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音乐课 教授弹琴
得知图工科学生毕业以后要任教音乐课,李叔同应同学要求增设音乐课。先根据学生水准与要求,制订教学计划。再按此计划循序渐进,讲授乐理、五线谱,教唱乐歌。所授歌曲,包括独唱、齐唱、二部合唱、三部合唱、四部合唱,多由李叔同根据中外曲调选曲填词,或自行作词谱曲。由于词曲贴切,歌词富有诗情画意,因而颇受学生欢迎。部分歌曲后被丰子恺、裘梦痕收入《中文名歌五十曲》,1928年由开明书店出版。又被各地学校选作教材,而连续再版,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最具影响的教学歌曲。其代表作数十年历唱不衰。如歌曲《送别》,曾被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两次选作插曲。与此同时,又为学生开设弹琴课。建议校方购置风琴30余架,置于礼堂两旁。由李叔同编选练习曲。每次上课,十余学生编为一组,分组围观李叔同用钢琴范奏,讲解指法要领,提出练习要求。每天课余,检查学生还琴(或个别补课),在本子上写“尚可”“佳”“尚佳”字样;如有不合要求者便说:“蛮好,蛮好,下次请你再弹一遍。”务求合格方予通过。
由于李叔同既多才多艺,又教学认真,因而浙一师图画音乐课上得生机勃勃,学生都把母校看作艺术专门学校,课余埋首于琴房、画室,假日里结伴外出写生,弹琴作画,蔚然成风。此情此景,感染了全校学生。甚至原来不爱好音乐的学生,也一大早起身练唱音阶,艺术教学面貌一新。李叔同没有就此止步,他又根据切身体会,因势利导要求学生加强道德修养。
一次,丰子恺以班长的名义来宿舍,向李先生报告班上情况。发现李叔同在刘宗周《人谱》一书封面写有“身体力行”四字,丰子恺莫明其妙,要求解释原委。李叔同即就裴行俭所云“士之致远者,当先启识而后文艺”,向丰反复强调“应使文艺以人传,不以人以文艺传”的道理。说明“身体力行”,意指日常一切奉此为准。李叔同本人则时时处处以此严于律己,因此威信超群,受到中外教席的敬畏。一次,同事夏丐尊为学生宿舍失窃,无法查证,上门求教。李叔同提议:“可出一布告,限令行窃者三日内自首;否则本人誓以一死以殉教育。”夏丐尊自愧不能照办作罢。又一次,几名学生向日本手工教席本田利实求字,因笔墨不完备,被请去李叔同写字间磨墨挥毫,本田无可奈何答应,但要学生在楼梯口“放哨”,一旦李叔同回来要急速转告。学生因问何故?本田答:“李先生文艺、道德、文章,无人可与之相比,连日本话也说得那样漂亮,是个了不起的艺术家!所以在李先生面前不能随便。”字幅写好,有同学故意戏语:“李先生回来了。”本田果然急忙返回自己房间。李叔同就是凭着自己出众的才艺与道德修养,博得全校师生的崇敬:“只要提起李叔同的名字,全校师生乃至工役没有人不起敬的。”(夏丐尊《弘一法师之出家》)
李叔同威信超群的又一原因是因材施教。丰子恺二年级时始从李叔同学图画,因为以往图画课均为临摹,故初学木炭画石膏模型写生,全班40多人无从入手。仅丰子恺等人能用木炭练习。目睹丰子恺练习数次,木炭画大有进步,李叔同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一次,丰子恺来宿舍汇报完班上学习情况,李叔同高兴地说:“没想到你的图画会进步得这样快!我在南京、杭州两地教课,还没有见过像你这样的学生,你以后可以图画为终生职志。”正是李叔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帮助丰子恺择定志愿:立志绘画,不改初衷!
1914年5月,黄炎培率江苏省教育司一行专程到杭州浙一师考察,充分肯定了李叔同的教绩。称道浙江一师图工“专修科的成绩,殆视前两江师范专修科为尤高,其主事者为吾友——美术专家李叔同君”。(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
李叔同在浙一师开创的艺术教学,人才辈出,后继有人。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到来,他们倡组新颖文艺社团“中华美育会”,出版《美育》杂志,创办上海专科师范,编著音乐美术书籍,在新文化运动中大显身手,继承李叔同的未竟之业,成为新一代开荒僻野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其佼佼者吴梦非(1893—1979,浙江东阳人)、刘质平(1894—1978,浙江海宁人)、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即今桐乡市崇福镇人)、潘天寿(1897—1971,浙江宁海人)等,均为名垂史册的中国近代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