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城市人口
人是各种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口总量、密度是城市与农村、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主要评价标准之一。竞技体育的起源大都不在城市,如赛马、摔跤,但现代竞技体育又往往成功于城市,如足球、篮球。而作为竞技体育活动的经营主体,作为体育产业和竞技体育产业,则无一不是从城市的土壤中产生与成长起来的,其中最重要的外部条件是城市的人口状况。
城市的人口状况可以从若干角度来分析:(1)人口总量。这是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主要区别。人口总量大,可能参与体育活动或观赏竞技表演的人数就多,组织体育赛事,从事体育经营的社会基础扎实,便能为竞技体育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并以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带动更多地区体育产业的兴起。美国是一个体育大国和体育产业强国,芝加哥、洛杉矶、纽约等因其人口众多而构成了其大都市地位,体育赛事频繁,体育产业相对发达。在中国,上海、北京以及大部分省会城市人口众多,这是竞技体育产业化发展的非常有利的社会基础和外部条件。(2)人口密度。在城市总人口既定的条件下,人口密度对竞技体育的产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人口密度高,组织竞技体育赛事的供给成本,参与、观赏竞技比赛的消费成本相对便宜,相同空间范围内参与体育活动和观赏竞技表演的人较多,竞技体育产业实现投入产出平衡的经济阻力小。从欧洲的情况看,北欧诸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相当发达,但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并不领先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南欧诸国,其中人口与人口密度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3)人口结构。在现代社会,民众对竞技体育的偏好日趋强烈,但直接参与竞技体育,花钱用于体育消费的人口,大都以青少年、中青年以及男性人口为主。这种情况与以女性中青年观众为主的通俗音乐会市场有明显差别。上海及中国主要城市目前的总人口庞大,但参与体育活动,偏爱某种竞技项目的人不多,有偿接受体育消费服务,花高价购买竞技体育服务的人更少。而且,在中国城市人口中,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是老年人,享受体育消费的则是青年人,人口构成的这种错位很不利于体育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老龄化已达高峰,竞技体育产业的市场容潜量已趋稳定,中老年人口与青年群体在体育活动、体育消费以及现场观看等方面的认识和行为比较接近。但在中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惯性与周期效应,城市人口中40—55岁的中年和15—25岁青少年占有很高的比例。这些人口是竞技体育产业最需要的目标消费者群体,但他们在经济方面又存在某种缺陷。再以F1方程式等汽车赛事为例,在国外,中老年人观赏比赛的另一因素是博彩,而青年人观赏比赛的动机更大程度上出于驾车感受和对车手的狂热偏爱。尽管汽车赛事及产业化发展在中国刚刚起步,尽管中国的驾车者、车迷总量比例很低,由于拥有汽车、喜欢车赛的观众都存在年轻化、低龄化倾向,该产业市场的需求容潜量便具有持续增长的态势。这也是国外汽车赛事组织者青睐中国市场的原因之一。
城市人口状况中的其他方面,如家庭数量、家庭人口系数等对某些家庭共用物品的市场具有重要影响。相对而言,这些人口因素对竞技体育及产业化发展的影响有限,故不予分析叙论。从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观察,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国家和大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更好。上述因素对投资经营者选择竞技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所在地,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