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起源于先秦,发展于隋唐,完善于元明。经过千百年来各派各家的传承创新,已形成融书法与镂刻于一体的传统艺术。李叔同因受徐耀廷影响,少年时代爱好篆刻。

徐耀廷(1857—1946):原籍河北盐山,世居天津。比李叔同年长23岁。乃兄徐子明为天津书画名家,擅长工笔花鸟,书法、篆刻也很有造诣,兼有海派风致,在津门享有盛誉。徐耀廷自幼从兄读书,受其影响,爱好书画、篆刻。因家居李筱楼家附近,故及成年,便被李筱楼聘任“桐达李”钱铺管账。但仍不弃篆艺。每有余暇,爱在柜房奏刀自尝。李叔同通过一次次观摩,渐渐爱好篆刻,两人也因此结为亦师亦友的忘年交。

李叔同17岁启刀。一次与友人柴少文去看关帝会,得柴赠予鸡心石一方,归来便试刻起“饮虹楼”三字,独自琢磨不多时,顺利完工。自审效果不差,于是又乘兴刻印数方,拓印寄交外出东口(今属张家口)办事的徐耀廷。徐看完拓印,发现李叔同有篆刻才能,复信指出刀法成败。为了避免少走弯路,还提议李叔同投师学艺。李叔同接信不久,便拜唐静岩为师学习篆刻。

唐静岩(?—1929):客居天津的浙籍名士。诗书画印无一不工。篆刻一艺,因有书法相佐,刀法尤见功力,公认有秦汉风度,转折处颇有天发神谶意,有《颐养斋印谱》一卷行世。李叔同自得唐静岩指导,奏刀更勤,几达如痴如醉。如1896年8月曾给在东口办事的徐耀廷写信说:

“弟好图章,刻下现存图章一百块左右。阁下在东口有图章,即买数十块。如无有,俟回津时路过京都祈买来亦可,愈多愈好!并祈在京都买铁笔数支。如有好篆隶帖亦祈捎来数十部,价昂无碍,千万别忘!”后又去信再次叮嘱:“弟前托买图章并铁笔二事,千万别忘!”

李叔同师从唐静岩学习篆刻两年。在此期间,李叔同曾刻下大量印章,可惜大多未刻名款。再加上他有“收藏名刻”之好,因此要想从1995年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收有555方印章的《李叔同印存》中,分明哪些是李叔同“手作”,哪些是李叔同“收藏名刻”,业已成为国内金石界、学术界难以破解的难题。目前,只能从龚望先生珍藏的《李叔同先生印存》中以管见豹。内中所收139方印,既有天津书画名家所刻,也有当地同辈名士的,表明李叔同之篆刻已达一定水平,所刻各印已获津门书画界认可。这对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来说,确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天津名士王吟笙曾赋诗记怀:“少即嗜金石,古篆虫书鱼……为我治一印,深情于此寄。”

《李叔同先生印存》所收“桐荫寄馆”“见笑”“天真烂漫”诸印,属上乘之作。作者敢于大胆创造,别出心裁,字形刀法,不落俗套:布局注重虚实有变,笔画注重疏密有致,奏刀注重顿挫起落有变,因而尽管功力稚嫩,但对一个少年作者来说,能取得如此这般成绩,实属罕见。难怪李晋章侄谈到此事时说:‘藉勉于金石之学,不足二十岁即已深入,非凡人所能及。”(李晋章《致林子青信》)

1898年,李叔同离开天津南下上海,仍醉心于篆刻一艺。除奏刀治印以外,还想方设法筹备出版《印谱》,并就此事与徐耀廷写信商议。谓:“鉴《印谱》之事,工程繁杂,今年想又不能凑成矣。然至迟约在明春当定出书。至于《盖印图章》一书,尤须寄津求执事代办。缘沪地实无其人。至其详细,俟斟酌妥善,当再奉闻。”这本《印谱》,也就是几经筹划,终于1900年在上海印行的《李庐印谱》(因居上海城南草堂“李庐”得名)。李叔同在自序中说明:本人篆刻一艺之宗法;《印谱》所收包括本人“所藏名刻”与本人“手作”两部分:

盖规秦抚汉,取益临池,气采为尚,形质次之。而古法蓄积,显见之于挥洒,与譣之于刻画。殊路同归,义固然也。不佞僻处海隅,昧道懵学,结习所在,古欢遂多。爰取所藏名刻,略加排辑,复以手作,置诸后编,颜曰《李庐印谱》。太仓一粒,无裨学业,而苦心所注,不欲自藐。海内博雅,不弃孤陋,有以启之,所深幸也。

1914年11月(甲寅九月),李叔同在杭州浙一师任教时,曾接受图工科学生邱志贞(梅白)提议,会同友人、同事柳亚子、姚石子、费龙丁、姚光、周承德、夏丐尊、经亨颐、堵申甫与本校学生邱梅白、杨歧山、翁慕匋、楼启鸿、杨夙鸣、陈兼善等在浙一师成立篆刻社团,取“吉金乐石”之义,颜曰“乐石社”。通过《乐石社简章》。李叔同当选主任。委托杨歧山任会计,邱志贞任书记,杜振瀛、戚继同、陈达夫、翁慕匋任庶务。宣布“社址设杭城后市街清行宫内臧社旧址”。1915年7月(乙卯六月),李叔同为撰《乐石社记》云:

“不佞无似,少耽痂癖,结习所存,古欢未坠。曩以人事,羁迹武林,滥竽师校,同学邱子,年少英发,既耽染翰,尤耆印文。较秦量汉,笃志爱古。遂约同人,集为兹社,树之风声,颜以‘乐石’。切磋商兑,初限校友。继乃张皇,他山取益。志道既合,声气遂孚。自冬徂春,规模寝备。复假彼故宫,为我社址。而西泠印社诸子,觥觥先进,勿弃葑菲,左提右契,乐观厥成,滋可感也。

不佞昧道懵学,文质靡底。伏念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而雅废夷侵,贤者所耻。值猖狂衰靡之秋,结枯槁寂寞之侣,纵未敢自附于国粹之林,倘亦贤乎博亦云尔。爰陈梗概,备观览焉。”

1915年,李叔同曾率领乐石社社员,假杭州西泠印社举行春季大会、秋季大会,展示会员篆刻佳作。乐石社也进入全盛时期,社员猛增至27人。同年9月,因原任书记——图工专修科学生邱志贞毕业离校,李叔同也因兼任南京高师教职辞去主任。乐石社为此召开全体会议,改选经亨颐任社长。综计李叔同主持乐石社两年。编辑期刊有——

《乐石》第一集:甲寅十一月,题签“息翁”;

《乐石》第二集:甲寅十二月,题签“石禅”(经亨颐);

《乐石》第三集:乙卯一月,题签“申甫”(堵申甫);

《乐石》第四集:乙卯二月,题签“丏翁”(夏丏尊);

《乐石》第五集:乙卯三月,题签“骨秋”(陈骨秋);

《乐石》第六集:乙卯三月,题签“龙丁”(费龙丁);

《乐石》第七集:乙卯四月,题签‘承德”(周承德);

《乐石》第八集:乙卯五月,题签“梅白”(邱梅白);

《乐石社社友小传》:乙卯六月,题签李叔同。

值得一书的是,乐石社成立不久,恰逢西泠印社举办金石书画展览会。李叔同即致函西泠印社叶舟(1866—1948,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杭州),函询可否“特别许可”让乐石社社员免券入场观摩?在随信附寄《乐石社简章》时,李叔同还附寄《哀公传》,申请加盟西泠印社。内云:

“当湖王布衣,旧姓李,入世三十四年。几易其名字四十余,其最著者,曰叔同,曰息霜,曰圹庐老人。富于雅趣,工书,嗜篆刻。少为纨绔子,中年丧母病狂,居恒郁郁有所思。生谥哀公。”

1915年,李叔同加盟西泠印社。通过定期观摩,相互交流,李叔同的篆刻也进入了新的境界,受到印社同仁赞赏。1918年6月入山学佛前,李叔同将历年作印与藏印赠予西泠印社,由该社修筑“印冢”封存立碑。叶舟题记云:“同社李君叔同,将祝发入山,出其印章移诸社中。同人用昔人‘诗冢’、‘书藏’遗意,凿壁庋藏,庶与湖山并永云尔。”

李叔同出家后,因一心修道,很少奏刀,但也绝非如许多人所谓“诸艺俱废”。如1922年5月闭关温州庆福寺,李叔同曾将本人私名“大慈”“弘裔”“胜月”“大心凡夫”“僧胤”,刻印白文五方赠予夏丐尊。李叔同在《赠夏丐尊篆刻题记》中说:

“十数年来,久疏雕技。今老矣!离俗披剃,勤修梵行,宁复多暇,耽玩于斯。顷以幻缘,假立私名及以别字,手制数印,为之庆喜!后之学者,览此残砾,将毋笑其积习未改耶!余与丐尊相交久,未甞示其雕技。今斋以供山房清赏。”内“弘裔”一印,疏密得体,刀法犀利工整,在方寸之内构成整体美,显示了作者书法、篆刻、布局三者合一的功力,颇受书印界推崇。

就是在三下南闽后,李叔同也未忘却篆刻旧习。比如1938年秋寓居漳州瑞竹岩时,李叔同曾向马冬涵(1914—1975,名晓清,福建漳州人)写信介绍自己运用椎刀篆刻的心得,总结自己若干年来的篆刻经验:

“刀笔扁尖而平齐若椎状者,为朽人自意所创。椎形之刀,仅能刻白文,如以铁笔写字也。扁尖形之刀刻朱文,终不免雕琢之痕,不若以椎形刀刻白文,能得自然之天趣也。此为朽人之创论,未审有当否?”

1985年,杭州西泠印社从当年封存的“印冢”中发掘出李叔同出家前存印九十余方,泉州开元寺所藏李叔同出家后存印亦有四十余方,但两处存印多为俗友门生所刻,其本人所刻为数不多。内以1919年7月所刻“弘一入山一年”,是李叔同出家一年的“纪念之作”,又集中代表了李叔同数十年间的篆刻造诣,最为珍贵,因而被书印界、佛教界珍视。尤为可喜的是,其中之“文涛长寿”“弘一”“佛造像”“南无阿弥陀佛”四印,作为李叔同不同时期之代表作,已被西泠印社收入1986年出版的《西泠印社社员集》。此举表明,李叔同已被列入中国近代篆刻大家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