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研究的方法、内容与基本框架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的缺陷与不足提供了本研究的范围、形式的选择。但在切入点和重点的选择上,我们认为中国竞技体育作为体育产业的主体部分,它的成长只能依赖于消费市场的存在和深层次的扩展。消费需求的分析是任何产业经济行为的出发点,而消费的整体环境和价值的取得又是市场运作的两个基本点,上述又受到文化性、传统性的历史与环境的约束。循此,本研究借助历史的归纳,从竞技体育产业的属性入手,按市场需求、产业化轨迹、产业价值的形成与取得的思路,通过实证与规范的研究结合,着重以实证的方法对现实行为和事实现状做出符合逻辑因果的解答,尽可能地解决下列问题:
(1)研究竞技体育市场化运行轨迹,着重于开发的价值,对竞技体育产业属性做出解答;
(2)分析中国竞技体育产业的经济、社会环境,着重研究消费需求的特征及市场类型的判断,以及形成专业化产业市场的消费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3)运用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架构,对竞技体育目前的组织作出分析,提出制度建设框架;
(4)借助竞技体育的劳动特性,研究中国竞技体育市场的商业价值,明确产业前景以及评介指标体系;
(5)其他相关的补充研究。
根据上述的思维,本研究主要架构如下:
(1)绪论。主要明确研究的前提、背景、内容和方法,为整个研究提供导向。
(2)国外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历程。为的是提供研究一个可参照、多视角判断中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实体。
(3)竞技体育产业。独辟该章目的是为后面的研究界定一个边界,明了研究主体对象及其扩展领域。
(4)都市环境分析。通过竞技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及其特点的罗列与归纳,为研究中提出的观点提供佐证。
(5)竞技体育市场的消费需求。以不同角度认识市场构成,尽力反映出竞技体育消费的需求特点,并以规范的方法,对需求特点做出趋势性的理性判断。
(6)竞技体育产业的商业价值。由于对商业价值的内涵、属性、评介方法等在以往他人研究成果中几乎空白,所以,在本研究中,突出以“商业价值”替代“经济价值”,以此明确作为一种产业的实践属性。
(7)改善环境、培养市场,促进竞技体育产业发展。该部分浓缩了本研究的部分主要结论,在竞技体育消费需求并不具有强有力支撑的环境中,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不可追求“一蹴而就”的理想模式,不必强力开发需求,必须跳出产业看产业、应用水到渠成的理念,起始以制度建设之路,为的是高起点、规范化地适应竞技体育大规模消费需求的春天来临。
实际上,本研究贯穿了一个主体,三条线,这就是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带动体育产业全面发展的发动机和动力,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势必形成足够量的细分市场——延伸品市场,从而启动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然而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既需要都市市场环境支持,也要有庞大的消费需求支撑,更需要以其商业价值的实现维持其持续的成长。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主要是以“实证方法”研究的应用型项目,研究因限于数据的可取性、完整性和可比性,仅仅是初步的,肯定存在着不足。但可以肯定的是,自从开展本研究之后团队的每一成员都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和刻苦的精神,在多次的讨论乃至于争论中形成了这一最终成果,期间研究团队成员发表了多篇与研究项目直接有关的阶段性成果的文章。我们的态度是认真的,成果也是客观的,路走得不平坦,但有价值。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这就是“抛砖引玉”。
【注释】
〔1〕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编写组:《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年。
〔2〕周爱光:《对竞技运动概念的再认识》,《中国体育科技》,1999年第4期。
〔3〕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年。
〔4〕肖林鹏:《竞技体育本质发展逻辑》,《体育学刊》,200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