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民国二十年 辛未)52岁
2月16日(农历十二月廿九日) 函托胡宅梵代录所编格言《明薛文清读书录·清梁瀛侯日省录》并撰序文。云:“格言拟请仁者书写,具名仍用‘闲瓶道人’。倘仁者等欲令读者生郑重敬畏之心,则请仁者撰一序文,冠于卷首。”2月31日(正月十五日),胡宅梵录完格言,奉嘱撰写《弘一大师精选读书录·日省录序》云:“今高僧弘一大师,以圣贤之心,选圣贤之言。傥于挽救世道人心不无小补,则亦区区精卫填海之微忱耳。”
3月1日 鲁迅先生在上海北四川路内山完造家见李叔同书件《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十分赞赏,委托内山代觅李叔同墨宝。内山即将李叔同前赠书作《戒定慧》转赠鲁迅。(鲁迅《日记》;手迹见《弘一大师遗墨》)
4月2日(农历二月十五日) 接受天津刻经家徐蔚如劝请:“吾国佛教千百年来秉承南山一宗,今欲弘律,未可更张。”发愿“捐弃有部,专学南山。随力弘扬,以赎昔年轻谤之罪”。于上虞法界寺佛像前宣读《学南山律誓愿文》云:“辛未二月十五日——本师释迦牟尼如来涅槃日,弟子演音敬于佛像前发弘誓愿:愿从今日,尽未来际,誓舍身命,弘护南山律宗。愿以今生,尽此形寿,悉力穷研南山《钞》《疏》及灵芝《记》,精进不退,誓求贯通。悉以回向法界众生,同生极乐莲邦,速证无上正觉。”李叔同也由“新律家”一变而为“旧律家”。(弘一《余弘律之因缘》)
5月17—6月6日(四月初一—四月廿一日) 为纪念亡母王太淑人七旬冥诞,于上虞法界寺手书《华严集联三百》。内晋译《华严经》偈颂104联,唐译《华严经》偈颂125联,唐贞元译《华严经·普贤行愿品》102联。原件呈书本式,交付刘质平收藏。序云:“割裂经文,集为联句,本非所宜。今循道侣之请,勉以缀辑。战兢悚惕,一言三复,竭其努力,冀以无大过耳。兹事险难,害多利少。寄语后贤,毋再赓续。偶一不慎,便成谤法之咎耳。”
10月 应请会同栖莲法师(慈溪五磊寺住持)、亦幻法师(慈溪金仙寺住持),在慈溪五磊寺筹建南山律学院。聘谛闲法师(宁波观宗寺住持)任名誉院长;炳瑞法师(慈溪五磊寺监院)、安心头陀(宁波白衣寺住持)任院长;静安和尚(慈溪五磊寺退居和尚)任院董;栖莲任院务总理;李叔同任律学顾问。预定学制三年。遂拟订《南山律学院招收学僧通告》,预定1932年2月20日开学始业。每年讲课七个月。可当栖莲、亦幻同往上海一品香旅社会晤安心头陀共商南山律学院办学事宜,恰逢大护法朱子桥居士下榻于此,栖莲便向朱居士介绍在慈溪五磊寺筹办南山律学院,李叔同允任律学顾问,主讲南山三大部。得知李叔同发心讲律,朱子桥慨允预拨律学院开办费大洋一千元。还说日后办学费用“可以用多少,报多少”。栖莲连忙在上海定制大缘册,返回慈溪五磊寺,便取出大缘册,让李叔同书写《化缘序》。至此李叔同意识到:原来栖莲欲借办学之名,行敛财之实,当即“放手退让”,拂袖而去。
11月 应广洽法师函请,从温州到达上海,准备三下厦门。因日寇策动“九·一八”事变而被沪上诸友劝阻:谓“时局不大安宁,远行颇不相宜”。(弘一《南闽十年之梦影》)遂取道杭州往居绍兴戒珠寺。蔡丐因获讯来访,要求李叔同提供资料编撰年谱。李叔同婉辞云:“惭愧,平生无过人行。他日有所记忆,当为仁等言之。”(蔡冠洛《戒珠苑一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