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瓦罗

阿尔瓦罗

……阿尔瓦罗是个捣蛋鬼……他现在名叫阿尔瓦罗·德·席尔瓦,住在纽约……他的一生几乎都在纽约丛林中度过……我想象他总是在令人反感的时间里吃橙子,总是用火柴点燃香烟纸,总是向许多人提恼人的问题……他始终是个没有条理的教师,有超绝的才华,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才能,除了纽约之外不可能把他带往任何别的地方。那是在1925年……他带着几乎从手里丢掉的香堇菜花,跑到一个过路的素不相识的女子跟前,想马上同她上床,既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她从哪里来。他还不停地阅读乔伊斯的作品,向我也向别的许多人披露住在这座城市的、住在其藏身处的大人物的不可怀疑的意见和观点;他还出去探究音乐、绘画、书籍、舞蹈……他总在吃橙子、削苹果,他的饮食要求叫人受不了;令人惊奇的是他样样闲事都爱管;我们终于看到梦境中的那种温文尔雅的乡巴佬,在梦境中我们这些乡巴佬都希望手提箱上不贴旅行标签,而希望箱子里装的是国家和音乐会、早晨喝的咖啡、屋顶盖满雪花的大学之类的混合物……他一来,就弄得我难以生活下去……每到一处,我都要做一场树木花草之梦,我定居一地,就力求扎下根,以便思考,以便生存……阿尔瓦罗总是从一种突然产生的强烈兴趣,转到另一种突然产生的强烈兴趣上去,如果我们有可能参加工作的电影吸引了他,他便立刻让我们穿上穆斯林服装到电影制片厂去……当我们前往杜姆-杜姆电影制片厂,看看他们是否聘用我们时,我身边就有了几张我穿孟加拉服装的相片(如果我一言不发地走进加尔各答的一爿烟店,他们准以为我是泰戈尔家族的人)……不久,我们不得不悄然离开基督教青年会,因为我们没钱付房租……护士们都爱我们……阿尔瓦罗做起了大买卖……他想贩卖阿萨姆邦的茶叶、喀什米尔的布匹、钟表、旧珠宝……很快一切都赔光了……剩下喀什米尔布匹的样品,桌上、床上尽是小包的茶叶……他早已提着箱子到了别的地方……在慕尼黑……在纽约……

我见过许多坚持不懈的、毫无缺点的、多产的作家,阿尔瓦罗却是最了不起的一位……他几乎从来没有出版过作品……我实在弄不明白……在早晨,他还没下床就把眼镜架到鼻梁上,在打字机上劈劈啪啪打起字来,用完了成令的各种纸张,用完了成令的他所有的纸张……可是,他的不能持久,他的批判主义,他的橙子,他的周期性转移,他在纽约的老窝,他的香堇菜花,他的纠缠不清的事,看来样样都十分清楚,而他十分清楚的事却乱得理不出头绪来,这些影响了他……他一直在期待的作品,始终没有写出来……也许是因为他不想写出来,也许是因为他写不出来……因为他太忙了……因为他太闲了……不过,他知道一切,他用坚定无畏的蓝眼睛注视着各洲的一切,用他那灵敏的感觉,不让时间的沙粒从他的手指间溜走……

[1]西班牙新卡斯蒂利亚地区托莱多省省会,在马德里西南,濒临塔霍河,是具有典型西班牙风格的城市。整个市区被定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2]圣徒,基督教殉道者,生于叙利亚,约公元250年被害。中世纪时期,是脚夫的守护神;现今是汽车运动员的守护神。

[3]斯特拉迪瓦里(1644?~1737),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制造家。他的小提琴制造法成为后世的典范。

[4]都是星座名称

[5]都是星座名称

[6]都是星座名称

[7]都是星座名称

[8]巴黎蒙帕尔纳斯林荫大街南端的一个区,该区的咖啡馆常有画家和作家光顾,因而闻名于世。

[9]萨拉查(1889~1970),葡萄牙总理,统治该国达36年(1932~1968)之久。

[10]普里莫·德·里维拉(1870~1930),西班牙将军和政治家,1923年9月到1930年1月的独裁者。

[11]胡安·比森特·戈麦斯(1864~1935),委内瑞拉将军、政治家。1908~1915年、1922~1929年、1931~1935年的共和国总统。靠搞政变上台,委内瑞拉在他统治期间取得一定进步。

[12]南美洲最南端地区,包括阿根廷和智利的南部疆域。

[13]塞萨尔·巴列霍(1892~1938),秘鲁诗人。1931年参加共产党。西班牙内战期间曾两次到那里,著作有长篇小说《钨矿》,诗集《音阶》、《西班牙,我饮不下这杯苦酒》等。

[14]比森特·维多夫罗(1893~1948),智利作家、诗人,创造派的创始人。主张诗不能只是描绘自然现象,而应揭示其生物规律及机体结构。他的诗多晦涩难懂。

[15]特里斯坦·科比埃尔(1845~1875),法国诗人。善于描写航海生活,其作品与象征派的作品有相似之处,但不属于任何流派。作品有诗集《勉强的爱情》等。

[16]阿尔蒂尔·兰波(1854~1891),法国著名诗人。是象征主义运动的典范,对现代诗歌产生过巨大影响。作品有散文诗集《灵光集》等。

[17]马基雅弗利(1469~1527),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主张结束意大利的政治分裂,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君主国;为达此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著有《君主论》、《佛罗伦萨史》等书,这里所说的“念头”,指“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念头。

[18]缅甸古迹,著名的佛教胜地。建在仰光市中心海拔51米的山上,据传内藏释迦牟尼的遗发。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今塔系1774年重建。

[19]这里诗人的记载显然有误。流经仰光并注入马达班湾的是仰光河,不是伊洛瓦底江。但仰光河与伊洛瓦底江有一条运河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