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首 花香

第三首 花香

庭中百合花开,昼有香。

香淡如入夜来,香乃烈。

鼻观是一,何以昼夜浓淡有殊别?

百合花,身儿有两三尺高。它的叶子短而阔,似竹叶互生着。到夏天,它绽开纯洁的白花,虽不怎样美丽,但却平淡朴素别有风味。它的根是一种很好的食品。有些爱花人把它植在庭中,一到花开时节,就可微微闻到清香。说也奇怪,我们在白昼鼻子所能闻到的香味,微淡得几近于无,稍不用心,就不能闻到香味。可到寂静的深夜,悄悄独步中庭,对着当空的繁星明月鼻子一呼一吸,不知不觉便会有一阵阵浓烈的清香扑入鼻门。啊!原来这是百合花香。

奇怪的是,无论是白昼还是深夜,鼻子没有更换,庭中百合花也没有更换,为什么深夜香气这样浓烈?为什么白昼香气又那样清淡?所谓“鼻观是一,何以昼夜浓淡有殊别”?要回答这个问题,听下面歌来:

白昼众喧动,纷纷俗务萦。

目视色,耳听声,

鼻观之力分于耳目丧其灵。

原因是我们白昼事情很多,四周环境都在喧动:风吹鸟鸣,鸡啼犬吠,人们谈笑……一句话,白天,一切动物都在为着生活而喧嚣奔忙。而我们个人,也总是被那些纷纷而来的事务所包围所系缚。因此,再要眼去辨别各种颜色,要耳去听察各种声音,内在意识正如“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了。因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一致,事情才会有圆满的结果;倘是做事千头万绪,结果必定是一团糟。因为注意力不集中,一举一动不会有多大力量,而且对各方关系也不会有深刻的认识,一如我们现在“昼夜闻香,浓淡殊别”。

因为白昼环境喧动,使鼻观之力为耳、目、舌、身所分,不能透彻的用鼻嗅辨,结果使浓烈的香气变为淡如;到了夜深人静,鼻观注意力集中,才可能嗅到香气浓烈的百合花。其实呢?百合自百合,香气无浓淡,鼻观有集散,昼夜致殊别。

庄子《应帝王》篇有段哲理故事,很可作“分于耳目丧其灵”的注脚,现节录在此:

南海有皇帝名倏,北海有皇帝名忽,中央皇帝名浑沌,南帝北帝常到中央帝处玩,中央帝每次都厚礼相待,北帝南帝十分感激,共商如何谋报中央皇帝盛德。结果费了很多心思商量了一个好办法:以器凿人七窍,以利中央帝视听食息。规定每天凿完一窍,七天凿好七窍,谁知浑沌皇帝已呜呼尚飨了。

这个哲理故事的意义,说明我们人只晓得凭着肉体感官发展欲望,追求物质享受,于内在的灵性全无修养,伤生失性,无过于此!

心清闻妙香,用志不分。

乃凝于神,古训好参详。

历代儒家都主静,如程、朱、陆、王。所谓“半日读书,半日静坐。”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如物理学家牛顿,见苹果落地发现地心吸力,但也不是偶然的事,而是专心已久时刻没有放松,也可以说是牛顿“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结果。

庄子这两句话,说得何等透彻正确啊!我们应当好好细味详参一番,才知原来这是他说的一句经验话。让我们再来重诵一遍吧!

心清闻妙香,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古训好参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