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6 竞技体育产业的政策机制缺失

4.3.6 竞技体育产业的政策机制缺失

中国的产业政策和政府规制尚未惠顾竞技体育产业的经营过程,对真正市场化运作的民间产业投资项目,政府并没有给予必要的、实质性的优惠。

迄今为止,除了国家体总,国家和城市政府部门尤其是经济管理和监管部门,尚未把体育产业作为优先、鼓励发展的对象,因而也就不可能给予实质性的经济优惠。在体育场馆建设中,只要项目属非商业性质,征地、动迁和投资建设的成本、税费可以减少,但载体设施尚不可能成为具有流动性的资产,对投资项目的保值增值无利好作用。如果项目本身属商业性质,如商务大楼裙房建成后用于体育活动,只要经营组织方登记注册为企业,提供体育消费服务与一般商业服务的税赋相同。因此,在现阶段,只有运动场馆投资是财政拨款,或是事业单位的存量资源,体育经营企业在不支付租金或象征性地交纳使用管理费时,满足体育消费需求的供给业务才可能产生盈余。或者,在政府部门的特殊照顾下,投资主体的整个工程项目定为非商业性质,其中部分占用土地用作商业项目开发,建造商场、宾馆、办公楼等载体用于经营或出租,才可能通过转移支付实现收支平衡。这种做法在许多城市已有尝试,但与国家的某些规制不完全相符,故不宜提倡。

由于中国竞技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以上障碍,上海、北京等大都市同样如此,因此,我们认为,中国体育产业和竞技体育发展的春天尚未来临。部分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确实好一些,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基本具备,部分项目的产业化尝试已有收获,但是,无论投资主体、经营企业,还是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后的产业投资基金,进入该产业的目标应当是远期的,决策必须是谨慎的,经营要分步骤且有策略。

出于对上海这座城市的了解,我们对该市竞技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环境及其特点,作如下描述。

*上海市拥有户籍人口1300多万,常住人口1700多万,加上流动人口总计将近2000万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的人口总量集中分布于市区,外环线以内600平方公里内有常住人口800多万,流动人口100多万,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5000人左右。在上海1300多万户籍人口中,15岁到45岁约500—600万的人口是竞技体育产业最主要的目标消费者群体,其中竞技体育消费有效市场构成的总人数约在250万〔1〕

*上海位于亚热带地区,四季分明,气候良好,适合多种体育活动开展,上海市陆域总面积6700多平方公里,地质学上为冲积平原,东临东海,北依长江,南靠杭州湾,西与太湖为邻,除滑雪、冰球、冲浪等竞技体育不适宜开展外,大部分竞技体育项目及产业化营运不存在自然条件上的障碍。

*上海经济发达,已进入工业化发展后期,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近50%,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比较完整。上海市人均GDP已达到5000美元,高于欧美国家竞技体育产业起步时的平均水平,人均年消费支出12000元,约1500美元。上海经济和居民收入可望保持10%的持续增长,商品零售额与服务消费的比例在6.5∶3.5左右,服务消费水平尚低于发达国家大城市,但增势较强。

*上海法律体制比较健全,市场秩序和企业行为比较规范,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上海市政府功能强大,国有经济在竞争体育及产业化营运的有关领域中占有主导地位。在政府的支持下,上海竞技体育的市场化、产业化尝试较早,公共体育资产的市场化经营已经取得不俗的绩效,但产业投资和基于市场的竞技体育产业经营,尚离不开政府的多方面扶植。

*上海在国内消费中具有引领效应,市民的消费观念同时受民族传统和国际理念的影响,青年人的消费观念新,生活方式有国际化倾向。在精神需求和非物质生活消费占市民消费总支出的比例进一步上升的态势中,竞技体育消费能否在文化、艺术、音乐、娱乐、旅游教育、卫生、家庭保障等方面构成的消费总额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观念和行为,将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中社会舆论导向的作用相当重要。

*上海交通基础设施正处于规划和大规模投入阶段,高速、快速公路网络尚待形成,轨道交通在2010年以前基本具备全方位覆盖能力,公共汽车交通的效率不高,分布还在调整之中,交通条件现状对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还有不小的障碍。上海信息基础设施发达、完备,通讯和网络能力很强,媒体产业的技术设施优良,媒介形式齐全,但媒体产业的营运能力不强,对竞技体育产业营运收入的贡献尚不能乐观。

我们认为,上述环境效应以及政府在促进竞技体育产业化方面的意向和扶植作用,上海发展竞技体育产业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总体状态是乐观的。但在本世纪前10年,上海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仍处初级阶段——主要利用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形成的资产从事赢利性经营活动;仍处于少数竞技体育项目的投资经营尝试阶段——即与竞技体育相关的产业链不长,以体育赛事服务为专门或主要经营内容的企业不多,能够从竞技体育赛事组织与相关服务中实现产出大于投入的企业或项目有限。2010年以后,上海市人口总量预计超过2000万,人均GDP可达1万美元,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比例在1∶1左右,城市四个中心的功能基本实现,第三产业以及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部分国际体育组织、体育公司将陆续落户上海,参与体育活动和享受竞技体育消费成为大部分中青年人口的共识。

上述条件具备以后,上海才会迎来竞技体育产业发展的春天。

【注释】

〔1〕数据来源:根据上海市统计年鉴户数户均人口、人口年龄结构等相关数据重新计算修正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