念。”
7月 刘质平再次来镇海伏龙寺度假半月。得刘牵纸报字,完成书件数批。内以《佛说阿弥陀经》最为珍贵,五尺整张16页,16天写就,用以纪念先父李筱楼120周年诞辰。此为李叔同书法精品,原件由刘质平收藏(今存浙江平湖李叔同纪念馆)。书毕语刘云:“为写对而写对,对字常难写好;唯有兴时写对,书者的精神、艺术、品格,方能显露在字里行间。此次写对,余愈写愈有兴趣,想是与这批字对有缘,故有如此情况。从来艺术家名作,每于兴趣横溢时无意中作成。凡文词、诗歌、字画、乐曲、剧本都是如此。”刘质平假毕回沪,李叔同送之下山。云:“这批字对,将来有缘人会出资收藏,到时可将出让所得,充作养老费及子女留学费。”
11月 应性愿法师、广洽法师函请,在温州乘坐“新镒利”轮,抵达厦门妙释寺。暂寓性常法师腾出之寮房,为书《华严经》偈长联赠:谓“戒是无上菩提本,佛为一切智慧灯”。复经性愿安排,移居厦门万寿岩。这是李叔同三下厦门,自此久居闽南十年。
12月25日 函复俗侄李晋章,言明上海报载“余圆寂事”,不必介意。云:“数年前,上海报纸已载余圆寂之事,今为第二次。报纸记载失实,常常有之。”好在“余之寿命”,星相家有言在先:“与尊公相似,亦在六十或六十一岁之间。寿命修短,本不足道,姑妄言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