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对人生素有“苦”“空”之感,又由于断食试验对宿疾神经衰弱有所改善,因而李叔同有意避世绝俗,向往僧人晨钟暮鼓的寺院生活。1918年7月1日,李叔同辞去杭州浙一师教职(此前已辞去南京高师教职),分赠完身外之物,去杭州大慈山入山修禅。8月19日(戊午七月十三日),经叶为铭介绍,李叔同于杭州虎跑定慧寺礼了悟上人落发出家,法名演音,字弘一。10月10日(戊午九月初六),经林同庄(1880—1938,名祖同,浙江温州人)君介绍,李叔同于杭州灵隐寺,礼圆珠、清镕大和尚受菩萨戒。10月23日(九月十九日),受戒圆满。寺方颁发《护戒牒》云:

“兹者,华夏光复,同享共和。仰邀政府保护,准予信教自由。凡在丛林,是宜宣传戒法,用报国恩。今于本寺依律建坛,如法授受。内有直隶天津县人氏法名演音,字弘一,于浙江省杭县定慧寺依了悟大师出家。发心于九月初六日受沙弥十戒。十二日进比丘戒。十九日圆满菩萨大戒。尔等自受戒后,专精行持,弘扬教化。合绐戒牒,随身执照。凡遇关津,以便照验。须至牒者,传临济正宗第四十一、二世。

本坛得戒、说戒本师大和尚:圆珠、清镕。

羯摩阿阇黎:净心。教授阿阇黎:能和。

尊证阿阇黎:广慧、宏法、华山、济广、谛清、法轮、性悟。

引礼:复照、道安、振觉、阐安、谛勋、受荣、意涛、月涛、定悟、光明。

中华民国七年阴历九月十九日。右牒给付菩萨戒弟子演音收执。”

得知李叔同是读书人出家,灵隐受戒得到寺方关照。让李叔同寓居“客堂后芸香阁楼上”。暗示不用每天进戒堂。一天,李叔同在戒堂外,被大师父慧明法师发现,当场指出:“既然你是来受戒的,为什么不每天进戒堂?你出家前是读书人,难道读书人出家就能这样随便吗!就是皇帝出家,也不能例外!”李叔同大受震动!继读马一浮所赠灵峰《毗尼事义集要》和宝华《传戒正范》,从中认识到出家人于戒律之重要,遂发愿研习戒律,一丝不苟学做出家人。

李叔同出家初期居住杭州诸寺。因俗友门生不时来访,难于专心修学,故于1920年8月,偕同师弟弘伞法师同往浙江新城贝山灵济寺护关。假得弘教律藏三帙,随携日本请回南山三大部,研修律学,后值障缘离去。1921年4月,李叔同接受周孟由、吴璧华劝请,移居温州庆福寺。但见该寺环境清净,僧伽笃守清规,李叔同《为约三章》发愿闭关:“一、凡有旧友新识来访者,暂缓接见。二、凡以写字作文等事相属者,暂缓动笔。三、凡以介绍请托等事相属者,暂缓承应。”翌年春,李叔同在温州庆福寺三次陈书,复袖出启事,表示愿“以永嘉为第二故乡,庆福作第二常住”。并请周、吴二居士恳劝,重拜寺主寂山为依止师。从此,李叔同居此专心学律。

自移居温州庆福寺,李叔同便恪守自约:闭关治律,严守清规,谢绝缘务,概不见客。如温州原任道尹林鹍翔曾多次来访,均托病不见。又如温州新任道尹张宗祥(1882—1965,浙江海宁人)持名片来访,言明为李叔同朋友(浙一师同事)。寂山上人以“父母官”不能怠慢为由,要求李叔同破例开关。李叔同端坐禅房,双手合十,含泪作答:“师父慈悲,弟子出家非谋衣食,纯为生死大事!甚至妻子亦均抛弃,何况朋友乎!务乞代告有病不能见客。”寂山只得据此婉言代辞。

印光法师(1861—1940,陕西合阳人)是李叔同披剃后最服膺之善知识。自依止寂山后,李叔同又三次陈书恳求印光允列门墙,待印光函复表示接受哀恳,李叔同于1925年6月自温州庆福寺出发,前往浙江普陀山参拜印光法师。在后山法雨寺见到印光,李叔同终于如愿以偿履行拜师仪式,并礼师共居七日,用心观察印光的嘉言懿行。发现印光注重惜福,衣食粗劣,修道不懈,受到教诲。从此,李叔同操行至苦,持戒至严,治学至勤,严于律己,一丝不苟,皆以印光为榜样。同年9月,李叔同应邀至上虞白马湖会见夏丐尊。夏在家用香菇供予素食,李叔同不就;改用豆腐,仍不就。最后只得按照本人要求:白水煮青菜,用盐不用油,方就。

经过近十年的闭关修道,李叔同道念大进,也体会到佛称八苦为八师的禅理名言。为了避免外界干扰,一心修道,以成慧业,自1930年起,他又发愿辞谢外界通信往来。如当年5月致弘伞法师信中申明:“以后如有缁素诸友询问音之近况者,乞以‘虽存若殁’四字答之,不再通信及晤面矣。”自此,李叔同操行更苦,持戒更严,治学更勤,“僧衲简朴,赤脚草履,不识者不知其高僧也”。(刘质平《弘一上人史略》)马一浮赋诗《怀弘一大师》,就是当时李叔同持戒修道的真实写照:

高行头陀重,

遗风艺苑思。

自知心是佛,

常以戒为师。

李叔同出家后期移居南闽。1929年1月,李叔同在上海居士林编完《护生画集》,去杨树浦往访故友尤惜阴(1873—1957,江苏无锡人)。知尤将偕谢国梁同往泰国弘扬大乘佛法,欣然发愿乘轮同行。船抵厦门,得俗友陈敬贤(1889—1936,福建厦门人。东南亚华侨领袖陈嘉庚胞弟,厦门大学二校主)接待,介绍参访南普陀寺。有幸结识南闽佛教界名宿性愿法师,以及觉斌、芝峰、大醒、寄尘诸法师。当下被诸法师挽留,云居厦门等地半年与南闽结下因缘。是谓首下南闽。复经性愿、广洽邀请,李叔同又于1930年二下南闽、1932年三下南闽,直至1942年10月13日,在泉州温陵养老院圆寂,云居闽南共十余年。综观李叔同二十四年出家生涯,其主要业绩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