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 乙巳)26岁
2月13日 带领沪学会学生,在南市沪学会礼堂,首演李叔同编导之文明戏《文野婚姻》。全剧通过“文”“野”婚姻对比,提倡男女自主婚姻,因而演出受到观众欢迎。《文野婚姻新戏册》编成,李叔同曾赋诗表明编撰初衷:“床第之私健者耻,为气任侠有奇女。鼠子胆裂国魂号,断头台上血花紫。誓度众生成佛果,为现歌台说法身。孟旃不作吾道绝,中原滚地皆胡尘。”
3月(农历二月) 在沪学会补习科开设“乐歌”课,聘沈心工前来授课。通过现场观摩,发现中国乐歌皆用西洋曲调填词,词曲往往不切,传唱受到影响,故及李叔同授课,试将中国民间曲调《老六板》,减慢为四四拍,配入歌词,完成乐歌处女作《祖国歌》,高歌“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世界大国民”。词曲贴切,主题鲜明,富有民族特色。全曲歌颂了幅员辽阔的华夏古国,抒发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因而一经教唱,即由沪学会传遍沪上,传遍全国,首创了国人用民族曲调配制乐歌的新风,李叔同也成为与沈心工齐名之乐歌音乐家。
3月10日(农历二月初五)生母王太夫人病故,享年45岁。《遗嘱》将“樽节之资”200元,捐作上海义务小学经费。为答谢李节母临终善举,该校学生作《上海义务小学追悼李节母歌》(李叔同选曲配词)云:“贤哉节母,遗命以助吾学堂。痛节母之长逝兮,荷钦旌之荣光”!
6月(农历五月) 所编《国学唱歌集》由上海中新书局国学会出版。内收沪学会乐歌教材21首:“上泝古毛诗,下逮昆山曲。或谱以新声,或仍其旧调。”(李叔同《国学唱歌集·序》)翌年2月发现不足,李叔同在东京致函尤惜阴,要求中新书局“毁版以谢吾过”。(李叔同《昨非录》)
8月 自喟“幸福时期已过”,易名“李哀”,安置下妻儿,遂自天津乘轮,转赴东京,寻求救国之道。暂寓神田区今川小路二丁目三番地集贤馆。行前填词《金缕曲·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感叹:“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矢志“度群生,那堪心肝剖,是祖国,忍辜负”!
10月 会同中国留日学生筹编《美术杂志》,“音乐隶焉”。未料规模粗具,日本文部省颁布《关于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中国留学生纷纷罢课回国。无奈“同人星散”,《美术杂志》胎死腹中,遂将所撰美术论述《图画修得法》《水彩画法说略》《石膏模型用法》交付东京《醒狮杂志》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